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言情

重生種田之長姐威武

第二十一章 創(chuàng)造

重生種田之長姐威武 景福 2052 2019-08-04 12:05:00

  理工生的腦子那可不是蓋的,她只是在腦子里過了幾遍,就有了圖紙,以她的動手能力,哪怕是工具不齊全,材料不夠理想,三天也能做完了,但她愣是磨蹭了七八天才做完,然后還花了兩天的時間來打磨。

  因為是給嬰兒用的,必須要光滑沒有毛刺。

  這個小車是一車兩用的,放平時嬰兒可以在里面躺著,支起來就可以在里頭坐著。十分靈活。

  季秀的月份還小,只能躺著了。

  她在這里做小車,仲靈就去翻了去年家里割的蘆葦,和伯鐘一起推著小石磙子,反復碾壓之后,得到細致的蘆葦披子,織了一張小席子。

  原本小丫頭是不會這個的,但因為想著要替長姐分憂解勞,便大著膽子去鄰居家求問,大家見她小小年紀卻這樣懂事都十分心疼,想要代勞。

  可是仲靈堅持要自己做,鄰居們便耐心手把手教導。

  盡管如此,真正上手的時候還是很難的,仲靈因此把手割傷了好幾次,但她都是一聲不吭,吮掉血珠便繼續(xù)織席。

  如此一來,不光是把季秀的小席子織好了,還給自己家大炕上織了一張?zhí)J葦席。

  蘆葦織的席子光滑細膩輕便,而且溫和,尤其是天氣熱的時候睡起來比較舒服。

  不過,鄰居們還跟仲靈說,其實家里炕上最好鋪秫秸席,也就是用高粱秸稈織的席,高粱秸稈鄉(xiāng)下就叫做秫秸了,也是用石磙子反復碾壓之后,劈開,用水浸泡,使之柔韌,然后用席刀壓著織成席子,厚實耐用,一張秫秸席能用十來年呢。

  秫秸的用處多著呢,做柴燒只是最簡單粗暴的用法,它不僅僅可以用來織席,還可以用來做簍子、笸籮、鍋蓋,高粱穗連接的那一段,和高粱穗一起可以做笤帚、炊帚,去掉高粱穗還可以用來做蓋簾、饃筐,嗯,也可以做蟈蟈籠子。

  手巧的人,還能用高粱稈做燈籠。

  扯遠了,仲靈還小,能在鄰居的幫助下織出一鋪大炕的秫秸席算是不錯了,暫時還沒有能力做別的。

  倒是元寧,看到家里那些蓋簾什么的都舊了,笤帚也快禿了,找人求教了一下,便自己動手做了幾個出來。

  伯鐘幾個都覺得,自家長姐簡直都神了,村里男人女人能做的事她都能做,村里能人做不到的事,她也做得到!

  這中間還下了幾次雨,族人幫忙修整過的房子倒是沒有漏雨,可是一變天,氣溫下降才知道該漏風的地方還是漏風。

  這個樣子到了冬天可不好受。

  所以元寧又和了麥糠和黃泥,修修補補,把大部分漏風的地方都補好了。

  不過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足足做了兩天才做好,而且也不是長久之計。

  元寧又琢磨著,在堂屋里盤了個灶臺,她不擅長這個,專門去別人家轉(zhuǎn)悠了幾天,細看門道,回來之后便做了改良版的灶臺,煙道從隔壁臥室走,順著煙道做了個火墻出來,煙囪就在火墻上方,直通屋頂,但是在外頭她還給煙囪做了加長、彎曲處理,如此這般,刮風煙不會倒灌,下雨也不會有雨水灌進去。

  這一忙活就是半個月過去了。

  再看這房子,可就整齊多了,只是不夠亮堂。

  伯鐘提議:“咱們可以多織一點蘆葦席,到時候貼在墻上,又干凈又亮堂。”

  “這到是個好主意!”元寧拍手,“就是咱們家的蘆葦已經(jīng)用完了,今年的蘆葦還不能用?!?p>  “咱們現(xiàn)在不著急呀!”伯鐘笑道,“長姐,等秋天咱們可以多割一點蘆葦,等到冬天的時候,沒事干了,咱們就慢慢織席,然后一點一點貼上去?!?p>  有些漏風的地方,用席子擋上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元寧笑著點頭:“還是伯鐘聰明,我都沒想到這個?!?p>  伯鐘臉一紅,嘴角咧開的弧度更大了些。

  看到大哥受到表揚了,仲靈和叔毓也不甘示弱,仲靈就說:“長姐,我覺得咱們還應該做個簾子,要不然的話,在堂屋里做飯,煙味竄進里頭來,也不好。這件事交給我!”

  叔毓則說:“長姐,你每天做活兒,手經(jīng)常起水泡,我給你做個裹手帶吧。”用布條做。

  這倒是提醒了元寧,她搖搖頭,“這個不用了,回頭咱們手里皮子若是多一點,你和你二姐一起,給我做一副手套就好了。”千萬不能打擊小弟的積極性。

  叔毓原本有點沮喪,聽她這樣一說又高興起來,不過很快就問道:“什么是手套?”

  “就是套在手上保護手的東西唄,”元寧簡單粗暴解釋,“所以叫做手套,嗯,叫套手也行?!?p>  但除了上一次蘇鶴亭的人幫忙捉到過一只野兔之外,他們連野雞都很少能抓到了。所以,做手套大概率成為了一個美好的愿望。

  攢好的野雞毛倒是有一小口袋了,幾個大的有志一同,都決定給小季秀做一個小被子。

  之前的兔皮正好給她做了褥子,雞毛輕便,做個被子還是不錯的。

  元寧自然是沒意見的,還拿出一點錢跟村里人換了幾尺土布做被面,去鎮(zhèn)上扯了三尺棉布做被里,季秀還小,皮膚嬌嫩,不能太隨便。

  他們幾個大的還是用著舊的被子,不過仲靈都仔細拆洗過了,該縫補的全都縫補了一遍。

  轉(zhuǎn)眼間就到了七月十五。

  民諺說“七月十五棗紅圓,八月十五棗落干”,意思是到了七月十五的時候,棗子都紅了,這個時候的棗兒脆生生的,微甜,已經(jīng)可以吃了。

  對于小孩子來說,這是個歡樂的時節(jié),但對于大人們來說……

  七月十五是鬼節(jié)啊,要祭奠亡人。

  老族長找族人們商量了一下,這家?guī)孜腻X那家?guī)孜腻X,大家湊了一點錢,去買了燒紙香燭,帶著伯鐘、叔毓,去朱七文夫婦墳上燒紙上供。

  鄉(xiāng)下習俗,女孩子是不能去上墳的。

  元寧在院子里抱著季秀,坐著發(fā)呆。

  她在那邊的時候,童年喪父,少年喪母,讀博的時候,爺爺也過世了,從那時開始就孑然一身,所幸也有幾個至交好友,人生不至于那么孤獨。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