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
且說慕容朗此去多時亦無回音。楚皇無奈,只好誓守孤城,聽天由命。
蜀將司馬亮先到翟州,前鋒兵臨城下,被楚兵出城奮擊,紛紛退去。后隊再行攻城,又被楚兵殺退。司馬亮不敢進(jìn)逼,只分筑長壘,為圍城計。
既由百里十三率兵二萬已來,糧草輜重眾多。司馬亮大喜,與百里十三議定南北分攻。城內(nèi)雖尚有慕容惇、宇文滌生等人,仗著一股血誠,誓師分御,怎奈北面稍寬,南面又緊,南面稍寬,北面又緊,防了矢石,難防水火,防了水火,難防鉤梯;況且外乏救兵,內(nèi)乏糧草,單要靠這兵民氣力,斷沒有永久不敝的情理。
兩軍分攻不下,復(fù)合兵猛攻城西,前仆后繼,竟被陷入,幸里面還有內(nèi)城,由慕容惇糾集精銳,日夜戰(zhàn)御。
楚皇見此整日里以淚洗面,且對侍臣道:“朕為人主多年,自思無大過惡,死亦何恨!只恨祖宗傳承百年,至朕而絕,與古時君主荒淫暴亂等致為亡國不同,未免痛心!但古時亡國的主公,往往被人囚困,或殺或奴,朕必不至此,死亦可稍對祖宗,免多出丑?!?p> 侍臣俱相向痛哭。楚皇復(fù)以御用器皿賞戰(zhàn)士,勢已孤危,無可圖存。
勉強支持了月余,已是殘年。翟州城上面,黑氣沉沉,旭日無光。守城的兵民統(tǒng)已面目枯瘠,饑餓不堪,俯見敵軍正會飲歡呼,越覺得凄惶萬狀。
楚皇晨起,巡城一周,咨嗟了好一回,到了晚間,召慕容惇入見,擬即禪位與他,惇泣拜不敢受。
楚皇道:“朕把皇座讓汝,實是不得已的計策!朕看此城旦夕難保,自思肌體肥重,不便鞍馬馳突,只好以身殉城。汝平日矯捷,且有將略,萬一得免,保全宗祚,朕死也安心了!”
亡國慘語,惇不忍聞,尚欲固辭,楚皇復(fù)召集百官,自述己意,大眾頗也贊成,于是慕容惇不得不應(yīng)允,起受玉璽。
翌日,慕容惇即位,百官亦列班稱賀,禮未畢,忽報南城火起,蜀軍已入城了。楚將忙出去巷戰(zhàn),奈蜀軍亦相繼殺到,四面夾攻,聲震天地。慕容惇料不可敵,復(fù)返顧楚皇明浩,但見已懸著梁上,舌出身僵。
他即拜了數(shù)拜,出對將士道:“吾皇已崩,我將何去?不如赴水而死,隨我君于地下!”言訖,躍入水中,隨流而逝。
將士齊聲道:“明公能以死殉國,難道我輩不能嗎?”
由是宇文滌生等人統(tǒng)往水中投入,轉(zhuǎn)而到黃泉上了。
由是楚國歷年一百八十余年,至此,覆滅。
楚滅后安康太平,約過半年,忽北齊會兵攻建樂城。
永康王怒道:“齊兵何故犯我城,自敗前盟?”
遂欲下令伐齊,百里秋生之子長蘇請行,遂發(fā)兵數(shù)萬,使他統(tǒng)率北上。
時齊將鐘離仲傾,統(tǒng)兵五萬人,會同鹿州長孫武同攻建樂城。蜀國方盛,謂齊貪利忘義,敗盟挑釁,是謂之不德。
且說建樂城守將,前楚降將曹丘博恒,素為拓跋士元所辱,密圖報怨。聞齊兵將至,通使約降,佯邀拓跋士元商議守備。拓跋至,曹丘即閃出匕首,立刺入胸,拓跋慌忙后退欲逃,出帳見從騎已為伏兵所殲,忙跪地求饒,可還是奈不了被一刀嗚呼了結(jié)。
曹丘把其尸系于馬尾,奔出軍前道:“拓跋士元荒淫暴虐,殺害劫奪,大逆不道,是否當(dāng)殺?”
大眾齊聲道:“殺!殺!殺!”
遂梟其首,將其尸首陳列市上,一任軍民宰割泄憤。后獻(xiàn)城于齊。
齊兵既入建樂城,鐘離仲傾促長孫武進(jìn)取武楊城。長孫武以糧餉未集,尚擬緩行,仲傾督促益急,乃遣將北冥長卿統(tǒng)兵萬人趨武楊城。登程時僅給五日糧,別命南宮世俊統(tǒng)鹿州兵一萬五千,作為后應(yīng)。
北冥長卿至武楊,城中毫無兵備,一擁而入。既入城,只有窮民三百余戶,毫無長物。齊兵一無所得,自顧糧食又盡,不得已采蒿為食。
南宮世俊軍至武楊東,方散坐為炊,突聞鼓角喧天,喊聲動地,蜀國大帥百里長蘇,竟領(lǐng)軍殺到!
南宮倉猝無備,哪里還敢抵?jǐn)?,只好上馬逃走。百里長蘇兵臨城下,北冥長卿卻出城迎戰(zhàn),廝殺一番,倒也沒有勝負(fù)。奈何糧食已盡,士卒呼饑,只得班師。
鐘離仲傾、長孫武在建樂城,所取州郡,統(tǒng)是空城,因無糧食,屢催朝廷運糧濟軍,日久不至。蜀兵又來攻建樂城,決河灌水,齊軍多被淹溺,遂皆引師北還。
蜀國遣使至齊,嚴(yán)責(zé)負(fù)約,邊疆一帶,從此了無寧日!
越年,永康王命王子歐陽承慶率兵北侵齊地安州,百里玄光與公孫商等侵昌州,司徒幼常領(lǐng)軍侵平州,分道北上。
師方進(jìn)發(fā),忽接西南方探報,岳楠國王殺死使臣有意來犯,遂派東方速為大將,其子?xùn)|方隆為副手,統(tǒng)兵征岳楠。
話說岳楠國在今蜀國南境,本與楚國交界,初時楚國屢寇岳楠,岳楠不能御,遂臣服于楚為附屬國。及楚弱亡,復(fù)得獨立。
永康王本意遣使令其歸屬,時值岳楠王吉澤峰繼位不久,夜郎自大,竟思拒絕蜀國。使臣與他爭辯,他卻惱羞成怒,殺死來使,因此攜怨開釁。
至蜀兵到,兩軍開仗。東方父子勢如破竹,岳楠軍猶如螳臂擋車,屢戰(zhàn)屢敗,終弄得兵敗如山倒,都城也被東方隆攻入。國王吉澤峰帶領(lǐng)家眷,南遁逃匿遷都,急忙遣使謝罪,愿增歲幣。
永康王以西南用兵,無暇東顧,乃允岳楠國之請求,命他遣子入質(zhì),不得再叛。國王吉澤峰只得應(yīng)命,才算保全殘喘,幸免滅亡。
話分兩頭,且說蜀兵東征的時候,西域亦擾亂不靖,倡亂的人就是前次潛水西遁的松下嵐山。松下自逃脫后,潰卒亦多渡河,沿途掠衣食以行。后聞濮陽布渡河追來,復(fù)匿于山林中,及濮陽布軍還,嘉靖王亦退兵,乃回軍而西,復(fù)向北渡河,收拾余眾,占據(jù)多地。又北侵伊柯等國,未克而回。
其后松下轉(zhuǎn)思東掠蜀國復(fù)仇,遂糾集兵眾,劍指蜀國。
坐鎮(zhèn)西域的歐陽子華聽聞此報,遂遣其子歐陽承治,統(tǒng)兵三萬御敵。
時適天寒,松下嵐山方在飲酒,聞了軍報,毫不在意,只道是天氣凜冽,敵軍不能驟進(jìn),因此酣飲如故,飲畢鼾睡。
到了次日,蜀國前鋒已到,松下慌忙不已,調(diào)兵未齊,更因部眾乃散兵結(jié)成,故蜀軍輕松攻下。松下急領(lǐng)一支近軍,奪馬出逃,奮力沖殺,欲逃匿后北上入洛司國乞師御敵。
歐陽承治晝夜窮追,兵至潔衣河,無舟可渡,便下令伐木編舟。既渡河,見有一部落之人來投誠。
原來在追剿路上,松下近軍兵士已所剩不多,逃至江邊劫船而渡,后逃入附近一山中,為土人劫住,得知蜀軍追至,遂將松下奉上,不著說,結(jié)果是一刀兩段!
松下嵐山只自恃勇力過人,頗有急智,卻又愛飲酒作樂,以致誤事,而且馭下太嚴(yán),將士多怨,因此轉(zhuǎn)戰(zhàn)數(shù)年,終致敗沒。
歐陽承治既平松下嵐山,飛章告捷,由永康王優(yōu)詞嘉獎,并封其為鎮(zhèn)西侯。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19-09-06/5d71dd48bdee5.jpeg)
夏春秋啊
別人罵你你要聽,別人夸你你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