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之后,或許沒那么久,大概國慶長假之后的樣子。
接到了電話。
一個名叫“班主任”的人,打來的電話。
她對我說:“高一如何我不管,但高二不行!現(xiàn)在我是你的班主任。明天,我要在學校見到你。”
然后,很任性的就掛斷了電話。
所以,我為什么走在路上?
為了班主任的“任性”?
或者其他什么?
是了,是活著的感覺。
腳踩在地上,讓我有一種,“我還立于這世上”的感覺。
從住的地方,到學校的路,不算長,也不算短。
需要走過整條楊公堤。
當然,還有更近的路,但我喜歡路過這里。
懸鈴木。
茂密的讓你忘記現(xiàn)在還是白天。
紅楓。
偶爾點綴的幾棵,半綠微變。
帶著泥土的氣息,以及樹葉腐爛的味道,呼吸。
盤旋的風。
即便我再用力的踏下,也無法在柏油路上,留下任何痕跡。
那要如何證明,“我還立于這世上”?
藍白的校服,很亮眼。
我喜歡湖,西湖。
這是除了黃昏以外,我唯一喜歡的景色。
只要望著眾水匯集的這片景色,原本混沌的腦袋,也會開始變得清楚。
總會想要看著這片湖景,前去。
于是會走著,越過各式各樣的橋梁。
會讓我感到如此的,沉寂。
也許是因為小時候,曾經(jīng)住在有湖泊環(huán)繞的小鎮(zhèn)的緣故。
雖然只依稀的記得一些回憶。
橋梁。
連接著一頭與另一頭。
在詩人眼中,它鏈接的,不只是地點,一定還有別的什么。
是我無法看到的。
就這樣,我來到了學校。
一所地圖上,沒有標記的,學校。
“轉(zhuǎn)學生?”
“哪里哪里!”
“挺漂亮的,你要不要去追看看?”
“別開玩笑了,要去你自己去?!?p> ……
與這些人,我是同一時間入學的。
高一,整年的時間,出勤率不超過個位數(shù)。
就是我現(xiàn)在的情況。
我總是,無法習慣學校的氛圍。
還好,我習慣了一個人。
習慣了,中性偏女。
與滿大街都是“考試”、“分數(shù)”、“排名”、“補課”……
那樣的學校不同。
這里,更注重“發(fā)展”和“將來”。
說白了,就是一所“三流學?!?。
我之所以選擇這里的原因,自由。
相對的,自由。
一天中,有四分之一的時間,需要用來畫畫。
我沒有時間,甚至已經(jīng)放棄了。
學習,二樓,窗外,依稀能看到西湖的一角。
欣然。
度過了下午的三節(jié)課,我的周圍,像是被設下了結界一般,無人問津。
任何新鮮事物的加入,都會成為焦點。
但也很快,就會被遺忘。
然后。
班會。
她就是那個叫“班主任”的人,只一眼,就認了出來。
電話的另一頭。
是她。
“因為各種因素,有位同學,一直沒來學校,但是我相信,之后不會了?!?p> “先讓這位同學,給我們自我介紹一下吧?!?p> 每一年,學校都會安排換班。
然而很多人之間,早已經(jīng)相互認識。
我不習慣被關注的感覺,特別是在三次元。
視線讓我感到渾身不舒服。
仿佛有千萬只螞蟻爬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