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余在秦國絕對是一個可用之材。
于是在秦穆公的內(nèi)心一個小秘密就誕生了:由余這個人不能讓他回到戎族去,要讓他從此就待在秦國,為秦國效力。
可是,由余是戎族的使者,要怎么樣才能達到把他留下來的目的呢?秦穆公冥思苦想也想不出辦法,只好把秦國的內(nèi)史叫過來,跟他講:“我聽說要是某個國家出了個圣人,那么他的敵人就要遭殃了。你看現(xiàn)在戎族的由余這么有才,這是不是說明要輪到我們遭殃了,現(xiàn)在該怎么辦呢?”
秦穆公把他的煩惱丟給了內(nèi)史,而能為國君分憂那可是內(nèi)史畢生的追求啊,于是,他就想出了一個絕佳的方法:“戎族地處西北的,那邊除了西北風也沒啥的,不然也不會老是來我們這搶。對于那些條件一直不好的人最好的對付辦法就是讓他嘗試一下他從來沒有嘗試過的東西,戎王雖然貴為戎族之王,但想必喝西北風長大的他一定沒有聽過中原那絲滑入耳的樂曲,不如趁著由余出使我國建立外交的機會給他送幾個歌伎女樂去,讓他好好享受一番中原的曲樂,最好是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拔。”
消磨戎王的氣志,這是個好辦法,秦穆公與內(nèi)史一拍即合。
接下來就是兩頭行動,首先,秦穆公派內(nèi)史安排了一批歌姬打包給戎王送去,另一邊又向戎王申請把由余回去的日子往后推了一推。
當送出去的女樂歌姬到了戎王手里,臨幸一翻自然是少不了的。而人一旦享受到了這種快樂后,很多事就可以放一邊了,比如說由余。因此,對于戎王來講,由余什么時候回來已經(jīng)不重要了,就這樣,秦穆公第一步的目的輕而易舉就達到了。
接下來就是第二步。
留在秦國,秦穆公沒事就設(shè)酒席宴請由余,時間一長了,關(guān)系也就好了,于是就在與由余推杯換盞之際秦穆公慢慢的就開始向由余詢問一些關(guān)于戎族的地形和實力的問題,而早已沉浸在杯酒美女中的由余自然是沒有了一絲絲的心里防備,全盤把自己知道的都說出來了。
由余已經(jīng)被秦穆公拿下了,而收到了那些歌姬的戎王也好不到哪去,身為游牧民族的首領(lǐng),沉浸于女色中的戎王竟然連游牧遷徙都忘了。
沒草吃了,牛啊、羊啊、馬呀什么的一大半就死掉了,對于這些一無所有的人來講,這些牲畜就是他們的資本,活下去的資本??墒乾F(xiàn)在他們什么都沒有了,沒有了生活的資本,那么戰(zhàn)斗的資本也會消失掉。
戎族失去了他們的牛羊馬,對于秦穆公來講時機已然成熟,于是他便把由余放了回去。
當回到西戎的由余看到的是滿目蒼夷,看到的是當初雄姿英發(fā)的戎王已不復當年之勇,這讓由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就血統(tǒng)而言雖然自己是中原人,但這里才是自己幾代人生養(yǎng)的地方。
眼前的景象讓由余心如刀絞,但心痛之余他不得不依舊打起來精神。希望一切還不是很晚。于是,由余拼命的向戎王進言,希望能夠喚醒他。
但是,早已志氣喪盡的戎王哪里還能聽得進去一句話。
他不僅沒有聽取由余的任何意見,并且還對他起了疑心。
在秦國待了那么長時間,跟秦穆公不會有什么勾當吧。一想到這,由余激進的進言更是讓戎王感到了反感,君臣二人從此隔閡越來越大。
而由余和戎王之間發(fā)生的這一切早已在秦穆公的意料之中,自從放由余走之后,秦穆公就在秦國安靜的等待著西戎的變化,當他覺得已經(jīng)醞釀的差不多的時候,便多次派人秘密前往西戎說服由余投靠秦國。
在西戎已經(jīng)看不到了任何希望了,戎王的心早已經(jīng)被秦穆公殺死了,更可氣的是自己什么也做不了。所以當秦穆公派人來找到由余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知道自己會做一個什么選擇了---離開西戎前往秦國。
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由余的再一次到來讓秦穆公大為高興,并且這一次他不再是以使臣的身份來,而是徹底的歸順。
對于秦穆公來講,這就是勝利,是他對西戎的勝利。
由余一到秦國,秦穆公就迫不及待的向他請教了進攻戎族的一些事宜。而有了由余這個戎人的幫助,秦穆公的大軍則不費吹灰之力就吞并了西戎的地盤。
這里是一片沒有被開發(fā)的土地,這里不像中原一樣有居民城池,這里沒有路也沒有田和地,但是這里夠大,大到可以讓秦國的領(lǐng)土翻好幾倍。
秦穆公在中原稱霸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但是在這一片比中原更加廣袤的土地上他實現(xiàn)了,對西戎用兵的勝利為秦國開辟了數(shù)千里的新領(lǐng)土,這成了秦國的資本,一個中原任何諸侯都沒有的資本。
當然,現(xiàn)在的秦穆公是看不到自己現(xiàn)在所做的事對秦國的未來是意味著什么的,在他的心里,念念掛掛的還是中原,他還是想成為像齊桓公那樣的霸主,他覺得只有那樣的霸主才是真的霸主。
秦穆公看不透,但是他對秦國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當數(shù)百年后,天下群雄并起時,秦穆公的子孫依靠著秦穆公今天為他們打下的資本橫掃六合。
也許那時他們才能體會到秦穆公用生命的最后一點時間開辟的這千里領(lǐng)土給他們帶來的才是真正的源源不斷的力量。
秦穆公本就不該到中原去爭霸的,那里不是他的戰(zhàn)場,西戎才是,他用了一生的時間才明白這一點。
現(xiàn)在,他在西戎完成了他一生該要做的事,而這使他成為一個閃亮的符號永遠的刻在了秦國的歷史中,在秦國他的功績永遠都不會被抹去。
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一代梟雄秦穆公去世,他留下了一個強大的秦國,留下了一片廣袤的領(lǐng)土,他本來還可以留下一批賢臣能人,但是,他沒有。
秦穆公之于秦國是偉大的,但是他自己的夙愿是沒有完成的,未能成為中原的霸主是秦穆公一生的遺憾。
不過,他留下了一個強大到可以媲美晉國的秦國,如果他的兒子秦康公能像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那樣爭氣的話,也許他可以完成秦穆公的遺愿。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因為秦國稱霸最好的一片拼圖被秦穆公帶到了黑不見底的墓地。
而當秦穆公帶走這片拼圖的時候,原本強大的秦國頓時也就陷入到了長達數(shù)百年默默無聞不敢與中原諸侯爭霸的地步。
秦穆公到底帶走了什么?對秦國造成了這么大的打擊?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延續(xù)了晉文公霸業(yè)的晉襄公到底從晉文公那里繼承了什么。
在位只有九年的晉文公用短短的九年時間建立起了晉國的霸主強權(quán),在他去世的時候他把這一切都留給了繼任的晉襄公。除了晉國的領(lǐng)土和軍隊,還有趙衰、欒枝、先軫等一批一直跟隨著晉文公的老臣。
這些人才是晉文公留給晉襄公最大的財富和資本,這才是延續(xù)晉國霸主強權(quán)的根基。
明白了這一點再回頭來看秦國,在齊桓公和晉文公相繼死后,本來秦穆公才是那個最有機會成為霸主的人,可是他沒有做到。
也許他一生的成就已經(jīng)很高了,但是卻還沒有達到霸主的高度,在他死后他的兒子秦康公本來可以借著父親留下的資本去爭霸,可是秦穆公偏偏除了給兒子秦康公留下秦國的領(lǐng)土和軍隊外,其他的什么都沒有留下---秦穆公把那些本可以幫助秦康公爭霸的能人賢士都一起帶到了自己的墓地里。
這便是秦國從此一振不撅原因。
秦穆公以殉葬的方式帶走了秦國的一百七十七個活人,在那樣一個人口匱乏的年代,就算是普通的一百七十七個勞動力都是一筆巨大的資源,他們都可以為秦國的生產(chǎn)出一份力,更何況秦穆公帶走的還包括秦國的能人賢臣。
這是一件令秦國人心痛的事情,而其中心最痛的就非秦康公莫屬了,當他因缺少能人賢臣處理政務(wù)變得緩慢而又效率低下的時候,也許才正真體會到什么叫做“多么痛的領(lǐng)悟”。
交交黃鳥,止于棘。
誰從穆公?子車奄息。
維此奄息,百夫之特。
臨其穴,惴惴其栗。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于桑。
誰從穆公?子車仲行。
維此仲行,百夫之防。
臨其穴,惴惴其栗。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于楚。
誰從穆公?子車針虎。
維此針虎,百夫之御。
臨其穴,惴惴其栗。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這是《詩經(jīng)·秦風》中的一篇,秦國人毫不掩飾的借此把秦穆公諷刺了一番。
當然,諷刺歸諷刺,這逆轉(zhuǎn)不了任何事實。
秦穆公走了,殉葬的人也走了,留下的只有哀嚎的秦國人。
活著的人還要繼續(xù)活下去,而哭泣的人也不僅只有秦康公一個,整個秦國在未來的數(shù)百年間都將為此而哭泣。
秦穆公一生的夙愿是稱霸中原,可是生不逢時,他一生都活在了齊桓公和晉文公的光環(huán)之下。而當他為秦國打下最厚實的資本后,又把一切都帶走了,這好像是秦穆公給自己開的一個玩笑,但更像是上天給秦國開的一玩笑。
當然,也許上天早就有了安排,他會把一切都給秦國,只是秦國還需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等待。
秦穆公結(jié)束了一段屬于秦國的歷史,從此秦國將迎來凜冬。
而作為秦國東大門鄰居的晉國此刻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在秦穆公去世的同一年八月十四,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也去世了。
與秦穆公用賢臣來殉葬不同的是,晉襄公把晉國的能人賢臣都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就像父親晉文公那樣。
晉襄公知道晉國人才的延續(xù)就是晉國霸主強權(quán)的延續(xù),當然,晉襄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現(xiàn)實已經(jīng)跟當年不一樣了。
他那還在襁褓中的兒子能夠幫他延續(xù)晉國的這份霸業(yè)嗎?答案很讓人擔憂。
當年晉文公的死亡是他一個正常的歸宿,那時的晉襄公已經(jīng)長大成人,早已在父親跟前處理政務(wù)多時。所以面對父親留下的霸主偉業(yè),他已經(jīng)有了獨自處理的能力,面對父親留下的那批精兵強將,他同樣也可以駕馭之。
但是僅僅過去七年,晉襄公還沒來不及把自己的烙印留在這份霸主偉業(yè)上。
時間走得太快了,兒子還沒有長大,接下來這份龐大的偉業(yè)將何去何從。
晉襄公來不及思考這些問題,他走的太匆忙,不過有人比他更匆忙。
就在晉襄公去世的前一年,晉文公時代的元老級別人物趙衰、欒枝還有先軫的兒子先且居都相繼去世。
上天似乎要在這短時間內(nèi)把整個晉國都挖空,當然,這個計劃并沒有成功。
晉襄公沒有時間把晉國的偉業(yè)收拾好了再交給兒子,但先他而去的趙衰可是早就已經(jīng)準備好了,他便是趙盾。
而關(guān)于趙盾的崛起,其實從晉襄公前期就注定了。
這幾年隨著晉襄公作戰(zhàn)一次又一次的勝仗,晉國的威望也已經(jīng)達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
隨著晉國在諸侯間威望的升高,慢慢的就達到了一種孤獨的地步。而當沒有任何人敢來挑戰(zhàn)晉國霸主地位的時候,那么晉襄公當初為了抵御戎狄所建立的五軍慢慢的也就失去了他們的作用。
所以,當晉國五軍已經(jīng)到了無仗可打的地步,那么他們將何去何從就成了晉襄公需要考慮的問題。
一支龐大的軍隊在戰(zhàn)時是國家堅強的壁壘,但是在太平的時候就會成為國家的負擔,晉襄公這支戰(zhàn)無不勝的軍隊也不例外。于是,在一次閱兵的時候晉襄公宣布撤銷五軍中的兩軍,恢復晉文公時代的三軍制度。
五軍雖然撤銷了兩軍,但是剩下的三軍也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晉襄公去解決,比如,其中將帥的人選就是最讓晉襄公頭疼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那批跟隨晉文公流亡的將星也都相繼去世,于是,晉國的軍政大權(quán)也就慢慢出現(xiàn)了空缺。
好在他們的兒子繼承了他們的爵位,只不過,這批年輕人有這個能力統(tǒng)帥三軍嗎?
這是需要面對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
晉襄公很煩惱,然而,不管如何,三軍將帥終究也還是要在這批人當中選擇。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趙盾脫穎而出了。
他繼承了父親趙衰的爵位,并且,還得到的是中軍佐的職位。
中軍在三軍中地位是最高的,不過,趙盾的地位卻不是最高的,因為中軍將的職位被狐偃的兒子狐射姑得到了,而趙盾只不過是狐射姑的副手。
職位的差異帶來的是地位的差異,趙衰和狐偃一起跟隨晉文公流亡列國十九年。在晉文公的心中,他們的地位是一樣的,他們之間不計較誰高誰低,但是現(xiàn)在當他們都死光了到了兒子這一代時,情況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趙衰和狐偃雖然不分高低,但是他們的家族在晉國的地位可是有高低之分的。
趙衰作為晉文公的跟隨者,出生入死,死心塌地,在晉文公落難流亡的時候還一直堅定的擁護著他,這是趙氏家族在晉國的資本,也是唯一的資本。但是,這樣的資本雖然很重,但是根基太淺,比如,在狐氏家族面前就根本不值一提。
因為,趙衰所做的一切,所擁有的資本,狐偃一點也不少,甚至更多。并且,狐氏在晉國的根基更不是趙氏能比的。
狐偃的父親狐突本就是晉國的元老,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晉獻公,生下的就是夷吾和重耳。所以輪地位,在晉國除了公室外,是沒有一個家族比狐氏高的,畢竟晉國的國君血液里流淌的可是有狐氏一部分的。
既然說到血緣關(guān)系,我們不妨還可以來把狐氏和晉國公室的關(guān)系理一下。
狐突,大家都知道,他是晉獻公的老丈人(兩個女兒,也就是老丈人的兩倍),是晉惠公的外公,是晉懷公的外曾祖父,是晉文公的外公,是晉襄公的外曾祖父。
狐偃,是晉獻公的小舅子(同理,小舅子的兩倍),是晉惠公的舅舅,是晉懷公的舅爺,是晉文公的舅舅,是晉襄公的舅爺。
然后因為狐偃的關(guān)系,所以狐射姑就是晉惠公的表弟,晉懷公的表叔,晉文公的表弟,晉襄公的表叔。
并且,除了這些血緣關(guān)系外,狐氏還有一個情分是公室不能忘的---當初晉懷公為了徹底斬除流亡在外的重耳,殺死了狐突。
情這個東西有時候是脆弱不堪的,但有時候又會變成巨大的資本。這一點,趙氏還真沒有。
所以,狐氏和趙氏在晉國的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
但是,現(xiàn)在狐突死了,晉文公死了,狐偃死了,趙衰死了,后來連晉襄公都死了。那么狐氏與公室、趙氏與公室、狐氏與趙氏之間的關(guān)系還會像以前一樣嗎?
答案是否定的。
就在狐射姑被任命為中軍將的那一刻起,狐氏和趙氏的恩怨就已經(jīng)拉開了。
狐射姑的任命通知是晉襄公發(fā)出去的,所以狐射姑認為只要晉襄公還在世,自己就可以穩(wěn)穩(wěn)的坐住中軍的位置。但他沒有想到這一切都是變動的,晉襄公會因為一個人的一席話就做出了改變。
這個人就是晉襄公的老師,曾幫助晉襄公鞏固霸主地位的陽處父。
當晉襄公任命狐射姑為中軍將的消息傳到陽處父的耳中時,身在外地的他連忙趕了回來,只對晉襄公說了一句話:“使能,國之利也(任用有才干的人,這是國家的利益)”。
哦,原來你陽處父在說我狐射姑沒有才干是不是,那好,看樣子我狐射姑跟你陽處父這個怨算是結(jié)下了。
至于陽處父的意思,晉襄公肯定是能聽明白的,而老師說的話是一定要慎重考慮的。于是我們看到?jīng)]過多久,晉襄公又舉行了一次閱兵儀式,在這次閱兵儀式上,晉襄公撤換了中軍將的人選,下臺的是狐射姑,上臺的是趙盾(兩人互換位置,趙盾任中軍將,狐射姑任中軍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