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無辯之辯(三)
衛(wèi)冄揚手問道:“郁兄國策之言,推崇儒家治學之度,意以為何?”
“推行禮制!”
“儒家可是有【有教無類】、【親疏有別】、【推行禮制】之說?”
公孫郁點頭,給予肯定。
“仲尼弟子三千,與【有教無類】相符,但'半圣'僅僅七十二,與【親疏有別】同?!居薪虩o類】為名,【親疏有別】為實。卻是【名】【實】不符。郁兄可認?”衛(wèi)冄笑問道。
“【有教無類】為教之態(tài),【親疏有別】為人之態(tài)。二者不可混為一談?!惫珜O郁想了片刻,凝眉答道。
公孫郁想說的是,【有教無類】只是在對于渴望學習的人,用這種態(tài)度。而【親疏有別】則是對人的態(tài)度。
這種說法也成立,但衛(wèi)冄所言卻存在的?!居薪虩o類】、【親疏有別】如果把孔子的三千弟子拿來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者的矛盾點。
當然,這也只能算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辯之中。
作為優(yōu)秀的“辯者”并不會在這里把人說死,“名符”(名家)子弟和道家不同,道家希望用道理來說服別人,而名家則是懟你,你管我說得對不對,反正就讓你無話可說。
等你回家了,隱隱感覺不對勁了,然而還是找不到話來反駁。這便是名家的“虛詞之辯”,后世也有一些學者稱之為“詭辯”。
衛(wèi)冄先造其勢,為的就是后面的“虛詞之辯”。
“敢問郁兄,儒家之說,是【親】在前還是【禮】在前?”
“【禮】為大義,【親】為小義。在禮法面前,親疏則在后?!惫珜O郁答道。
衛(wèi)冄微微一笑,公子羽無奈搖頭,顯然,公孫郁中計了。
如果公孫郁說【禮】、【親】不同,雖會落下風,但也不會直接落敗。這是衛(wèi)冄為公孫郁設的陷阱,公孫郁只不過是按照一般的思維把自己的看法說了出來。
【禮制】為國之策,【親疏】為人之德。儒家并非利己派,人在國面前,公孫郁會說【禮】在前【親】在后,這其實是很好理解的。
“聽聞孔丘有一弟子,名為曾參……”
公子羽聽道曾參這兩個字,就感覺公孫郁有些不妙了。
衛(wèi)冄要說的故事,公子羽曾是幾度聽聞。
孔子有一弟子曾參,也就是曾子。一天別家的羊,跑到了曾參家的院子里。曾參的父親,曾點,就把這頭羊開腸破肚了。
后來丟羊者來尋,便說是曾點盜羊。
吃羊的還是孔子本人。
所以就有了一個故事,說是葉邑的葉公,聽聞此事后與其爭辯,孔子說曾參就算知道這羊是別家的也不應該報官。
當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還不得而知。
但這個故事的背后卻存在兩個史料記載的事跡。
這兩個故事出自《韓非子》,楚國有個叫直躬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便到令尹那兒告發(fā)。而令尹卻說:“殺掉他?!?p> 令尹認為,他雖然對國君忠誠,卻對自己的父親沒有包庇,是為不孝。
還有一個故事則是說,魯國有一逃兵,孔子問他為何要做逃兵,這人說,家中有父親沒有人扶養(yǎng)。孔子認為這人是孝,獎賞了他,還推薦他去做官。
這就是儒家的【親親】。
而這兩則要告訴人們的是,如果舉報自己的父親,是不孝,那么若是自己親人對國不利,就不會有人再舉報。更可怕的是,會給人一種錯覺,對國君的不忠誠就是對父親的孝。
而對于魯國的逃兵影響就更大了,魯國一旦有了戰(zhàn)事,做逃兵便不會是罪,不僅會得到孔子的獎賞,還會得到孔子的推薦。而為之付出的代價則是,說出一個感人的故事。
?。ㄔ臑椋撼兄惫?,其父竊羊而謁之吏。令尹曰:“殺之”以為直于君而曲于父,報而罪之。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魯人從君戰(zhàn),三戰(zhàn)三北。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yǎng)也?!敝倌嵋詾樾ⅲe而上之。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
衛(wèi)冄之所以能把公孫郁閉上死胡同,還是因為《論語。子路》孔子與子路的對話進行辯。
子路問孔子,“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葉公認為直躬是正直的,因為他忠于國君。
而孔子卻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白鳛楦赣H,應該為兒子隱瞞,作為兒子應當為父親隱瞞。這才是正直的。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親】是在【禮】(禮法)之前的。而先前公孫郁卻想當然的說,【禮】在前【親】在后,故而,公孫郁會辯無可辯。
公孫郁有些頹然,想來在這種場合上落敗,也是一件極為難堪的事情。更重要的還是,這關于他在顧都廟堂的命運。
公孫郁在最無奈之時,把目光投向了公子羽。那目光充滿著歉意和自責。
公子羽回以淡淡一笑,更多的還是寬慰。
“衛(wèi)冄勝!”
傅老剛宣布完結果,仲三子就先站來起來。
隨意行了一禮,不待衛(wèi)冄發(fā)問,便先道:“【有教無類】、【親疏有別】二者并無矛盾,當配以【因材施教】,智者教其能吾之學,稍愚者當教以為人之道?!居薪虩o類】使世人皆通禮法,庶民尊其禮,世族守其道。此方為我儒家治學之道。”
【因材施教】出自《論語。為政》,這一個觀點拋出來,便很好的解釋了先前衛(wèi)冄之問。
正所謂是先聲奪人,仲三子以公孫郁同為儒家的角度上,先打了衛(wèi)冄一棒。倒不是他為公孫郁打抱不平,更多的還是為自己考慮。
要知道,先前衛(wèi)冄所問,問的是公孫郁,是針對公孫郁的國策來進行辯禮的。
仲三子不待衛(wèi)冄發(fā)問,先借著公孫郁的角度,打擊衛(wèi)冄。不可否認,他的確很聰明。
公叔伯更是不由得點了點頭,對其很是贊許。
仲三子用眼角的余光瞥了一眼公孫郁,這個眼神的意思是不言而喻。無非是在公孫郁對比,同為儒家弟子,他是有多么的優(yōu)秀。
?。╬s:感謝【王者*龍少】、【拼搏人生】兩位書友的打賞!稍后還會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