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柳骨體?!?p> 字跡筆走游龍,一看就有巍然大家之風(fēng),字字如珠玉,整篇文章渾然一體,不見瑕疵,楊奉先只看了一眼,就感覺到一陣撲面而來的氣息。
“好一個柳骨體!”
楊奉先震驚,柳,柔也;骨,剛也;柳骨,剛?cè)岵病?p> “其字表面柔和,暗含儒家謙和為表的理念,內(nèi)底剛毅,又恰恰符合儒家剛正不阿之教誨,柳骨兼?zhèn)洌@字寫的雖然只是字,卻寫的是大儒理念!”
即便是楊奉先,看了也不禁為之叫好。
正所謂,“字如其人”
字,絕對不僅僅只是一個“字”那么簡單的,從這個字跡里,往往就能看到這書寫者的氣質(zhì),涵養(yǎng),和精氣神,乃是書寫者整個修養(yǎng)氣質(zhì)的體現(xiàn)。
楊奉先曾經(jīng)觀摩過無數(shù)大能的書法,但這個柳骨體,也算的上是別具一格!
這么一看,恍惚之間,楊奉先仿佛看到一個意氣風(fēng)發(fā)的中年人,儒冠博帶,揮斥方遒,仿佛有無數(shù)金光撲面而來,“等等!”楊奉先臉上略一變色。
“這不僅僅只是這書法的氣質(zhì)!”
楊奉先一咬舌尖,清醒過來,這字還是這字,雖然大氣磅礴,但并無異象,楊奉先一驚,“這個字和一般看到的書法絕對是兩個概念!”
“這個字,融合了這大儒特有的讀書人的精氣神!”
怎么說?
就是這一般的書法,即便寫的再飄逸,再靈動,書法也畢竟只是書法,但是這篇字竟然暗含有精神力量在里面,楊奉先一眼,就能得到觸動。
“這是文氣!”
楊奉先有些失色,“這是翰林寫下的字,有一定的文氣注入在其中,仿佛給這個書法注入了一定的靈魂。”
“儒家講究正大光明,儒家寫出的字,即便長時間的觀摩,也不會走火入魔,陷入幻境,反而會讓觀摩的人洗滌心境,心平氣和,乃至溫養(yǎng)文氣,好處頗多?!?p> 楊奉先回憶。
“都說佛家經(jīng)卷,或是佛陀畫像,長期觀摩,能念頭通達,乃至揣摩佛家真諦,果然不假,這應(yīng)該是大修行者,將自己的精氣神注入在了筆下,很不簡單!”
看著這小小一頁紙,楊奉先心動,這絕對是無價之寶啊。
“你還懂這些?”韓佩湊過來,有些詫異的道,她之前是聽到了楊奉先一些喃喃自語的聲音,柳骨,剛?cè)岵?,她粗看這字體,只是覺得這字飄逸靈動,又暗含剛正之氣,但卻又沒想太多。
被這楊奉先一語點破,她才是看出這字體的與眾不同。
至于更深的一層。。。她則是毫無感觸。
楊奉先平靜,“李翰林的字,果然是不同凡響。”這還只是一個翰林的字,那么大儒的字,文宗的字呢?大儒,人儒一體,才能被稱為大儒。
而文宗,則是要開山立派,乃萬世文人之宗!
這,才能叫為“文宗”!
文宗乃是大魏歷史上,乃至整個儒家文化史上,最為高大的一個名詞了,不是隨隨便便什么人都能當?shù)?,文宗,可稱為圣人也。
文宗,別說是讀書人敬仰,即便是世上悍匪也不敢褻瀆。
李自成至曲阜,不污圣廟,張獻忠至梓潼,亦祭文昌。
可見,“文宗”這個稱號,是當真閃爍儒家歷史五千年,人神莫犯,一種最為崇高的榮譽和象征了?!按笕逡鄷喜∷?,可見讀書人追求是既不是長生,也不會是力量上的升華”
道家追求長生,將最高境界成為陽神。
而歪門邪道,才追求力量。
楊奉先感覺自己心浮氣躁,于是先研磨,在宣紙上一連寫下了七個大大的靜字,才感覺自己一下子平和了下來,心無雜念。
于是目光這才看向這個柳骨體,仔細端詳。
片刻后,開始臨摹。
童秀才要求自己一日苦連李氏柳骨體三百個大字,絕非僅僅只是為了迎合李道光,更重要的是,這個字能養(yǎng)一個人的心性。
“即便不為了科考,我也應(yīng)該練這個字。”楊奉先心頭明悟。
童秀才用心深遠。
“字如其人,我即便是迎合李道光,那么寫出來的字也會徒有其表,而無深邃,一看就是字跡虛浮,浮夸,小人行徑,這樣的字寫出來,一看寫字者就是曲意逢迎之輩,反而會遭到李氏學(xué)派人的憎惡。”
“要練字,就要練出精氣神來,練入靈魂里?!?p> 這么想著,楊奉先覺得自己也該去好好了解一些李氏學(xué)派的文化,只有深入了解了李氏學(xué)派的文化,楊奉先才能寫好這個字。
練了一天,三百個大字,楊奉先每寫一筆,都以虔誠之心去寫。
寫到最后,手腕發(fā)酸,頭暈眼花。
而這字跡也是只有三分表象,沒有半點精氣神在里面。楊奉先疲倦的吐出了一口氣,“要練好這字,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 楊奉先扭頭看去,一側(cè)韓佩捧著一本書,因為楊奉先從頭到尾不和她搭話,她已經(jīng)偷偷的睡了過去,人就坐在地上,腦袋枕在自己碎花裙子的膝蓋上,臉蛋通紅通紅的。
楊奉先不禁搖了搖頭。
這幾日,楊奉先每日到了課后,就故意停留一盞茶的功夫,然后再去童秀才家里看書,每日練大字三百,再作文一篇,最后再認認真真的呈給童秀才看。
童秀才搖頭晃腦,每每留下批語后,再拿回去讓楊奉先自己看。
這么一來一去,每日讀書,從不倦怠。
童秀才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實際上心頭非常之欣慰,這樣的讀書其實很苦,但是這楊奉先卻不以為意,甚至還甘之若飴,這是相當不容易。
在他門下,也不是沒有出過秀才,楊昭也是出在他門下。
但是從這么多人中,他卻偏偏一眼相中了這楊奉先。
看人看骨,從小節(jié)往往就可以看出這人一生的成就,童秀才教的這么多學(xué)生里,大多浮躁好動,靜不下心,即便考取了一些成就,立馬也就飄飄然。
這樣的人,這輩子的成就也就這樣了。
而這楊奉先,他布置給他的任務(wù),不但認真完成,而且從來不叫苦,每日寫成的文章,在給他批改后,回去一定再自己改一遍,第二天呈給他看。
即便是童秀才也不禁道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童秀才望楊奉先的眼神,也越來越欣慰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