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回功法,這功法品階,與前些日子講過的法寶、靈根品階是一樣的體系劃分,天地玄黃四階,每階一至九品,一品最高。
至于功法的內(nèi)容,那也是浩如煙海,舉之不盡的。最常見的當(dāng)然是與各屬性靈氣對應(yīng)的屬性功法,其次,比較多見的還有劍修的劍訣,體修的煉體術(shù),魔修的魔功,鬼修的陰魂之法等等。南疆九黎巫族的巫法,也是一種,但巫族之人多隱秘而居,甚少與其他大域來往,故而難得一見。
這其中有些功法有五行陰陽屬性,有些則不具備屬性,也有一些是特殊的屬性,如巫法溝通的是鬼神之力,魔功則是吸納天地間的邪惡之氣,魔修稱其為魔氣。
此外,還有一些另辟蹊徑的功法,如將修行與煉器結(jié)合的器宗功法,以食用丹藥靈材為主要手段的丹修功法,說起來都算是些妄圖借助外物的旁門左道,終究難成大道。更有一些寥若晨星的修行之法,聽起來匪夷所思,不提也罷。
功法中的玄黃兩階一般只是單純的某一種屬性靈氣的淬煉和使用之法,不會對其有更深入的鉆研和感悟,還涉及不到大道。黃階功法只能供人修煉到筑基頂峰,玄階功法最高只到元嬰。此兩階功法統(tǒng)稱為基礎(chǔ)功法,什么屬性功法就前綴其名,如,水屬性功法就稱其為水屬性基礎(chǔ)功法。
而從地階開始就會觸及到屬性靈氣之大道,天階尤甚。故而,地階之上功法被稱之為高階功法,同樣,以屬性之名作前綴,如,木屬性高階功法?!?p> 天一真人說到此,一揮手,那些懸空的典籍中就有一本金箔制成的小冊和一片白色玉板飛了出來。他將兩者置于何凌風(fēng)面前,接著講。
“無塵所主修的便是這兩本功法,你左手邊這金冊乃是地階三品的金屬性功法《淬金七玄道》。右手邊則是不具備屬性的劍修功法《九星劍訣》,當(dāng)日,無塵救你師徒二人時所施展的‘北斗劍陣’就出于其中。
一般來說,功法只要不相沖就可以同時修行,但也不可貪多,百會不如一精,故而一般都是主修一種與自身契合的屬性功法,再輔修一兩種其他功法,也可以不輔修。不過,畢竟功法單一對敵時手段也單一,所以適當(dāng)輔修其他功法也是好的。
這劍訣你可以先拿著,在主修功法之外還有余力的話,倒是可以輔修一下。其品階嘛,比較特殊,若是只得其皮毛,只可發(fā)揮地階九品威力,若是盡得真要,天階之內(nèi)也可一戰(zhàn)?!?p> 天一真人一邊說卻是一邊看著何凌風(fēng)頗有深意地神秘一笑,這一笑仿佛是在說,我倒要看看你能修到什么程度。
何凌風(fēng)看到天一真人這表情,才剛伸向記載《九星劍訣》的那片白玉板的手,登時為之一頓,但隨即一咬牙,又將其抓在了手中,面色也恢復(fù)平常。
“知難而上,必有所得,不錯不錯!吾輩修道者,逆天而行,正是要迎難而上,無所畏懼,你有此慧根,必有所成?!碧煲徽嫒舜鬄楦吲d地贊賞道。
“凌風(fēng),因你是五行靈根,所以功法選擇也較為特殊,據(jù)我所知,有兩種不同的修煉之法。故此,我先前才會先詢問你那本道經(jīng)解注看得如何。
若是你領(lǐng)悟不夠,我便只給你第一種。幸好你悟性不錯,因此,這第二種你也可以考慮。
因五行靈根,需要五氣均衡,此兩種修煉之法,算是殊途同歸。
第一種,是五行分練融合之法。乃是選取五行中五種單屬性的功法各一部,先參悟透徹五本功法,然后配以丹田分化融合之法,先將丹田內(nèi)氣海分隔為五個均等部分,然后逐一修煉五本五行功法,使得淬煉出的五種屬性靈氣逐個填滿五個分氣海,最后再以融合秘術(shù)將其合一,成五行靈氣,也就是你開靈時,從五行融合之物上煉化出的那種靈氣。
之后需得再回頭繼續(xù)分隔氣海,逐一修煉五氣,然后進(jìn)行融合,如此重復(fù)這些步驟即可。但因其過于煩瑣,進(jìn)度也是異常緩慢。修煉同等量的靈氣,別人一天,你用此法可能就得耗費(fèi)五六天。
這第二種嘛,就要高明許多。原本我也是沒有此修煉之法的,不過,上次外出為你尋找開靈之物時,在同一地發(fā)現(xiàn)了此功法端倪,為取此功法方才受傷,耽擱了許多時間?!?p> 天一真人說著,袖袍一抖,一團(tuán)濛濛灰白之光憑空出現(xiàn)在何凌風(fēng)眼前,光芒很快減弱,露出其內(nèi)的一片小小石板來。何凌風(fēng)將之拿在手中細(xì)細(xì)查看。
這石板材質(zhì)看起來細(xì)膩如玉,入手卻有溫?zé)嶂?,摸起來也很是光滑。它只有成人巴掌大小,厚度僅半寸左右,卻是一面純黑,一面純白。兩面皆以陰文大篆刻滿了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白色一面頂端則刻有略大一些的六個篆字,乃是“五行真經(jīng)·上篇”。
何凌風(fēng)還發(fā)現(xiàn)石板上端有一小孔,上沿兩面又都有磨損痕跡,似是原本不止一片,而是至少三片曾以繩索之類穿在一起的。他結(jié)合“上篇”字樣推測,想必其前面應(yīng)該還有一片記載序言、總綱之類的石板,后面則極有可能是記載下篇或者中下兩篇的一兩片石板,至于還有沒有其他的就不得而知了。
天一真人看其思索狀,微微一笑,說道,“看來你也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這《五行真經(jīng)》乃是殘篇,你手中這片只記載了從煉氣修到元嬰境界的功法?!闭f罷又不由嘆息一聲。
天一真人停頓了一會,似在回憶,半晌,方才繼續(xù)說了下去。
“這《五行真經(jīng)》可是大有來頭啊。
傳聞五萬年前,東海道門三十六洞天之一的玄真太元天,出了一位萬世罕見之才,他也是如你這般的五行俱全且精純均衡的五行靈根。
但其時,世間的五行靈根乃是前無古人,至少沒有任何跡象甚至傳說表明在這人之前曾經(jīng)有出現(xiàn)過。因此,也就根本不存在適合五行靈根者修煉的功法,故而他一開始并不能修煉。
但其乃天縱之才,聰慧冠絕世人,他博覽群書,鉆研世間諸多功法,深究陰陽五行之道,自己摸索出了一套辦法用來修煉,就是現(xiàn)在這隱秘流傳的五行分練融合之法。
他依靠此法一路修煉至天合境,并仗著五行之力和絕頂天資在修真界闖出赫赫威名。而后,在其沖擊歸一境時的一次悟道中,忽感天道奧妙,遂有奇想,方才創(chuàng)出了那部《五行真經(jīng)》。
其后,他又憑借這部奇經(jīng)修成劫仙,但卻在渡劫之后不知何故并未飛升,而是強(qiáng)行留在人界,最后被仙界以觸犯天規(guī)為由斬殺,此人的名諱也因此鮮有流傳。
另外,此事還有諸多隱秘禁忌,詳盡之處只在傳承極為久遠(yuǎn)的門派內(nèi)方才有可能流傳,而且都只在祖師、太上長老等級別的前輩高人中故老相傳,甚至某些門派掌門可能也不夠資格知曉。
我也不便多言,就不說了。總之,一代奇才就此身死道消,當(dāng)真是天妒英才啊……”
天一真人眉頭一皺,卻是微微搖頭,連連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