朱純良也是郁悶,剛才自己說的那個生活標準,可是后世貧困戶脫貧的基本標準,在這里就成了吹破牛皮,而且估計還可以吹上幾百年!
“蘇管家,把倉庫最后的余糧都拿出來發(fā)給村民吧,讓大家先吃一頓飽飯。壯勞力每人一日米一斤半,婦人米一斤,孩童和老人半斤!”朱純良向蘇立信吩咐道。
眼見這些莊民挨餓受災,雖然朱純良不是救世主,但是他非鐵石心腸。
“這,倉庫只剩下一石多糧,二百多人,不夠啊……”蘇立信雖然感動,但是為難地說道。
“無妨,出城的時候,我已經吩咐米行往莊內運糧,現在大概快到了……”
朱純良編了一個謊言,借機出了大門,在系統里花了3000點購買五百斤東北生態(tài)大米,找了一個無人的地方,從系統里拿出來。這就叫牛毛出在牛身上,用這些人貢獻的負面情緒值,來拯救他們!
返回院內之后,朱純良就吩咐常貴、長福等人將大米一袋一袋扛回院內。
“天啊,老朽活了大半輩子,頭一次見到米粒如此完整、如此雪白的大米!”
這個時代的糧食都是用石磨碾去外殼,米粒就十分零碎。
當這潔白如玉的東北大米發(fā)到眾人手中,就連躺在襁褓之中的嬰兒都有份,讓老農們發(fā)出感嘆,捧起大米,心中充滿溫暖,眼眶濕潤。
又有老嫗好奇地舉起米粒在陽光下觀察,幾乎能透出光亮來!
每一個佃戶領完米,臉上洋溢著笑容,充滿感恩之心,自發(fā)地躬身向主家道謝,有的甚至跪地叩頭,搞得朱純良很不自在,就去了后院的閣樓。
這閣樓三層,每層大約有五十平方左右,都是木頭地板,踩在上面很有質感。而且整個莊子建在一個丘陵地上,閣樓的位置就愈加突出,站在上面更是憑高眺遠,視野極其開闊,四面山水景致盡收眼底。
朱純良頗為滿意,打算將二層作為書房,三層當做臥室,這樣終于可以經營一個溫暖的窩了。
他打開系統儲物暗格,將那套真皮沙發(fā)組合家具取了出來,包括一個兩米寬的沙發(fā)床,一套轉角沙發(fā),一個實木鋼化玻璃茶幾。
將這幾大件一一擺上,雖然與這閣樓的格調有些不太協調,但是也不至于扎眼,最重要是的舒適性,讓他感受到現代文明一絲氣息。
躺在寬大柔軟的真皮沙發(fā)床上,朱純良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在放松,心中寧靜。
打開雕花木格窗欞,朱純良能看到遠處寬闊如玉帶的嘉陵江。此時,江堤上黑壓壓的搭滿了草棚、木屋,綿延數里,那里是災民聚集之處,偶爾有一縷縷炊煙升起,昭示著那里還有一絲慘淡的人間煙火之氣。
朱純良目光從難民那里移開,落在自家莊園決口之處,心中猛然一動,有了主意。
“以工代賑!”這幾個字閃現腦中。
災民需要吃飯,自己需要修護田大堤,如果發(fā)動災民修堤,自己發(fā)給他們糧食,災民就有米下炊,不會餓死,自己也最大節(jié)約了成本!
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關鍵是糧!在這個時代,有了糧食,就有了生產力!
中午飯是一大盆紅燒豬肉,外加幾樣農家時令蔬菜。蘇立信的渾家和兒媳婦廚藝倒也不太壞,關鍵是很愛干凈。
朱有能、朱大福、朱長貴、朱宏喜、丁十三、吳鎮(zhèn)都在正堂用餐,他們每人面前擺著三個大海碗,一個碗盛飯,另兩個碗裝菜,各自分開吃自己那一份,并不像后世那般,所有人圍坐,共同和吃一桌菜。
實際上,華夏民族從商周到秦漢、唐宋都是崇尚分餐制的,而和餐制度,是游牧民族的習慣。
蒙元統治時期,這種游牧民族的合餐習慣傳入中原,但是沒有普及。到了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漢家天下之后,分餐與和餐形勢共存,但是分餐制依然是漢人的主流習慣。
到了野人入關,長達幾百年的殘酷壓迫和思想奴役,綿延幾千年的漢家文化土崩瓦解,毀滅殆盡,包括最具文化符號的漢家衣冠服飾、包括人的血性!綿延幾千年的分餐制徹底滅亡,野人的圍坐合餐、僵尸馬褂、金錢鼠尾陰陽頭,卻堂而皇之地變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朱純良不禁感嘆,這個時代傻大粗的農民都知道分餐,文明毀于野蠻,倘若當初野豬皮沒有學會用筷子,那后世之人一定也會用手抓著吃飯,也應該是一種光榮的傳統文化吧!
吃過了飯,朱純良叫來朱有能、朱長貴、丁十三幾個人,給了他們四千兩銀票,吩咐他們帶上幾個佃戶,去府城買糧。
“買多少石?”
朱有能接過兌票的手都在顫抖,種了幾十年的地,一年收入不足三四兩銀子,這是他這輩子見過最多的錢!
“有多少買多少,銀子用完,再來找我拿!”
今年重慶府地區(qū),普遍遭災,許多大戶、商戶都在囤積居奇,糧食價格一定會大漲,現在去買糧,已經都有些晚了。
朱有能、朱長貴等人都換上了一身干凈的棉布長袍,土的掉渣的氣息少了許多,他們雖憨厚,但是卻不傻,好糧孬糧逮一眼便知,買糧這種事交給他們再合適不過。
上了一趟廁所,朱純良差點被這種旱廁熏的暈了過去。他一只思索著如何規(guī)劃望江莊的來來發(fā)展計劃,不記得是誰說的,廁所最能反映一個地方的文明程度,那么第一步就從廁所革命開始吧!
由蘇立信在前面領著,朱純良在全莊轉了一圈,發(fā)現莊內沒有排水系統,到處泥濘不堪。村民亂丟垃圾、隨地便溺的習慣普遍,到處蒼蠅亂飛,雖然有許多旱廁,但是極其簡陋,講究一些的,就隨意用土坯搭個簡易草坪遮羞,有的甚至直接在露天挖一個坑,光天化日撅著屁股,連遮羞都不必了,即便有廁所,也不分男女……
這些朱純良還能勉強接受,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即使在文明程度高度發(fā)達的后世,許多農村還是旱廁,也不分男廁女廁。只要物質豐富到一定程度,文明程度可以逐步培養(yǎng)提升。
但是最讓朱純良難以接受的是,全莊人幾乎都習慣喝生水、吃生冷食物,特別是這種大災之后的環(huán)境,極容易染上疾??!
所以朱純良下達全村的第一道命令是:禁止全村人喝生水,養(yǎng)成喝開水的習慣!
回到閣樓書房,朱純良拿起紙筆,開始寫全莊發(fā)展規(guī)劃。
第一條,要先建設五個水沖式公共廁所,糞便直接排入田間,成為天然肥料;
第二條,合理規(guī)劃全莊排水道系統,鋪設硬化莊內主要道路;
第三條,建立新式學堂一座,全莊孩童免費入學,并實驗傳授數學、體育、地理、音樂、美術、生物、物理、化學等全新課程,培養(yǎng)新型全面人才;
第四條,建設養(yǎng)雞場、養(yǎng)豬場、養(yǎng)魚場各一個,探索規(guī)模化循環(huán)生態(tài)養(yǎng)殖;
第五條,按照現代軍事院校標準,訓練一批全能型家丁,培不但單兵作戰(zhàn)能力超強,還要具備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軍官水準,為未來培養(yǎng)儲備軍事人才;
第六條,建設一支運輸隊船隊,發(fā)展錢莊;
第七條,建設蔬菜大棚若干,實驗反季節(jié)蔬菜種植;
第八條,成立機械作坊,培養(yǎng)新型技能工匠;
……
朱純良揉了揉昏沉的腦袋,不知不覺密密麻麻寫了十來頁,而且每一條都有詳細實施方案。
要修建水沖廁所,水從哪兒來?
望江莊建在地勢較高的丘陵上,莊民吃水都是靠挑,要建水沖廁所,就要先搞個自來水工程!古代沒有抽水機、增壓泵,這個就要頗費一番周折了!
為此朱純良親自帶著蘇立信等人出了莊子,在附近勘察了一番,最后選定了莊子五里外的一座小山頭,那里正好有一條溪流順流直下,水量四季充沛,位置要比望江莊高出十多米,只要在這里攔溪修筑壩,就能將水引到對面莊上。
蘇立信雖然認為建設水沖廁所有些多此一舉,且勞民傷財,但是當聽說能將此處的水源引到莊內,村民從此可以吃上自來水的時候,心中不禁振奮。
但是依然掩飾不住疑惑和吃驚,問道:“家主,水往低處流,這是三歲孩子都懂的常理,但是如何能將水源引向高處流,在下想破腦袋,不明其理!”
朱純良卻是賣了一個關子,笑道:“這其中道理說起來,就要涉及一門大的學問了!日后你就會明白。你現在的任務,就是找來工匠,召集人手,按照我畫的圖紙抓緊施工!”
“是!”蘇立信接過圖紙,謙恭地應道。
“還有,莊內要開設學堂,這事你也要操心!”朱純良一邊走,一邊吩咐,“學堂房舍在沒有建好之前,就暫時設在祠堂內,要物色一位好先生!”
“主家真是高瞻遠矚,學堂之事乃是造福千秋之大事,我莊內世代都是農民,將來孩兒們便多了一條進身之路!縱然不能出幾個出類拔萃舉人、進士,出入廟堂,但是多出幾個讀書人,這樣一代代延續(xù)積淀下去,氣勢就不同了,不出三代,必然會脫去身上泥土之氣,成為一方書香望族,那也是了不得的……”
蘇立信畢竟讀了幾年書,深知在這個時代讀書人地位超然,讀書是底層窮苦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因此辦學堂就是造福全莊子孫后代的大好事,這讓蘇立信看向朱純良的眼神充滿了欽佩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