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此次北伐,確是印證了當年湖南籍老水手所說:“北方少水乏米,南人甚不相宜,且旗營馬隊極多,勢不能敵,不如據長江之險,分擾南北,徐圖北竄?!?p> 真是說的極準,只是楊秀清耐不住性子,沒做到徐圖北竄而已。(徐是慢的意思。)
想當年,朱元璋北伐時,步步求穩(wěn),終得天下。
急于求成,欲速則不達,可知矣。
雖然太平軍摔了清軍一個回馬槍,獲得了一定軍事效益,但是勝保率領的清軍主力馬隊和步兵,牢牢守住太平軍北進的必經之地,但仍給林留了薄弱點,就是東進方向,誘導林鳳祥東進繞路向北進攻,以拖延太平軍的步伐。
因為勝保心里想,只要不讓林風祥,在入冬前進入直隸就行了。如果各方面都同樣嚴密。那林風祥肯定想既然阻擋強度都一樣,何必繞遠?所以勝保故意,在錯誤的方向薄弱點,給太平軍點希望,讓他們繞點遠。
在冷熱兵器混用的年代,假使太平軍到達直隸,不得不面對四個問題。
其一,冬天地凍,太平軍土營挖不動。
其二,城墻澆水結冰,太平軍也無法強攻。
其三,冬天白茫茫一片,太平軍難以獲取糧食。
其四,天寒地凍,太平軍卻未準備御寒衣物。
太平軍幾乎全部是南方人,對冬天的情景沒有概念,所以在考慮問題時自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對林文祥來說屬于超綱題。
此時太平軍心里只有一個想法就是不計一切代價北進,并沒有考慮到氣候問題。在決定要繞遠北進之后,便突破清軍防御薄弱點,向岳陽、沁源進軍,直指潞安府。太平軍為躲避清軍追擊,經常翻山越嶺抄近路,但還是難以避免的被清軍馬隊追上。當太平軍行至電留縣時,被清軍馬隊追上,太平軍為阻擊清軍在山嶺上釋放槍領彈雨。將清將帶頭沖鋒的托明阿擊落馬下。挫了清軍的兵鋒后。并沒有乘勢攻擊,而是繼續(xù)趕路,以防被清軍纏住。
當太平軍兵臨潞城下時并沒有著急的四面急攻,因為據其前端時間派出的探子探知,在太平軍未至之時,城中兵勇將城西三萬余簍火藥運往城中,準備決一死戰(zhàn)。故其并沒有正面攻堅,而是先派兵將城外四關占據,令林萬萬沒想到的守城清軍見太平軍要圍城,竟然紛紛棄城而走,太平軍見此,明白清軍在虛張聲勢,故派兵攻擊潞城,沒遇到抵抗太平軍順利接手潞安府,卻發(fā)現那三萬余簍火藥,竟然全是鐵釘。
將潞安劫掠一空,棄潞城奔赴下一個目標黎城。學精了的林鳳祥,先集中兵力攻黎城南門,然后在打的難解難分之時,派預備隊攻西門。
守城兵將雖久未對敵,但在知縣李忠杰的帶領下全力以赴守衛(wèi)南門。
但就打的筋疲力盡的時候突聞,太平軍又派重兵攻擊西門,頓時都慌了神,顧此失彼,如何防御?
心理防線瞬間被領頭跑路的人帶崩潰,于是也不管守城,紛紛四散奔逃。
組織南門攻擊的林風祥,乘勢攻破南門,焚毀城中縣衙及廟宇,將城內劫掠一空。
榨干黎城的最后一點價值后,太平軍東進河南,克涉縣殺縣令劫掠一空,后急不可耐的奔赴武安,該縣知縣錢應升服毒自盡,太平軍輕易入城“劫罪囚,倉積庫儲悉為灰燼”。
至武安后,太平軍終于穿過重重阻礙,到達直隸邊界。
清軍方面一路尾追,雖然咸豐希望斃敵于山西,但前線總指揮勝保深諳,欲速則不達。勝保的計劃很堅定的,是想與直隸兵合圍太平軍于冬日。
故只是其在山西只是拖延太平的步伐,耐心的籌劃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時刻,將太平軍置于葬身之地,不給其又翻身的機會。畢竟在前面不是沒試過合圍,實踐證明在山西合圍,并不合適。其并不是陽奉陰違,而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p> 不受的前提,是咸豐的計劃不合理,故不受。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做恰當選擇!
對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咸豐憂心忡忡,批評勝?!鞍仓\匪不避實襲虛橫出山口,由豫境擾及直隸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