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穿越在北宋

第一百一十一章 仁宗盛治

穿越在北宋 楓雪山神廟 2582 2019-03-07 07:16:22

  有人說,文天祥也只是個例,大明也有慷慨就義的人。

  是的,我并不反對這樣說。但是,我們這里說的是大多數(shù)人。

  明朝在滿人入關(guān)后,陪都南京世代富貴的大人物們,都投降了,不投降的遠(yuǎn)遁深山老林了。

  士大夫雖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士大夫們普遍投降沒有氣節(jié),這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明朝當(dāng)時社會的風(fēng)氣?

  后來滿清讓剃發(fā)留辮,民間沒人組織的各自反抗,也比明朝北京陷落后,大明各地的反抗激烈多了。

  返觀宋朝則是一直在抵抗,一直退到了崖山,退到了大海之上,退到了無處可退時,才和敵人同歸于盡,玉石俱焚。這才是一個王朝的氣節(jié),大明呢?大明的反抗在哪里?

  這是氣節(jié),咱們再來說說傲骨!

  還用漢唐來說。

  大漢是一開始就采取和親政策的嗎?顯然不是的,是打了敗仗,打不過才和親的,或者說是被打怕了才和親的!

  漢高祖七年,劉邦親帶32萬大軍,和匈奴人作戰(zhàn)。

  可是他卻敗于匈奴之手,遭遇了白登之圍,通過賄賂匈奴單于的妻子,劉邦才得以脫身。此后,和親就成了大漢對匈奴的基本國策。

  大唐也有向突厥低頭的時候,雖知恥而后勇,三年后李靖活捉了頡利可汗,可是在當(dāng)時大唐兵力空虛之時,還是結(jié)下了渭水之盟。

  他們都知道好漢不吃眼前虧,在自己處于劣勢的時候,漢唐都低頭了!

  可是北宋沒有!

  北宋自從澶淵之盟后,到西夏立國之時,幾十年都沒有戰(zhàn)事,軍隊疏于訓(xùn)練,武備陳舊。

  西夏本不是宋朝的蕃屬國,有一天西夏覺得自己強大了,想成立國家,于是就派使者去宋朝,說自己要立國了。

  承平日久的北宋朝廷,雖然知道西夏人作戰(zhàn)勇猛,雖然知道兵兇戰(zhàn)危,雖然知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動兵就有險。

  可他們還是斬了西夏使者,隨即發(fā)兵,討伐西夏!不肯承認(rèn)西夏國的合法性。

  宋夏大戰(zhàn)三年,先后有三次大戰(zhàn),宋皆是慘敗,主力被全殲,損失無數(shù)。

  當(dāng)此時,遼國看宋三次慘敗在西夏手中,西夏兵峰正盛,又向大宋復(fù)地侵略而去,返觀大宋,狼狽至極。

  遼國趁大宋西北戰(zhàn)事失利,陳重兵于宋遼邊境,索要后周搶走遼國的十個縣。

  那十個縣本是遼國的,被后周搶去,而宋又是繼承后周的江山,所以遼國趁機索要。

  面對遼國的重兵壓境,北宋的君臣們頂住壓力,就是不給,哪怕,不惜一戰(zhàn)!

  北宋在對西夏作戰(zhàn)節(jié)節(jié)敗退之時,還能頂住遼國邊境幾十萬大軍的壓力。

  在如此的劣勢局面下,不惜兩面開戰(zhàn),腹背受敵的危險,拒絕了遼國十個縣的土地主張。

  這要多大的毅力,和決心!

  這,就是大宋的骨氣!

  所以,北宋和士大夫共天下的策略,還是不錯的。雖然有利有弊,但總體來說利大于弊。

  宋朝的繁榮,離不開士大夫們。隨意翻開了宋朝仁宗時期的一些人物,發(fā)現(xiàn)都是政績卓著的。

  宋仁宗時期,有五六十個宰相和副宰相,哪一個單獨拿出來,也是一生都整績累累。

  有人說,宋仁宗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巔峰。

  雖然也有一些人反對,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仁宗時期確實是人才輩出的一段時期。

  這一時期有一門父子三詞客的蘇軾三人,有文壇領(lǐng)袖的歐陽修,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有噴的仁宗皇帝不停擦臉的包文正,變法的王安石,砸缸的司馬光。

  還有單騎使遼,舌戰(zhàn)遼國群臣的富弼,水利專家陳堯佐,更有出將入相五十余年的文彥博!

  這人簡直是成精了,竟然能出將入相五十年,歷經(jīng)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jié)鉞。

  大宋的繁華,和這時期的君圣臣明是分不開的。

  政治的清明,也源于這一時期有個好皇帝。

  宋仁宗并不長壽,享年才54歲。但他卻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四十二年!

  其陵墓為永昭陵。謚號: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史家把仁宗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

  他在位的幾十年間,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使宋朝達(dá)到了一個發(fā)展的頂峰。

  宋仁宗有識人之明,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

  國家安定太平,經(jīng)濟繁榮,科學(xué)技術(shù)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仁宗皇帝當(dāng)政期間,政府還正式發(fā)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相對于“私交子”而言)。

  包拯在擔(dān)任監(jiān)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然沒有怪罪這個鐵面無私的人。

  宋仁宗的善于納諫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

  包青天實是政治清明的產(chǎn)物而非其他,因為皇帝的清明,才有了包青天產(chǎn)生的政治環(huán)境。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譏,還是被噴上一臉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認(rèn)為這樣會龍威盡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時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但他對提意見者絕不打擊報復(fù),有時甚至?xí)矒嵊屑印?p>  一個懼怕大臣的皇帝,一般來說是會贏得他的人民的熱愛的,這個王朝的天也會比較清亮。

  仁宗一朝不僅出現(xiàn)了包拯,還出現(xiàn)了“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在《岳陽樓記》中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以及倡導(dǎo)文章應(yīng)明道、致用,領(lǐng)導(dǎo)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而仁宗慶歷初年實施的“慶歷新政”———由范仲淹主持的那場社會改革,更為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先導(dǎo)作用。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永,好不容易才通過了考試。但在仁宗看來,他不適合做官,還是填詞的好,就給劃掉了。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于是反唇相譏,說自己是“奉旨填詞”。譏諷仁宗的柳永不但沒被殺頭,填詞也沒受影響,且填得更加放肆,這就非同尋常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氣,還“愿歲歲,天仗里常瞻鳳輦”。(意思是: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儀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風(fēng)采,天下百姓都擁戴宋仁宗。)

  “仁政”,一直是傳統(tǒng)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為謚號或冠以“仁”。

  盡管沒有多少人喜歡當(dāng)戰(zhàn)爭的犧牲品,但人們總愿意記住那些會打仗的皇帝,而忘卻仁宗這樣以“仁”治國的“仁主”。

  公元1063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九日,54歲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

  《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shù)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于大內(nèi)之前”。

  當(dāng)他的死訊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

  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yuǎn)的山區(qū),當(dāng)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jīng)劍閣,看見山溝里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后:

  “燕境之人無遠(yuǎn)近皆哭”。

  遼國君主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沖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

  “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于是,在遼國,耶律洪基這個遼國皇帝,給這個宋朝的皇上,建了一個‘衣冠?!约耐邪肌?p>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