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潘儒巷,要問哪家蘇幫菜館最出名,那非吳門人家莫屬,要知道幾年前這家菜館還在31號的敦睦園呢。
僅僅這個名字取得就很蘇州特色,在蘇州跟吳門沾上邊的店門,都不會差到哪里去。
也因為這個特殊的緣分,蘇博字畫裝裱修復室一旦有什么活動,都會安排在吳門人家。
關(guān)于吳門人家的故事,還挺多。
樊迎春對于創(chuàng)始人沙女士,就很推崇,還說對方是一位有追求的女性:
她曾經(jīng)還原過康熙給琉球國王冊封時的冊封宴,也曾經(jīng)還原昔日宮廷御宴中的蘇幫菜。
美食跟美人差不多。
沒有內(nèi)涵的美人就是一徒有其表的花瓶。
沒有有故事的美食,食之無味,宛如雞肋。
至少,再有親朋好友過來,都不好意思推薦。
在口碑方面這家菜館就做得很不錯,甚至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故事,據(jù)說當初貝聿銘先生設計蘇博的時候,每一次過來考察都必定要到這家菜館,因為這才是老先生記憶中家鄉(xiāng)的味道。
老先生吃的不是菜,而是鄉(xiāng)愁。
蘇亦聽到這話,笑了笑,都是套路。
這些套路,不管蘇館長還吳婉瓊女士都玩得很嫻熟。
在商業(yè)的運營上,這兩位一直都是蘇亦的楷模。
至于沙女士,人家研究昔日的宮廷菜譜是真愛還是作秀,蘇亦不得而知,他愿意相信是前者。
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些人把事業(yè)跟真愛融合在一起。
如果吳門菜館還沒搬出敦睦園,那三進古宅,有亭臺樓榭,有曲折回廊,充滿園林景致的就餐環(huán)境就太幸福了。
不過現(xiàn)在也不錯,搬到隔壁38號,仿古的建筑,也古香古色,甚至還能夠按照菜館的風格隨心所欲的改造,挺好。
新館的大廳后堂都比以前的菜館明亮干凈太多,敦睦園好雖好,但古舊,陳腐,人家文保單位,你也沒法子大開大闔去裝修。
現(xiàn)在的新店,除位置變了,其他的變化不大,蘇式的建筑味道始終未變,連牌匾都是以前的。
除了位置改變,其他的也沒啥好說的。
樊迎春強烈推薦吳門人家。
王晗卻吐槽,“菜館有名是有名,但天天過來,都要吃吐了,但木有辦法,我這邊只有朋友過來,一到蘇博,除了參觀館內(nèi),肯定也過來咱們裝裱工作室,那么自然而然就會去吳門菜館,三點一線,一有同學來,我就要重復一次,所以你懂的!”
蘇亦突然覺得這位師姐也挺有趣的。
性格灑脫得有點像班長高媛,但跟高媛的狂野比較,又不太像,因為師姐骨子里面還有江南女子的溫婉。
算是梨花跟高媛的綜合體了。
挺好。
招牌菜,松鼠桂魚,也叫松鼠鱖魚。
正兒八經(jīng)的蘇幫菜的傳統(tǒng)名菜。
里面沒有松鼠,卻有桂花魚。
因為外形酷似松鼠,而得名。
蘇亦還打趣王晗,“松鼠那么可愛,你們都吃,殘忍。”
結(jié)果,一上菜,真香!
蘇幫菜,名菜碧螺蝦仁、蜜汁火方、櫻桃肉、母油船鴨、爛糊、黃燜栗子雞、莼菜銀魚湯、萬三蹄、響油鱔糊、金香餅、三套鴨、蘇式醬肉和醬鴨等。
叫得出名的,菜館都有。
作為八大菜系蘇菜的組成部分之一的蘇錫菜,特點跟其他蘇菜差不多,都清淡,細膩,還偏甜食。
江浙一帶的口味,都偏甜。
嗯,很合適蘇亦的口味。
簡單的拜師禮結(jié)束后,午餐就安排在這家菜館。
除了樊迎春,王晗,王老還有蘇亦四人之外,工作室的其他小伙伴也都來齊了。
工作室內(nèi),除了王晗這個孫女兼任的嫡傳弟子之外,還有另外四個學徒,都很年輕。
也才來蘇博字畫裝裱修復組并沒有多久,是《我在故宮修文物》大火之后,蘇博文??萍疾恳M的青年人才,都是有博物館編制的。
都跟在王老的下面學習,算是王老的半個弟子。
這四人,跟王晗一樣都是科班出身,其中兩個來自于南藝字畫修復專業(yè),算是王晗的學弟,嗯,兩個都是男的,剩下的兩個也都是男的。
其中一個來自于江東美院,另外一個來自于中國美院。
不過都是本科生,學歷并沒有王晗高。
招收學院派,然后再給老師傅帶,這已經(jīng)是國內(nèi)的博物館普遍采用的文物保護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
像以前那種傳統(tǒng)的師徒制已經(jīng)不可能存在,至少,沒有學歷,現(xiàn)在的年輕人想要進入公立博物館那基本上是不可能。
這也是為什么故宮博物院動輒碩士博士的原因之一。
嗯,蘇博還沒有那么高規(guī)格,但規(guī)格也不低,科班出身,不一定是文物修復相關(guān)專業(yè),但想要進入字畫修復工作室,必須是跟字畫相關(guān)背景的。
所以另外一個從江東美院的組員就是學書法的,算是學姐邱玲的學弟。
在得知蘇亦的身份之后,就迅速跟他攀上關(guān)系。
剩下最后一個就是中國美院國畫專業(yè)的。
既不是南藝也不是江美,但在字畫修復組里面卻是唯一的獨苗。
因為就他是學國畫出身的,必不可少的一個。
四個組員,也不大,比王晗略小,比蘇亦略大,但也不會大多少,因為他們都剛畢業(yè)一兩年。
所以四個得知蘇亦被王老收做關(guān)門弟子之后,望向他的目光有多羨慕就有多羨慕。
當然,他們也是弟子,但是他們的身份跟蘇亦以及王晗都不一樣。
不屬于嫡傳,頂多屬于半個弟子,跟樊迎春的身份有點像。
這也是王老弟子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擱武俠小說,就是記名弟子。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王老在不少地方當修復師,也帶過不少的徒弟,但鐵打的師傅流水的徒弟,大部分的徒弟都中途改行了。
他們的另外三個嫡傳如此,非嫡傳也是如此。
這也是為什么,王老從十年前被蘇裱返聘到現(xiàn)在,字畫組也就只有幾個年輕人而已。
不是他以前不收徒,主要培養(yǎng)出來的徒弟,大部分都跟樊迎春一樣,跑路了。
不是改行,就是離開蘇博,出去自主創(chuàng)業(yè)。
正因如此,才造成在蘇博字畫修復組這邊,王晗成了跟隨他最久的一個徒弟。
幾個年輕人聚在一起,要多熱鬧就有多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