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前歌后舞振軍威,飲至解戎衣——楊廣的高麗征伐
隋煬帝楊廣曾經于大業(yè)八年、九年和十年,三次親自征伐高麗?,F(xiàn)在的人們有一個普遍的誤區(qū),認為隋唐時候的高麗就是現(xiàn)在朝鮮半島上的朝鮮和韓國,實際上,那個時候的高麗稱為高句麗,領土包括在中國東北的遼河以東和朝鮮北部,是一個比較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王國,號稱“東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到了唐時,高句麗一次能調動軍隊十五萬與唐太宗李世民派出的部隊作戰(zhàn),這樣的一個王國,確實具備與當時的隋唐爭奪天下霸權的實力——說潛力可能更確切一些。
隋唐的君主們對這一點認識得更清醒,貞觀十九年,太宗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后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后世憂也?!?p> 隋文帝楊堅打響了征伐的第一槍,他以漢王楊諒為行軍元帥,派三十多萬大軍水陸并擊,可惜,水軍海上遇風,船艦淪沒傾覆;陸軍在半路上感染瘟疫,沒見敵人就病死大半,堪稱大大不利。不過由于隋朝展示的強大實力也讓高麗國王感到極大壓力,遣使奉表謝罪,等于是向隋朝遞交了投降書。楊堅感覺有了很大的面子,加之一時也不容易再湊齊三十多萬大軍,就把這事擱下了。楊廣繼承乃父遺志,繼續(xù)對高麗用兵,可惜都功敗垂成,在歷史上背了一個窮兵黷武的罵名。英明神武的李世民號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過卻也冒著顛覆“唐朝號”的危險出兵高麗,依然未竟全功。最終是我們印象中比較窩囊的李治(就是武則天的皇帝老公)當政期間,唐朝取得了對高麗作戰(zhàn)的勝利。
這兩朝四代皇帝孜孜不倦地去攻打一個國家,充分說明了楊廣在決定對高麗用兵的決策方面大方向還是正確的。但是——這個詞好熟——在具體的操作方面,楊廣卻犯了一個大錯誤。這個錯誤,蔣介石犯過,諸葛亮也犯過,那就是——事必躬親。
楊廣三次征伐高麗,并不是吃了怎樣的敗仗,在軍事上占有較大優(yōu)勢的情況下未竟全功,以至成為隋朝敗亡的主要原因,根源在于楊廣的自我感覺太過良好,為作戰(zhàn)行動賦予了強烈的政治色彩。
這首詩寫在楊廣一征高麗的時候。
大業(yè)八年,一征高麗。楊廣征召天下兵馬總計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稱二百萬,后勤保障的人數(shù)加倍。正月初三,第一軍出發(fā),以后每日發(fā)一軍,前后相距四十里,一營接一營前進,經過四十天才出發(fā)完畢。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九百六十里。這種出兵的規(guī)??煞Q空前,文雅一點說是投鞭斷流,粗俗一點說是每人吐口唾沫都能把敵軍淹死。
三月十四日,隋軍進至遼水。各路軍隊集結匯總,臨遼水排列陣勢。工部尚書宇文愷在遼水西岸建造三座浮橋,浮橋建成后,引著浮橋向東岸靠近??上н@位工部尚書業(yè)務能力差了點,造的浮橋短,距東岸還有一丈多長的距離,高麗守軍大批趕到,左屯衛(wèi)大將軍麥鐵杖,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率領隋軍中驍勇的士兵爭相跳入水中與高麗兵交戰(zhàn),想要搶占灘頭陣地。這位麥鐵杖也是善于做思想鼓動工作的人物,他雖然沒有喊出“共產黨員跟我上!”這樣的豪言壯語,但“丈夫性命自有所在,豈能然艾灸頞,瓜蒂歕鼻,治黃不差,而臥死兒女手中乎?。ù笳煞虻男悦杂袣w宿,怎么能燃艾灸鼻梁,用瓜蒂噴鼻,治熱病不愈,躺著死在兒女懷里呢?。币埠苣芄奈枋繗狻S捎谒遘娛窃诤永锵蛏涎龉?,沒有占到地利,當天沒有拿下,但高麗軍也沒有能破壞了隋軍的浮橋。楊廣換了一位能工巧匠,少府監(jiān)何稠用兩天的時間組織人馬結長了浮橋,這下高麗軍大敗,死者以萬計。各軍乘勝進擊包圍遼東城,煬帝車駕渡過了遼水。
面對這良好的開局,楊廣天朝大國的思想就泛濫了。他親自告誡全軍:今者吊民伐罪,非為功名。諸將或不識朕意,欲輕兵掩襲,孤軍獨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勛賞,非大軍行法。公等進軍,當分為三道,有所攻擊,必三道相知,毋得輕軍獨進,以致失亡。又,凡軍事進止,皆須奏聞待報,毋得專擅。
總得來說是兩層意思:一是要堂堂正正的作戰(zhàn)(孫武子要是聽到這個一定會用寫著“兵者,詭道也”的竹簡砸他),不要使用什么兵法妙計。
二是一切行動要匯報。這兩條軍規(guī)簡直就是敗亡的詛咒,要知道戰(zhàn)機稍縱即逝,等到一層層匯報批復下來還有什么搞頭。不過這也沒有辦法,你還不敢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幾個字——你將在外?我君也在外呢!
謙虛不一定真的使人進步,驕傲卻真的能使人落后。楊廣躺在自己平定南陳大敗突厥的功勞簿上,對自己的軍事才能自恃過高了。雖然在平定南陳是楊廣是主帥,但他的任務是協(xié)調楊素、賀若弼、韓擒虎三軍之間的配合,也有當時他爸爸楊堅不愿以上三人功勞過大的原因。真正的具體行軍打仗他沒怎么上心,何況身邊還有大名鼎鼎的高颎做長史(參謀長)。抵御突厥的時候,有楊素和突厥超級克星長孫晟在,他也不過是去邊關收獲榮譽而已。一句話來概括:他可以是蕭何,可以是張良,但他就是想干韓信的活。
《隋書》記載:大業(yè)八年,煬帝伐高麗,度遼水,大戰(zhàn)于東岸,擊賊破之,進圍遼東。就在這個剛剛初戰(zhàn)告捷的時候,楊廣的靈感來了,他寫下詩篇,回顧了取得的勝績,展望了美好的將來,可惜他猜到了開始但沒有猜對結局。其詩(我覺得倒像是詞)曰:
遼東海北翦長鯨,風云萬里清。方當銷鋒散馬牛,旋師宴鎬京。
前歌后舞振軍威,飲至解戎衣。判不徒行萬里去,空道五原歸。
遼東海北翦長鯨,風云萬里清一句很易理解,跟“今日長纓在手,已經縛住蒼龍”的意思類似。“風云萬里清”五字還有一層隱藏的含義,掃盡陰霾才見旭日,只有我楊廣,才是天下唯一的太陽,你們什么高麗的王,什么突厥的漢皆不足論矣。“銷鋒”的意思就是“鑄劍為犁”的感覺,那是表白我楊廣也不是好戰(zhàn)的人,正所謂“乃知兵者為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吧ⅠR?!笔侵附馍④婈?。在隋朝時期,騎兵很珍貴,戰(zhàn)馬更是比人值錢。后來李淵起兵的時候,還要專門向突厥高價收購戰(zhàn)馬。在這種馬匹資源奇缺的情況下,也就是作戰(zhàn)的騎兵能有馬騎,擔任輸送任務的部隊除了人力之外,任勞任怨的老黃牛應該是主力。關于隋朝“以牛駕車”有史例作證?!顿Y治通鑒》記載,隋朝的大臣牛弘(就是楊素瞧得起的三人中一位)就是坐牛車上下班的:弘寬厚恭儉,學術精博……弟弼,好酒……嘗因醉射殺弘駕車牛。弘來還宅,其妻迎謂之曰:“叔射殺牛?!焙霟o所怪問,直答云:“作脯?!弊?,其妻又曰:“叔忽射殺牛,大是異事!”弘曰:“已知之矣。”顏色自若,讀書不輟?!版€京”的原意是西周國都,故址大概是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一帶,后來就用來指代帝國的都城了。方當銷鋒散馬牛,旋師宴鎬京。的意思——“天朝軍隊一到,立馬把你們搞定,我根本高估你們了,沒有必要帶這么多兵馬來,回去我就解散他們,我的部隊下一步的任務就是痛飲慶功酒”——詩的頭兩句在志得意滿中透著一股傲氣。
“前歌后舞”有點講究,既不是前面唱歌后面跳舞,也不是先唱歌后跳舞,這個詞語出自《尚書》,說得是武王伐紂的時候,軍中士氣旺盛,后多用以贊頌吊民伐罪的正義之師。在《三國志·龐統(tǒng)傳》中也有: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就是說并不是所有得戰(zhàn)爭都是非正義的,我楊廣來討伐高麗是師出有名,是來解放廣大的高麗人民的。飲至解戎衣中的“飲至”一詞也很能迷惑人,不是喝到把戎裝都脫了,試想一下,一支喝酒都能喝成丟盔卸甲的部隊,還有什么軍威,就這種形象估計也不是什么正義之師,至少正義不到哪里去。飲至是上古諸侯會盟完畢,祭告宗廟并飲酒慶祝的典禮。后用于代指出征奏凱后到宗廟祭祀宴飲慶功的禮節(jié)?!胺补校嬗谧趶R。反行,飲至,舍爵,策勛焉,禮也?!薄蹲髠鳌?。楊廣這句詩是說自己的軍威赫赫,很快就要到宗廟去祭祀祖先,主要是告慰一下老爸楊堅的在天之靈,同時也炫耀一下:你沒能征服的高麗被我輕松加愉快的拿下了,說明兒子我還是有水平的,不要再后悔把皇位傳給我了。
“判不”的意思應該是“決不”,判之一字發(fā)展到現(xiàn)在,在一些詞匯中自己單獨就可以表示截然不同的意思了,如判若兩人、判若云泥。我絕對不能白白的跑到邊塞來,我一定要有所收獲,收獲什么呢?——空道五原歸??盏朗恰翱椎馈钡耐儆梅ǎ馑际墙煌ù蟮?,“五原歸”還是使用的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都臣服于大漢的典故。一定要大大方方的押著高麗王回去,讓他老老實實臣服與我。
就這首詩而言,寫得確實不錯,遣詞用典都有天朝大國之典雅風范,可惜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自然也不是吟風弄月。當初期的對戰(zhàn)處于劣勢之后,高麗采取了固守不出加詐降的戰(zhàn)術,城池將要攻陷時,就聲稱要投降,將領們奉煬帝旨意,不敢抓住這一時機,先命人飛馬奏報煬帝,等到批復回來,城中的防守已調整鞏固好了,隨即高麗軍又堅守城池。如此者三,煬帝仍是不醒悟,因而城池久攻不下。楊廣的這種心態(tài)也有大臣早就揣摩到了,兵部尚書段文振就上書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高麗人狡詐,必須嚴加防備,他們口說投降的條件,不宜倉促接受。作戰(zhàn)中要星馳速發(fā),水陸并進,出其不意,那么平壤這座孤城,勢必被攻克。假若傾覆了高麗國的根本,其余的城池自然就會不攻自破。如果不能立即抓住時機,倘若遇到秋雨連綿,便會深陷艱難險阻的境地,兵糧枯竭,就決非上策了。可惜,他在大戰(zhàn)前的兩天,三月十二日去世了,沒能將自己的建議付諸實施。不過即便他活著,人家楊廣聽不聽也還要打個問號。
史書其實對第一次征高麗的具體戰(zhàn)況的記載是一筆糊涂仗,我個人認為,第一次征伐高麗實際上是取得了勝利,高麗王也已經投降,楊廣這才班師。只不過修史的后人為了突出改朝換代的必然性給楊廣抹了黑。一是隋軍敗的不可信。前期的勝利不說,在渡過遼水之后,左翊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在一天之中,七戰(zhàn)七捷,曾一度進逼到距平壤城三十里。右翊衛(wèi)大將軍來護兒率領江、淮水軍,在距平壤六十里處,與高麗軍相遇,隋水軍進攻,大破高麗軍,隨后來護兒挑選精銳甲士四萬人,破城直入。按照史書記載,宇文述由于孤軍深入加上軍糧缺乏,進攻后勁不足,在準備撤退的時候被追著屁股一頓打,從而沖亂了整個隋軍的編制,因此招致大敗。而來護兒是因為在城中中了埋伏也慘遭失敗。但仔細分析一下,按照楊廣不得孤軍作戰(zhàn)的要求,其他友鄰部隊不應該離宇文述太遠,何況在敵人的地盤作戰(zhàn),完全可以因糧于敵——搶對方的糧食來補給,這個對方不僅指對方的軍隊,也包括平民老百姓。這樣看來,宇文述可算糊涂之敗。來護兒敗的就更冤枉,注意,在進城之前已經大破高麗軍,這可不是詐敗,并且是挑選了四萬精銳,也就是說還有其他不夠精銳的部隊在城外接應,再說,平壤城又不是聚寶盆,即便是有伏兵,能有多少,就算有很多,來護兒城外還有接應部隊,攻進城去的四萬精銳也不可能一觸即潰。二是隋軍撤的不可信。無論哪個史書,只是說隋軍最后敗了撤軍,從來沒有說一百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的,比較權威的數(shù)字是九路軍渡遼河,共三十萬五千人,待回到遼東城時,只有二千七百人了。數(shù)以巨萬的軍資儲備器械喪失殆盡。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剩下的沒有渡過遼東河的九十萬大軍預備隊是稻草人嗎?二是隋軍并沒有敗退回遼河以西,還駐扎在河東城,那可是三座浮橋大戰(zhàn)后奪過來的高麗重鎮(zhèn)。這首先說明隋軍的撤退或者敗退并不是“兵敗如山倒,大家都放羊”,還是有組織有秩序的,軍心并沒有散,有發(fā)動反擊的前提。其次說明隋軍不像初次交兵那樣要跳到河里沖擊灘頭陣地,有遼東城做根據(jù)地,有發(fā)動反擊的條件。根據(jù)楊廣寫詩的那種心態(tài),高傲的楊廣,手中還有這么多生力軍的時候怎么就輕易認輸,要知道隋軍前期打了很多勝仗,消滅了大量的高麗軍隊,拼消耗隋軍也占上風啊。三是隋軍卷土重來的不可信。大業(yè)八年剛剛慘敗,大業(yè)九年就二征高麗,這從一般的常識上也說不過去。你可能會說,那大業(yè)十年不是還三征高麗嗎?謝謝你給我找了一條一征高麗楊廣獲勝的證據(jù)。二征高麗時楊廣是節(jié)節(jié)勝利的,只是因為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在后方造反,楊廣這才撤軍的,正是由于二征高麗打了勝仗,部隊損失不大,士氣正旺(倒真的有點前歌后舞的意思),所以才能迅速的三征高麗。
簡單地把后兩次征伐高麗的戰(zhàn)況也介紹一下。大業(yè)九年四月,二征高麗,一句話概括戰(zhàn)況就是勢如破竹,高麗軍隊龜縮在城里不敢露頭,直到楊廣急于回軍平叛連夜撤軍時都不敢出城,天亮后出城偵探虛實,看見那么多隋軍來不及帶走的軍械、物資,簡直是驚喜交加,可惜我沒有穿越到隋朝做統(tǒng)兵大將,否則也給高麗玩一個“木馬屠城”。這次征高麗的收獲就是鍛煉了隊伍,經過兩次大戰(zhàn)的實踐磨練,宇文述和來護兒所帥部隊的的軍事素質得到了質的飛躍,摧枯拉朽般消滅了楊玄感的叛軍。只是后來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又一次造反的時候卻沒有人平叛了。埋一個小伏筆,兵曹侍郎斛斯政與楊玄感勾結,害怕暴露,趁著楊廣撤軍混亂之際投降了高麗。
大業(yè)十年二月,三征高麗。這次更干脆,仗沒怎么打,高麗就投降了,因為國力也吃不消啊,根本消耗不起。這有點像我們偉大的抗日持久戰(zhàn),RB也是必敗。高麗王派遣使者來乞求投降,并把斛斯政關在囚車里押送而來。楊廣的架子又端上了,他派遣使者持節(jié)召來護兒返回,此時的來護兒將高麗軍隊打敗,將要逼**壤。來護兒召集部下說:“大軍三次出征,未能平定高麗,這次回去就再也不能來了,勞而無功,我感到恥辱。如今高麗確實已經疲憊不堪,以我們這么多的軍隊去討伐高麗,不日可勝。我打算進兵直接包圍平壤,俘獲高元,凱旋而歸不是很好嗎?”長史崔君肅力爭奉旨班師,來護兒不答應,并且說了一些頗有點大逆不道的話:賊勢破矣,獨以相任,自足辦之。吾在閫外,事當專決,寧得高元還而獲譴,舍此成功,所不能矣(高麗已經支持不住了,皇帝完全相信任用我,我完全可以自行決定此事。我在朝廷之外,有事應該自己決斷,我寧可俘獲高元返回而受到責罰,但放棄這次成功的機會,我辦不到)!結果這位崔參謀長更狠,告訴諸將:“要是跟從元帥違抗皇帝的詔命,必定被人上奏皇帝,我們都得獲罪。”諸將恐懼,都要求返回。來護兒變成了光桿司令,一個人玩不了這個戰(zhàn)爭游戲,這才接受詔命班師。這充分說明楊廣在軍中、朝中還是很有威儀的。
順便插一句,楊廣回朝后,這位斛斯政真的很慘,先是當箭靶子,每位大臣都在他身上練習騎射功夫,然后肉被剔下來做成肉羹每位大臣人人有份,最后骨頭被燒成灰燼,撒在大路上任人踩踏,真是挫骨揚灰啊??磥項顝V把三征高麗的郁悶都發(fā)泄在他身上了。
但無論征伐高麗的軍事收獲如何,是勝是敗,楊廣大肆濫用民力,搞得全國不堪重負民不聊生確是不爭的事實。
為了做出征的準備,先是在大業(yè)七年三月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到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們督促工程,工匠、役丁們晝夜站立在水中,不敢停下稍微休息一下,自腰以下都生了蛆,病累而死去的人有十之三、四;四月征發(fā)天下兵卒,無論遠近,都在涿郡集中。又征發(fā)江淮以南的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镩手三萬人,于是從全國各地奔赴涿郡的兵卒川流不息;五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等地制造兵車五萬輛送往高陽,作為后勤運輸車輛,征發(fā)河南、河北民夫以供應軍需。七月,征發(fā)江、淮以南民夫以及船只運輸黎陽和洛口各糧倉的米到涿郡。水上運輸船只首尾相連綿延千余里。陸上運載兵器鎧甲以及攻城器械的人常達幾十萬人。擁擠于道,晝夜不停,病累而死的人互相枕著,路上到處散發(fā)臭氣??胺Q全國總動員,不寧累雞犬。
更嚴重的是,由于這種戰(zhàn)爭準備,必然涉及到物資的征收,官吏貪狠暴虐,借機漁肉百姓,百姓窮困,財力枯竭。加上徭役繁重,錯過農時,造成田地荒蕪,谷價上漲。當年又有水災,黃河也被堵塞,倒流幾十里。這個時候,安分守己則無法忍受饑寒,死期也將迫近;搶劫掠奪則還可能活命,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開始爆發(fā)。
大業(yè)九年二征高麗時,由于已經經歷過一次戰(zhàn)火,更多的人有了厭戰(zhàn)情緒,尤其是王薄作《無向遼東浪死歌》,勸大家不要去邊關送死,不僅是民夫逃亡,連軍中的士卒也紛紛投奔,很快就聚起了十余萬人的隊伍。這只是一個代表,與此相對應的是在大業(yè)七年之前,幾乎沒有什么起義軍,大家對楊廣的窮奢極欲都能默默忍受,征伐高麗,成為了壓倒楊廣的最后一根稻草。當然,這根稻草頗有些沉重。
三征高麗時,楊廣所召集的部隊很多都未能到位。固然是由于路上盜匪橫行,官軍不易通過,但也有很多官軍直接脫了軍裝(甚至穿著)當盜匪。楊廣的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之所以草草結束這次征伐,這也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