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都市

重生之特大城市

第九十五章 回家過年四

重生之特大城市 月宇空 2566 2019-09-24 10:57:02

  祭祖應該是安排在除夕的晚飯前后,不過現(xiàn)在沒那么講究了,為了避免人多擁擠,陸澤一家人早早的就出發(fā)去墳塋地了。

  祭祖時親戚們沒有聚在一起,而是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安排自行前往。

  前幾年由于家里條件不好,陸澤一家并沒有回來祭祖,只是在家附近的路上燒紙表示一下。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風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tǒng)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后代,使子孫后代興旺發(fā)達。

  這一傳統(tǒng)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

  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為隆重。

  以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肴,進行拜祭。

  各個地方的習俗不一樣,陸澤家所在的縣城現(xiàn)在形式則簡便了很多,也沒有以前那么講究了。很少有人家里還供個先祖的神龕。

  大家基本上都是到自家的墳塋地,簡單一點的只是燒紙磕頭就結(jié)束了。隆重一點的就要會抬一桌酒菜,稱為“給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順序是從墳地中輩份最高者開始,把炕桌擺在墳前,磕頭行禮,再倒一盅酒于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后,把飯菜埋進土里,算是給祖宗們“送去”了,同時還要在墳前燒紙,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

  每次祭祖都要去兩個地方,爺爺?shù)哪乖谏缴希褷數(shù)哪乖诖謇?。這兩個地方都不是正規(guī)的墓園,以后伊山改造成旅游景點,村后連接上了高速路,都需要再次遷移。

  這次祭祖,陸澤家除了準備紙錢,還帶了一些吃的,上山的入口離招待所比較近,所以先去給爺爺上墳。即使出來得早,上山的人已經(jīng)不少了,從下往上看,斷斷續(xù)續(xù)地連成了一條線。

  爺爺?shù)膲炘诎肷窖?,爬到半山腰就可以看到縣城的大部分全貌,也算是塊風水寶地。

  上山的路比較陡峭,爺爺?shù)膲烆^前并沒有墓碑,在山上的樹叢中,很容易和別人家的墳搞錯。不僅僅是爺爺?shù)膲灈]有墓碑,大部分的墳都是沒有的,等長大后陸澤再來的時候才陸續(xù)都立上了墓碑。

  從墳墓的裝飾上就可以看出一戶人家的經(jīng)濟情況,有錢的都會把祖先的墳修葺一新,有錢人家不僅把墳修得像堡壘,還有神獸守護。

  燒紙磕頭的程序陸澤已經(jīng)很熟悉了,嘴里還嘀咕著和祖先聊了聊,希望祖先能庇佑全家,等來年一定重新修建一下墳頭,最后排在姐姐陸涓的后面,磕了4個頭。

  等最小的弟弟也磕完頭,爺爺這邊的祭祖就算結(jié)束了。

  下面就是去姥爺?shù)膲瀴L地了,下山的路上恰巧碰到了二爺家剛剛上山,又耽誤了一些時間。

  去姥爺墳塋地必須要穿過村子的主路,因此就先到舅舅家,大姨和舅舅都已經(jīng)在等著了,應該是和媽媽提前約好了一起去。

  中午吃飯前,姥爺這邊的祭祖也結(jié)束了。

  老宅這幾天整理了一下,雖然能住人,不過條件很差,住在里面很冷,因此只是象征性地打掃了一下,表示辭舊迎新。

  年夜飯是在舅舅家吃的,雖然縣城的大爺二爺都有叫去他們家吃,不過還是村里熱鬧一點。

  陸澤家的習慣是吃完年夜飯就可以拿到壓歲錢,并不會真的等到夜里十二點。

  今年的壓歲錢很多,10塊錢。陸澤并不覺得少,他覺得夠玩幾天的了,當然這是和一般的小孩相比,因為家里即使有錢也不能亂花。而且小孩的壓歲錢如果多了,最后還是會被父母以保管的名義騙走。

  舅舅家的幾個孩子也一樣是10塊錢,當然這是媽媽給的。給多少錢其實在之前就商量過了,多了不行,少了也不好看。

  吃完年夜飯,陸澤整個人都放松了,這幾天不用畫畫,寫程序,陸澤難得好好休息一下。舅舅家沒有電視,就到村口露天的廣場上看春節(jié)晚會。

  這兩年有電視的人家多了起來,來村口看的人逐漸少了,再過一兩年估計就都在家看春晚了。

  不過露天的氛圍是家里比不了的,大家邊看邊評論節(jié)目,陸澤感覺就像看視頻刷彈幕一樣。

   1989年的春晚,趙麗蓉和侯耀文合作表演了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司馬缸砸光”這句臺詞和她淳樸老太太形象贏得了無數(shù)觀眾的心,而宋丹丹也憑借小品《懶漢相親》第一次亮相春晚,出色表演讓大家記住了她。本屆春晚更營造出極其感人的場面,韋唯深情地唱了《愛的奉獻》,取得很好的現(xiàn)場效果與社會反響。

  除夕晚上,陸澤一家很晚才回到招待所,過了凌晨的守夜鞭炮后才慢慢睡去。

  ……

  每年的大年初一總是被不知道何方的鞭炮炸醒,第一聲鞭炮響就會立刻將頭埋進被子里,然后睡意全無。這樣的日子還要再經(jīng)歷二十多年,直到鞭炮禁制令的施行才聽不到密集的鞭炮聲,只有偶爾有些零星的鞭炮聲,沒有鞭炮聲作為鬧鐘,年紀大了之后反而感覺不出年味了。

  初一大早上起來,吃完萬萬順(水餃)和元寶(湯圓)后,陸志凱就帶著孩子去各家拜年了。拜年就要說吉祥話,陸澤現(xiàn)在的性格已經(jīng)比較開朗了,不再是那種內(nèi)向型的,說著吉利祝福的話,很討大人們喜歡。

  孩子們高興地去拿紅包,父母則是往外掏錢。孩子的多少決定了收支是否平衡,沒結(jié)婚的都能拿到紅包。

  下午是大人們聚在一起玩的時間,逢時過節(jié)、親朋相聚,打牌消遣是大多數(shù)的選擇,打牌主要是撲克、麻將。

  陸澤的家鄉(xiāng)還有一種叫長牌的紙牌,長牌是中國傳統(tǒng)紙牌游戲的一種,一般為長條形,它的玩法與麻將類似,但比麻將更加簡捷方便,變化多樣。

  長牌牌面的圖案設計很精細、古老、美觀。紙牌的一端繪有:萬、條、餅的識辨圖案和一至九的數(shù)字標記。奇特的計數(shù)標記既不同于舊時的“草碼”,又不同于羅馬數(shù)字,更不同于阿拉伯數(shù)字,其源無考。它的形象便記易懂,就是目不識丁者也能很快看懂學會。紙牌的另一端多為古代人物形象。牌中分別繪有《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道教、佛教中的主要人物,如一至八條繪的是神話故事《八仙過?!分械摹鞍讼伞?。三、四、五餅分別是《西游記》中的“豬八戒”“唐僧”和“孫悟空”。據(jù)傳,長牌的歷史悠久,起源于唐朝后期。起初叫“葉子”,后逐步演變成“酒令葉子”。明初又演變成“數(shù)錢葉子”。明末化繁為簡并演變成有“文錢”、“十字”、“索字”、“萬字”的馬掉牌(俗稱麻雀牌)。清初時漸漸定型為所玩的長牌。

  大一點的孩子們聚在一起也會打牌,但對于打牌,陸澤的興趣不大,沒看一會就跑去和更小的孩子們玩了。

  在他用一大堆壓歲錢買來的鞭炮的誘惑下,很多小孩子都跟著在后面跑。

  玩樂的時間過得很快,初三吃過午飯就準備返回清江市了。

  原先選好的四個人只有三人沒變,大爺家的五哥陸巖暫時并不想去,于是換成了二爺家的陸霆。

  陸澤一家先回去,等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之后,再由陸雷帶著他們?nèi)デ褰小?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