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處理好住宿的問題,衛(wèi)奕待在自己的客房里,從他的這間客房窗戶望去剛好可以看見那座名為“武清”的學宮,其實相對來說衛(wèi)奕對于學宮感興趣是一回事但是相對于學宮的氛圍他還是更喜歡的,學宮光是這樣一個名頭就能讓天下間的許多人露出驚嘆,敬畏這樣的神色,但是要真正說到學宮令世間眾人敬畏的真正原因其實不是學宮中有著多少修為深不可測的大能,反而是學宮那積攢無數(shù)歲月的威勢。
當然對于衛(wèi)奕自己來說對于學宮更多的還是敬,敬的即是學宮的規(guī)矩也是敬那些為這些規(guī)矩建立而付出的往圣諸賢。
雖然衛(wèi)奕知道有一部分人對于這些王朝更替,規(guī)矩變革秉承著:這只是將權(quán)利的歸屬權(quán)從一群人手里傳到另一群人手里。這樣的觀念,但是衛(wèi)奕還是想說權(quán)利的變更只是規(guī)矩變化的附帶品,對于最初的變革者來說他們的變革本身帶來的誘惑力遠比附贈而來的權(quán)勢要更高。
衛(wèi)奕記得自己當初在藏經(jīng)閣的時候曾經(jīng)看見許多關于學宮的見聞,當時的那些傳記中的前輩都對學宮保持著極高的評價,其中不乏有著在學宮中求學過甚至擔當過夫子和祭酒這樣的前輩。而在這中間那些有著真正求學經(jīng)歷的前輩對于學宮更多的來說還是敬畏居多,而對于沒有真正經(jīng)歷過學宮的前輩來說提到學宮更多的是感覺學宮的神圣,莊嚴。
“呼,”萬仞山脈里的這處學宮競爭應該很激烈吧,對于各大族群來說要是能擔任學宮里更多的要職這無疑會讓自己族群的影響力大大的提高,而對于其余的百家甚至宗門來說把控這一處的學宮即是彰顯人族的強大也是為了更多的保持學宮的獨立性,畢竟當學宮里的同一族群把持的位置越多,學宮的自主性還是可能無可避免的被影響。
至于為何這處看似平平無奇的盆地會修筑有一座學宮,這倒也是有一番典故的事,畢竟相對來說這處盆地對比與其他的學宮來說的確顯得不是很出色,雖然他是一處盆地對于群山中很多普通的族群來說已經(jīng)是很稀少的一塊棲息地,但是相對于那些經(jīng)營了無數(shù)歲月的族群祖地來說這都是顯得很薄弱的一點優(yōu)勢,要知道對于學宮哪怕是那些極為保守的族群也會很樂意的解釋學宮的入駐,哪怕這會讓他們族群的一些地方被外人窺視到也是遠遠利大于弊的事。
而此刻的這處盆地之所以會以此時這種平平無奇的狀態(tài)被學宮入駐,就是因為這當年有著一位皇者誕生于此,當然皇者雖然稀少但是這遠遠不是學宮主動入駐的理由,畢竟對于萬仞山脈來說群山里那少數(shù)的幾支頂尖大族都有著這樣流傳深遠的古老皇者穩(wěn)坐于族內(nèi)。更何況是這樣一位出身普普通通的皇者。
當然皇者畢竟是皇者衛(wèi)奕自己對于所有能踏上這個位置的修士都是保持足夠尊敬的,哪怕他的父母已經(jīng)是一位天尊,一位大帝,但是這都不是他對一位同樣證道的皇者不尊敬的理由。
證道這畢竟是在南天乃至整個世界海都至關重要的一個境界,這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靈氣法力的匯聚,更是對于天地大道的感悟以及自己腳下大道的完善到達一定境界的體現(xiàn)。
這也是為什么對于“證道”在南天以及世界海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尊稱,百家“圣人”,道門“天尊”,佛門“佛陀”,萬族“皇者”,人族“大帝”,“古皇”當然這樣的稱呼不一定是定性的不是一定要百家之人才能稱“圣人”也不是一定要道門才能稱“天尊”這只是大家較為平常的一種尊稱,算是各大勢力的一個標簽。當然這些尊稱更多的還是要看這些“證道者”自己的特點以及聞名于世的特殊。
當然這些尊稱算是南天比較常見的那些,但是衛(wèi)奕曾經(jīng)在藏經(jīng)閣的一些孤本秘錄中看到有的世界還會將“證道”這一境界的人稱為“道主”,“道君”,“至尊”這樣一些稱呼,但是大致都是相差不大的,對于這些世界修士來說“證道”的修士無疑比南天更加值得崇拜。因為對于南天來說這樣的修士一個時代是能有很多的因為南天能夠承載這樣多的修士也能支撐起足夠多的氣數(shù)來供應,所以對于南天來說這種“證道”之路來得并不血腥。
但是對于其余世界的修士來說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而每一位能殺到最后證道而起的修士都是當之無愧的最強之人,對于這些世界來說一個時代要支撐起一位修士“證道”就已經(jīng)是很不容易的事了,就算是緊隨南天之后的十大古界也只是能擴大這樣的數(shù)量無法達到不限量這個要求,所以在南天外的修士擁有絕世的資質(zhì)并不代表你一定能破開天地,橫踏大道,這是要一路征伐上去的,不僅是實力還有氣數(shù)已經(jīng)背景。
這也是為什么南天里的大帝,天尊雖然很多,但是這些大能卻在世界海中并沒有太高的名聲以及很亮眼的戰(zhàn)績,從有記載以來南天的大帝,天尊一流對上其余世界的大帝,哪怕是同一個時代也是敗多勝少,所以在其余的世界流傳著許多關于這些的閑言碎語,大多表示南天修士“德不配位”不配居于南天這樣的優(yōu)異世界。當然這樣的話也大多只是很稀少的閑言碎語,畢竟南天的高端戰(zhàn)力的確太多,哪怕質(zhì)量有所不如,但是同樣的一個時代你家出一個,我這里卻是數(shù)十個,這無論如何也不是一個可比性的。當然這數(shù)十個里其實也有許多從其余世界來的修士,但是要從其余世界跨虛空而來面對“證道”這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過來就行還需要一件天材地寶,也就是名額,這樣的名額一個時代出產(chǎn)不多每一次都需要由無數(shù)的世界來瓜分,可以說這是一條毫不遜色與證道之路的一條路。
不過想到其余世界證道者的兇殘,衛(wèi)奕就想到了他的娘親,梁虞,作為一個證道后打遍世界海的天尊,梁虞在南天能得到如此高的推崇與忌憚這當然是當之無愧的,但是衛(wèi)奕想到更多的卻是他的老爹,真不知道當初娘親一拳一腳將自己威名傳遍整個世界海的時候當時還在第七境苦苦參悟的老爹到底是怎樣的心態(tài),壓力應該是會有的吧,畢竟當初娘親和他老爹成親的時候衛(wèi)奕聽說還是很隆重的,至少很多人都在羨慕這對神仙眷侶,畢竟當時的梁虞是道門大教,玄心道宗的弟子,而衛(wèi)桐當時也是玄翊山的弟子,兩座大教的弟子都還不是普通的弟子可以說都是當時各宗的代表人物的結(jié)合,這肯定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畢竟就算是修士也是一樣很八卦的人。
當然當初兩人的結(jié)合都認為是梁虞高攀衛(wèi)桐,畢竟當時自家老爹的師傅是當時玄翊山上極為有名的一位大能,而他娘親梁虞當時的師傅卻是不得人知的,所以眾人都下意識的認為梁虞的師傅應該不是什么很厲害的人物。
當然就算是現(xiàn)在一般的人可能也都這樣認為,但是衛(wèi)奕知道梁虞的師傅其實很厲害,只是相對來說她不怎么喜歡暴露在世人眼前罷了。
想到這他不由又想起了自己此時和黃以笙的處境和他爹娘的處境有些相似,自己的境界看樣子一時半會肯定提不上去的,但是以笙的修為不是很快但也是一步一步的在往前走,自己如今雖然也是一步邁到“道門境”但是按照此次從無量山里穿出來的消息,以笙出來后修為應該會提到“明見境”畢竟在邁入道門后的前三境相對來說還是較為簡單但是一旦到了第三境“寫意境”后再想往上快速的攀升境界就很難了,因為三破四的坎是一道關于大道的坎,他想要破開這一境最緊要的還是要領略到修士自己真正的大道。
如果說“道門境”是利用破鏡時的一絲天地契機來看見蒼茫的大道的話,那么“明見境”就是在模模糊糊的把握住那一條大道,明見己身照見大道,這是在從天地大道中把握住自己的那一條大道,而這一境的修士最重要的一點也是遍觀天地,望山川大勢,望江河蒼茫,望星空寂寥,望世間繁華。
至于“寫意境”的的確確可以用風流寫意四字來概括,萬千風流我以一言道盡,意是天意,是道意,是真意,人間風流太多意,我唯取其一。
這一境更主要的還是看見天地間的勢與意來完善自己所選定的那條大道,總的來說這都是對于自己腳下大道的完善做出準備,這一境一旦補齊,那就是真正的以自己的大道為路,開始往前奔行了,而自己的大道到底能否承載自己破開天地這的確是修行路上的一道問心石,很多人都會以為這個問題而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