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李世民下詔廢除分封世襲制開始已經(jīng)過去了近一個月了,這一個月以來,李恪的軍事基地里所有士兵都一直進行著加量的魔鬼式訓練,如果說之前,士兵每天都訓練一天知道疲憊,現(xiàn)在幾乎每天都要訓練到近乎快累癱了。每天只有兩件事——訓練和睡覺。
不過雖然很累,但是還是很值得的。這次訓練的效果非常好,整個軍隊的整體實力提高了不少,最明顯的就是所有士兵的體能,普遍提升了近乎三成。僅僅只是一個月的時間,有這么大的成果,李恪還是非常滿意的。當然,這不僅是士兵們的努力,也離不開軍事基地的條件,不論是伙食還是訓練方式,都是李恪帶來的科學方式,在無形之中,給士兵的訓練加成了很多,這也是一個月能有如此喜人的訓練成功的原因。
好在,李恪明白,這樣的訓練只適合偶爾的突擊加強訓練,偶爾來一次短時間還行,如果長時間這樣,士兵鐵定撐不住,反倒容易把身體練出毛病了,物極必反的道理,李恪還是清楚的,所以,李恪打算,接下來一直到出征前,除了特殊戰(zhàn)斗小隊,其余所有士兵慢慢變回原先的訓練節(jié)奏,算是暫時放松一段時間。至于這個新分出來的特殊戰(zhàn)斗小隊,李恪自有安排……
長安,太極宮
今日朝堂已經(jīng)如同往日那般熱鬧,一大幫重臣爭論不休,這也是這一時期早朝的特色——君明臣賢。沒有后來王朝的“文字獄”壓迫,每個大臣都敢于發(fā)言,不用擔心說錯一個字就出事,都是為了大唐的輝煌努力著。
“眾愛卿!”看著一眾大臣還在爭論剛剛到事情,李世民看不下去了,這么吵下去肯定沒辦法解決,干脆出聲打斷。
“此事不要再提,容后再議,朕自有打算。”
“昨日,恪兒上書,他憂慮邊疆賊寇四起,擾朕大唐安定,劫掠百姓,危害大唐。恪兒欲領兵前去叛定邊賊,眾愛卿以為何?”前幾天李恪就已經(jīng)寫好了請兵的信送來長安給李世民,年初的時候李世民就知曉李恪要練兵鎮(zhèn)守邊境,李世民沒想到如今才幾個月過去了,李恪就打算直接領兵去守衛(wèi)邊境。在李世民的印象里,一般軍隊訓練成軍至少也得要有個一兩年,如果是精銳的話,那沒有五年以上根本沒有可能,雖然李世民有派出過一些精兵給李恪,但是李恪軍隊里除了這些精兵,更多的可都是一些沒有經(jīng)過任何訓練的普通百姓而已,即使這些人底子再好,幾個月的訓練,能訓練成什么樣子?李世民不敢相信李恪竟然這么急著就要出兵了。當即李世民就有些生氣,這李恪怎么這么急躁?急于求成嗎?
不過李世民也不是一般人,不然不會將大唐跨入盛世的道路鋪的明明白白。轉念一想,李世民就明白了。這一個月前不正是他自己下詔廢除分封世襲制嗎?如今李恪卡在這個時間點上出兵意欲何為不就很明顯了嗎?李恪正是不想讓那些看不起皇家后代的大臣們覺得老李家的后代就沒有幾個出色的后代,他要用這次出兵證明自己,證明老李家的人是如何的強大,不是你們這群大臣所能懂的。如果說你們擔心我偏安一隅,或者說坐守一方引起分裂的話,那好。我練兵不在國內(nèi),我去邊境鎮(zhèn)守呢?你們還有話說嗎?
李世民看懂了李恪的用意后,氣瞬間就消了,旋即陷入了沉思。一方面,李世民高興李恪能為了自己著想,能為老李家的榮譽著想;另一方面,則是擔心李恪,因為李恪為了證明自己,如果將這訓練一半的士兵真的拉出去打仗的話,那么萬一有什么三長兩短,不僅丟了老李家的面子,更重要的是李世民也心疼李恪這個孩子,說到底還是自家的兒子啊。可是如何不同意的話辜負李恪用心不說,也會讓大臣們說閑話,說李世民太過寵溺兒子,不敢放兒子出去鍛煉,即使明面上不敢說,背地里也不知道會被傳成什么樣子。這讓李世民很是頭疼。所以今天,李世民打算先將這件事提出來,讓大臣們來決定好了。
在李世民提出李恪練兵想要去鎮(zhèn)守邊疆的時候,底下一幫大臣有些傻眼了。我靠,這李恪有什么貓?。窟@是演哪出???現(xiàn)在的皇子哪個不是養(yǎng)尊處優(yōu)長大的?哪個還關心民間疾苦了?邊境那種地方是一個皇子想去呆的嗎?即便是現(xiàn)在朝堂上那些整天撕逼的大臣們年輕時候征戰(zhàn)沙場,如今再讓他們?nèi)ゴ蛘痰脑挾疾灰欢ㄔ敢?,更何況是去鎮(zhèn)守邊疆呢,那些邊境的賊寇簡直就跟泥鰍一樣滑不溜秋的,抓很難抓完,抓一個明天可能又冒頭一個,抓的急了還跟你拼命,這些亡命之徒可從沒有怕過什么。危險系數(shù)可比一些朝代更替的戰(zhàn)爭了,甚至猶有過之而無不及啊。
不過聰明的大臣也不少,李世民能想到的事情,他們一樣能想得到,不過不用于李世民,他更關心大唐的穩(wěn)定以及李恪出兵是否有什么用意,而且這次出兵是否有用。至于李恪的安危,關心者也有之,只是在少數(shù)罷了。
“恭喜陛下,三皇子憂國憂民,愿與陛下分憂,乃我大唐之幸事啊?!钡谝粋€站出來的不是那些嘴炮滿天飛的文臣,而是老將程咬金。對于程咬金來說,李恪這樣的想法很對這些老將的胃口。他眼里只有在沙場征戰(zhàn)的男兒才是真正的男人,那些所謂的文人整天除了嘴炮,勞什子都不會,又有何用?
“陛下,盧國公所言甚是在理,臣附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第一個站出來挺程咬金的不是武將里的一員,反而是“老噴子”魏征。
魏征此言一出,文臣那邊幾乎就炸鍋了,沒想到魏征竟然會支持程咬金,要知道,不少的文官都覺得,作為一個皇子就應該有皇子的樣子,知書達理,在家里讀遍圣賢書不是很好嗎?為什么一定要去打仗呢?最后把皇子搞得像山野民夫一樣野蠻,這對于皇子實在不合適,即使不是儲君,但皇子也應該有皇子的樣子。所以不少文官內(nèi)心是極為反對李恪的要求的。
不過還沒等文官吵起來,武將反應過來的時候,長孫無忌又站了出來。
“陛下,眾位大臣,請聽下官一言。眾所周知,陛下青年之時也是一路征戰(zhàn)沙場,陛下更是體恤士兵,與士卒同食同住,這讓大唐百姓們更加愛戴陛下,也不曾見陛下有何失禮。所以即使三皇子在軍中亦可同當年陛下那般鍛煉,也不失為一個好法子,至少我相信三皇子不會受士卒影響,反而能影響士卒沖鋒陷陣,為保衛(wèi)我大唐的百姓殺盡賊寇。此外,眾位身為大唐臣子,且當知曉,邊疆確實賊寇眾多,出入則劫掠百姓,令邊疆民不聊生,若是長此以往,那將置我大唐的國威與何地?所以微臣附議?!?p> ……
長孫無忌此言一出,一眾大臣都很默契的閉上的嘴巴,即使那些喜歡爭論的文官也不例外,所有人都陷入的沉思。
“何不派一沙場老將去鎮(zhèn)守?身為皇子而守邊實在不太合適啊。”安靜了許久,終于有一個人打破了平靜,提出了一個想法。
“話雖如此,可是如今老將多年征戰(zhàn),個個年邁,你有何顏面再讓功臣受沙場之苦?”魏征難得關心一下武將,站出來解釋道,不過多少也有一些諷刺武將都年老體衰的意味,這也是文武大臣爭斗多年的老把戲了。
“魏玄成,你休要胡說,俺老程大半輩子活在沙場上,還能吃不了沙場的苦不成?沙場對于俺老程而言可比家里舒坦多了,哼!”聽到魏征的話,武將們也不傻,馬上聽出了其中的意味,暴脾氣程咬金第一個受不了,立刻站出來懟了回去。
“盧國公休要氣惱!我所言也是為了老將們考慮,如今大唐的大將大多都已年老,大唐內(nèi)安定,已經(jīng)沒有戰(zhàn)事,這也導致年輕一輩多年沒有出色的將領了,這對于國家而言極為不利,國不可一日無將?。 蔽赫骺粗桃Ы鸢l(fā)脾氣,趕緊站出來解釋道,他噴李世民沒事,因為李世民還要顧著君主的禮儀,不能做出格的事情,而且要善于聽諫。而程咬金就不一樣了,這可是個“滾刀肉”啊,回頭一個不高興,當場把你給揍了都有可能,更重要的是你還不能說什么。因為確實是自己諷刺了一句,嘴賤挨揍,可沒人會幫忙的。
“是??!是??!”一眾文官也怕程咬金發(fā)怒,趕緊附和道。這跟平時討論爭吵不一樣,這確實是魏征一時嘴賤,不是爭論事情。
“哼!”程咬金沒有再追究,不過他也明白,魏征說的其實也有道理的,唐朝這個時候能用的上的年輕將領確實少的幾乎沒有了。如果再不培養(yǎng)一些,萬一有大是戰(zhàn)事,總不能一大群老的站不穩(wěn)的老將去前線帶兵吧?那樣豈不會被敵軍笑話。所以既然魏征說的有理,程咬金也不是不講理的人,沒有再開口反駁什么。武將們也知道情況,都沒有一個人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