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氣頭上的圣人下了抄家令后不久,轉過念來便意識到,身為質子的安慶宗此時還不能死,殺了他只會更加堅定安祿山叛唐的決心,且授之以柄。但旨令已下,再派人趕去阻止卻為時已晚。直到質子的人頭被呈送進宮,圣人背脊上不自禁地冒著汗珠,頹坐在龍輦之上,緊閉著雙眼搖頭自喃道:“急是急了點,實是咽不下這口惡氣!”
殿下的楊國忠聽出了圣人已有懊悔之意,上前高聲啟稟道:“陛下莫惱,這亂臣賊子早晚是要伏誅,如今殺便殺了,不如將這人頭送往前線祭旗誓師,以振我討賊軍軍威!”
圣人聽了,勉強直了直腰板說道:“來人啊,就按楊相國說的,即刻送往東都封將軍處?!眰髁畋又纪顺?,飛步下殿后跨上馬背揚鞭奔馳而去。
圣人像是被這矯健的身姿所觸動,疾步跟出殿來,望著殿外一排排持槍危立的禁軍將士們何等威武,心想這幾十年一手創(chuàng)下的盛唐景象,百業(yè)承平,萬民歌頌,哪怕他安祿山賊勢再大,豈是能說變天就變天的?想到這,愈發(fā)覺得懊惱之前一時氣盛,窮兇畢露,太過失儀,反倒讓臣屬們看了笑話。
隨侍一旁的中人邊令誠見圣人神色緩和下來,趁機湊上前進言道:“陛下,太子殿下已在偏殿候駕多時,應是有要事覲見?!?p> “哦,是太子來了,讓他進來吧?!笔ト吮P算著太子的來意。
片刻,太子李亨聽宣覲見,行朝跪禮而不起,圣人問道:“太子何故如此?”
李亨復一叩首道:“兒臣驚聞安史叛賊起禍于河北,短短數(shù)日已勢及河東,屠害我一方百姓,大有毀我李唐百年基業(yè)之妄圖。昨日得知高、封二位將軍皆已挺戈領命。兒臣久居儲位,未建寸功,日夜憂心難寐,當此患難之時,理應為父皇分憂解難。故此,兒臣斗膽請領大將軍銜,即刻赴陣前討滅叛賊?!?p> 圣人聽完太子一番慷慨之辭,喜不自禁道:“好!難得亨兒有這份勇氣!不過……”沒等圣人說下去,楊國忠立即在一旁接話道:“太子忠勇實是可嘉!不過陛下,論仁孝禮治,當以太子為楷范,但若論統(tǒng)兵打仗,臣倒以為榮王更堪此任。”
圣人聽到這,終于明白了什么似的,臉上由欣慰轉而生出慍色,但話音之下并未作何反應。
要說榮王李琬,乃是圣人第六子,是圣人所有兒子中,少有的幾個真正有過在外統(tǒng)兵經(jīng)驗的皇子。這一點圣人心里有數(shù),只是眼下叛賊橫行,太子和相國依舊如此當面鑼對面鼓地明爭暗搶這掌兵大權,多少有些心寒。尤其是太子李亨,早前被李林甫所制,如今又和楊國忠對立,這個節(jié)骨眼上又重提兵權之屬,難免圣人心中不生出戒備來。
“也罷,這次不用你們提了,”圣人使勁按著雙膝站起身道:“朕要御駕親征!”
高力士一聽可就急壞了,當即跪地叩求圣人三思而定。此語一出,同樣怔得太子和楊國忠都一時驚愕,不知作何應答。不過誰都聽得出來,這是圣人賭氣之言,他真正想要的只是臣子們的決心,即便他再三堅持,楊國忠只須請出楊太真來一番梨花帶雨地哭諫,圣人必定就勢心軟,最終不得成行。
過了兩日,圣人隨即下詔,以榮王李琬為兵馬大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大開國庫,十日間便于京師之地募兵十多萬人,編作前中后三軍,即日整兵東征。
這一回合兵權之爭下來,表面上看還是楊國忠占了上風,而太子欲掌兵權卻未得。但楊國忠尚不得知,太子還是留了后手,暗地里將早已收為心腹的中人邊令誠安排做了榮王和高仙芝的監(jiān)軍,隨討賊大軍一道出征。
待到大軍開拔之時,長安城的百姓們多少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情,將城門樓圍了個水泄不通。好些年輕人羨慕地看著重甲持劍的軍士們走在行列中威風四溢,想象著自己穿甲戴胄的模樣,甚至還有沿街人家十幾歲的姑娘們,伏在閣樓窗沿上樂呵呵地瞧望著指點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怕人瞧見用絹扇半擋著。這般陣勢連騎在馬上的軍官也是頭一回見著,沖著熱情的人群頻頻頷首致意,整個場面倒像極了是在歡迎一支得勝凱旋的軍隊。
這一幕叫恰在此時趕回長安的賈幼鄰看在眼里。自河東一路返京,途中所見皆是奔走避亂、流離失所的百姓,可進了關中地界后一切似乎一如往常,祥和熱鬧的集市幾乎快讓他覺得來到了另一個世界。但越是如此,他心頭的不安卻越是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