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膨脹的吳秀
“吾乃袁公使者南陽陳震字孝起,奉命前往長安面見王公。”
陳震見包圍韓猛的騎士不似普通騎兵,忙抬出袁紹。
一騎遠(yuǎn)遠(yuǎn)而來,身上卻穿著深袍,似是游學(xué)的學(xué)子。
“袁公,可是袁南陽的使者。”
那人未到跟前,細(xì)長的聲音卻遠(yuǎn)遠(yuǎn)傳來:“如此說是某孟浪了,潁川郭嘉字奉孝見過孝起先生?!?p>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這一代卻出了三個大才,皆出自袁逢。
長子袁基出名甚早,如今已貴為太仆,許多人稱他為次陽第二。
次陽,袁隗字,袁逢幼弟,卻先袁逢為三公。
袁基才是袁氏全力支持的繼承人。
其次袁紹,本庶子,因過繼給早夭的袁成才顯名,又娶天下楷模李膺嫡女,守孝六年才聞名天下。
董卓亂,避渤海,天下名士景從,已成一代豪雄。
再次袁術(shù),少年游俠江淮,聲名大噪,后歷任內(nèi)外,因與王玢交好得南陽太守。
世人皆知,袁紹與袁術(shù)不睦。
郭嘉當(dāng)著陳震的面說他的主子是袁術(shù),這可是通敵,傳至袁紹耳中必被袁紹所惡,袁紹身邊最不缺的就是陳震這等名士。
陳震不惱,反而盈盈一笑,道:“奉孝先生不知,某雖是南陽人,亦知本初公才是豪杰,故不遠(yuǎn)千里往投之,現(xiàn)為袁公從事。”
陳震的話里亦有話,我是名士,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在我眼里袁紹才是良木,袁術(shù)嗎!嘿嘿!
郭嘉微微頷首,陳震辨術(shù)、心機(jī)皆不錯,可惜不為明公所用,道:“某乃王公麾下祭酒,既然孝起先生要去長安,不如一起?!?p> “好?!?p> 陳震瞥了眼韓猛,韓猛被兩三個騎士圍攻,雖然占進(jìn)上風(fēng),可看看周圍蠢蠢欲動的其他騎士,陳震明白韓猛落敗是遲早的事,遂答應(yīng)。
二人看著韓猛一挑多,而后相互辯論。
一個是縱橫家出身,一個學(xué)的是帝王心術(shù),在荀氏精英中培訓(xùn)出來的毒舌男,二人倒也斗的旗鼓相當(dāng)。
韓猛再連敗五人后,終于被一騎士打落手中的長槍,臉上青一陣白一陣,還想再戰(zhàn)。
陳震開口道:“苴子,住手。”
陳震看向郭嘉道:“奉孝兄,天色不早,演武大可推遲,前往長安才是緊要事不是嗎?”
郭嘉點頭,道:“孝起兄不言,某差點被這群小子給耽誤,不瞞先生咱們真得快點去長安,吾家皇甫夫人新添一子,可謂大喜,某還得回轉(zhuǎn)冀縣,參加少主的命名禮。”
“哦!”
陳震眼睛一亮,王玢一直以來麾下無子頗為詬病,如今子降,似乎說服王玢入長安不成問題,只是長久來看利大于弊!
“恭喜王公,賀喜王公?!?p> 楊修、關(guān)羽、荀彧等聽聞此消息無不慶賀,高順三百破千賊的勝利倒沒幾人關(guān)注。
“文若兄,良久不見,近來可好?!?p> 恭賀完,郭嘉拉著荀彧道:“明公聽聞你來,特意命某率三百親衛(wèi)前來相迎,少主還等著文若兄你取名呢?”
賜字、命名都是長者所做,王玢這是有把第二代交給他教育的意思。
“彧何德何能,能得明公如此厚愛?!?p> 荀彧有拒絕之意,天下大亂,諸侯并起,有望能統(tǒng)一天下又中興漢室的,荀彧心里有兩個人選:袁紹與王玢。
袁紹善機(jī)謀、政治,王玢善軍事且忠心王事。
故荀彧第一個來投王玢,只因常聽人言:朔方多么好,朔方之民過的多幸福,他就想看看。
此番來西涼,就是要看看是否屬實?
“明公常言:文若兄是王佐之才,可為人師?!?p> 郭嘉不等荀彧再拒絕便跟楊修等人見禮。
是日,華陰亂戰(zhàn)至夜晚,又搜捕三日,華山狼大部被殲,流民又開始向長安方向而去。
流民一入京兆尹地界,就有當(dāng)?shù)卮笮」賳T設(shè)置的粥棚以及各地兵卒維持秩序。
冀縣,隨著皇甫縈誕下兒子,整個冀縣都籠罩在歡慶的氛圍內(nèi)。
郭嘉跟荀彧、楊修、陳震、蔡琰等拋下大隊流民,隨三百親衛(wèi)騎輕裝趕到冀縣。
一路上碰到好幾支前往冀縣的軍隊,如廣漢屬國長史楊松、武都太守馬騰、扶風(fēng)馬家代表馬宇、南陽袁術(shù)的使者楊弘等等。
各支隊伍甲士都不超百人,郭嘉等人抵達(dá)冀縣時卻發(fā)現(xiàn)一支由千騎軍隊逶迤而來。
“那是誰人的護(hù)衛(wèi)?竟如此有排場?!?p> 蔡琰見那么多護(hù)衛(wèi),不由將多日積攢的醋勁發(fā)出來。
郭嘉派人去打聽,不就親衛(wèi)回來道:“乃并州牧吳公。”
“吳公?吳秀嗎?”
蔡琰依稀記得當(dāng)初她見吳秀時,吳秀還是個不起眼的文官,數(shù)年不見都升到并州牧,隨行千騎護(hù)衛(wèi),真是威風(fēng)。
蔡琰的臉色自然落在郭嘉等人眼中,荀彧也若有所思。
吳秀乃黨錮之禍牽連的一小士族子弟,家族名聲不顯,何德何能做并州牧?
還不是靠王玢屬吏的身份?
王玢,這是要把朔并當(dāng)成自家的自留地啊!
郭嘉不愧是荀氏調(diào)出來的學(xué)生,數(shù)息就猜透荀彧的心思,道:“文若兄不知,朔方多驕兵悍將,文實公乃王公最早之屬吏,非他不可鎮(zhèn)之。”
荀彧并不說話。
郭嘉嘆息一聲,又道:“其實是明公手下無人,只能矮子里拔高個,無奈之舉。明公常言若文若兄早來,這并州牧非你不可。”
荀彧笑笑還不言。
郭嘉又道:“其實文若兄不知,明公極為推崇道家無為而治,一州之具體事務(wù)都有諸屬吏做,做完交付長史處理,長史挑重要的給州牧,州牧召諸從事議,再有都郵監(jiān)督執(zhí)行。此事說來話長,明公尚未回轉(zhuǎn),這幾日某陪文若兄到處走走,文若兄就知朔方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若桓靈時期,三公九卿各司其職,天下又豈會落得如此下場?!?p> 荀彧聞言點頭,這正是他來涼州目的之一。
荀彧的主公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有能力平定亂世,二能中興漢室。
當(dāng)然二者取其一,則選擇第一。
王玢選吳秀繼任,又有子將,他還能讓權(quán)給漢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