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宦官衙門
“你說的是真的?”
朱祁鈺駐足看著成忠。
“是,盧惠是當年負責招募的太監(jiān),陳奇是負責敬身的太監(jiān),我核對了二人供詞,時間線都對得上。
宣德五年,盧惠封先帝之命招募五歲孩童三百名,陳奇負責凈身之后交由金英,之后二人再未見過這批孩童,往后的事便無從得知。”
成忠低頭回道。
“盧惠、陳奇包括與之相關人若無其它牽扯都處理了,你再去找金英,怎么做你自己看著辦,我只要那三百孩童的名單,他們一定入了宮,不管這些年來死傷逃亡有多少,我都要三百之數(shù)的名字,金英一定有?!?p> 朱祁鈺目中寒芒流露,語氣平靜道。
“喏!”
“記住,金英不能動,對他也要客氣些。還有,告訴金英他修佛我支持,但要換個寺廟供奉,以后離圓覺禪寺遠點,該割舍的要割舍,別到時候先皇賜下的鐵券不夠用?!?p> “他若不識趣呢?”
成忠必須要個準話,不然后面會很麻煩。
“我只是不想寒了先皇老人的心,人要過來之后在改東廠為御馬房,由內官監(jiān)與御馬監(jiān)共掌,主次你看著辦,我只有一個要求,忠誠!”
說完朱祁鈺對成忠揮了揮手,示意他可以去辦事了。
“喏!”
成忠知道怎么做了,金英若不識趣,那就安心養(yǎng)老。所謂主次,其實就是御馬監(jiān)養(yǎng)著御馬房,而統(tǒng)調之權卻歸內官監(jiān)。
忠誠更好辦,能用則用。不能用,只能讓他們早早休息了好!
要知道現(xiàn)在的東廠是侍衛(wèi)營上三所御前侍衛(wèi)駐地,除了名頭牌面還沒來得及換,基本上已經(jīng)被這群氣禁衛(wèi)私家重地了,防衛(wèi)嚴密成度比之原先的東廠更甚,若無朱祁鈺旨令,任何人進不去也出不來。
而侍衛(wèi)營內三所大內侍衛(wèi)則暫時駐扎御馬監(jiān),監(jiān)視武驤左右衛(wèi)與騰驤左右衛(wèi),這四衛(wèi)兩萬兵馬。
再說金英和興安,在王振死后可以說是內廷最具權勢的太監(jiān)了。
可是還沒等他們重新掌握被王振奪取已久的權勢。
朱祁鈺就開始以雷霆掃穴之勢,對內廷大刀闊斧的改革,那可是血淋淋的改革。
嚇得二人連忙收回欲要掌權的手,同時也明白了自己終究是奴才,而且朱祁鈺可沒有還在北邊回不來的朱祁鎮(zhèn)那份對內宦的仁慈。
所以想要活命就得表忠心,畢竟活在當下最重要。
于是本來變軟沒有阻力的內廷改革,在二人的配合下又平添加快了幾分速度。
然而朱祁鈺以為金英已經(jīng)很配合了,沒想到他手里居然還掌握著三百精英死士,卻一字未成提過。
若非成忠在清理東廠的時候有此發(fā)現(xiàn),恐怕他朱祁鈺一輩子都不會知道這支精銳。
明朝宦官的權勢皆在君恩,雖有監(jiān)軍權,卻無調兵之力。
說到底就是家奴,主要權利也都集中在內廷和暴力機構東廠。
哪怕出了王振、劉瑾、魏忠賢這些大太監(jiān),可如果皇帝想廢了他們,雖不敢說一句話的事,不過也是不要太輕松。
跟唐朝能換皇帝玩的宦官,明朝宦官簡直就可愛太多了。
特別是內廷改制之后,十二監(jiān)、六局一司、內務府三權鼎立相互制衡,十二監(jiān)大權被六局一司和內務府分權大半。
并且后宮恢復六局一司后,大權掌握在帝后手中,無形中增加了皇后權柄,這是朱祁鈺想要看到的,朱瞻基寵妾滅妻的本事他學不來,也厭惡這種事。
尚宮局:設尚宮二人,秩正五品,掌導引中宮,凡六局出納文籍皆署之,若征辦于外則為之請旨,牒付內官監(jiān),監(jiān)受牒行移于外。
下轄四司:
司記司:設司記二人,正六品;典記二人,正七品;掌記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記掌印,宮內諸司薄書出入錄記、審署加印,然后授行,典記掌記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言司:設司言二人,正六品;典言二人,正七品;掌言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言掌宣傳啟奏,凡節(jié)令外命婦朝賀中宮、司言傳旨,典言、掌言佐之。女史掌執(zhí)本司文書。
司薄司:設司簿二人,正六品;典簿二人,正七品;掌薄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薄掌宮人名籍登錄及賜廩之事,典簿、掌薄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闈司:設司闈六人,正六品;典闈六人,正七品;掌闈六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闈掌宮內管鍵之事,典闈、掌闈佐之,女史掌執(zhí)本司文書。
尚儀局:設尚儀二人,正五品,掌禮儀、起居之事。
下轄四司及彤史:
司籍司:設司籍二人,正六品;典籍二人,正七品;掌籍二人,正八品;女史十人。司籍掌經(jīng)籍圖書、筆札幾案之事,典籍掌籍佐之,女史掌執(zhí)本司文書。
司樂司:設司樂四人,正六品;典樂四人,正七品;掌樂四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樂掌率樂人演習樂陣,懸拊擊退進之事,典樂、掌樂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賓司:設司賓二人,正六品;典賓二人,正七品;掌賓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賓掌朝見、宴會及賜廩之事,典賓掌賓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贊司:設司贊二人,正六品;典贊二人,正七品;掌贊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贊掌朝見、宴會、導引贊相之事,典贊、掌贊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彤史:設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見進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謹書其日月
尚服局:設尚服二人,正五品,掌供服用采章之數(shù)。
下轄四司:
司寶司:設司寶二人,正六品;典寶二人,正七品;掌寶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寶掌服契圖籍,典寶掌寶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衣司:設司衣二人,正六品;典衣二人,正七品;掌衣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衣掌衣服首飾之事,典衣掌衣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飾司:設司飾二人,正六品;典飾二人,正七品;掌飾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飾掌巾櫛、膏沐、器玩之事,典飾、掌飾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仗司:設司仗二人,正六品;典仗二人,正七品;掌仗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仗掌羽輿儀衛(wèi)之事,凡朝賀率女官擎執(zhí)儀仗,典仗、掌仗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尚食局:設尚食二人,正五品;掌膳羞品齊之數(shù),凡以飲食進御,尚食先嘗之。
下轄四司:
司膳司:設司膳二人,正六品;典膳四人,正七品;掌膳四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膳掌割烹煎和之事,典膳掌膳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醞司:設司醞二人,正六品;典醞二人,正七品;掌醞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醞掌酒醞酏飲事,典醞掌醞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藥司:設司藥二人,正六品;典藥二人,正七品;掌藥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藥掌醫(yī)方藥物、典藥、掌藥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饎司:設司饎二人,正六品;典餼二人,正七品;掌饎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饎掌給宮人廩餼薪炭之事,典饎、掌饎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尚寢局:設尚寢二人,正五品,掌天子燕寢及嬪妃進御之次序。
下轄四司:
司設司:設司設二人,正六品;典設二人,正七品;掌設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設掌床帷茵席,灑掃張設之事,典設、掌設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輿司:設司輿二人,正六品;典輿二人,正七品;掌輿二人,正八品
;女史二人。司輿掌輿輦、傘扇,羽儀之事,典輿、掌輿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苑司:設司苑二人,正六品;典苑二人,正七品;掌苑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苑掌囿園種植花果蔬菜之事,典苑、掌苑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燈司:設司燈二人,正六品;典燈二人,正七品;掌燈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燈掌燈燭、膏火之事,典燈掌燈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尚功局:設尚功二人,正五品,掌督妃嬪宮人女紅之程課。
下轄四司:
司制司:設司制二人,正六品;典制二人,正七品;掌制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制掌衣服裁制縫紉之事,典制、掌制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珍司:設司珍二人,正六品;典珍二人,正七品;掌珍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珍掌金玉寶貨之事,典珍、掌珍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彩司:設司彩二人,正六品;典彩二人,正七品;掌彩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彩掌繒綿絲絮之事,典彩,掌彩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司計司:設司計二人,正六品;典計二人,正七品;掌計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計掌度支衣服、飲食、柴炭之事,典計、掌記佐之,女史掌執(zhí)文書。
宮正司:設宮正一人,正三品;司正二人,正五品;典正四人,正七品;女史四人。宮正掌糾察宮闈、戒令謫罪之事,大事則奏聞;司正、典正佐之,女史掌書記功過。
同時恢復妃子公主身邊女官品級和各宮侍女官職,雖不能說將太監(jiān)勢力清除,但也徹底掌控后宮事物。
再加上大清洗之后,朱祁鈺有心讓皇后身邊的宮令女官由胡蕖兼職,為汪皇后建立二品的六尚主官嫡系。
可以說后宮已經(jīng)可以讓朱祁鈺無憂了。
中廷十二監(jiān)改動不大。
司禮監(jiān)的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硃等職能均被裁撤,其它職能未動。
內官監(jiān)可以說是改動最大的衙門,基本上原有的職能均被裁撤?;始覂葞臁I造劃入內務府。只有婚喪事宜保留。
同時內官監(jiān)專司皇帝御前之事隨行伴駕,下增設御書房、御膳房、御藥房。監(jiān)察皇城所有衙門。
如果說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是皇城大總管,那么內官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就是皇宮大總管。
其余十監(jiān)御馬、司設、御用、神宮、尚膳、尚寶、印綬、直殿、尚衣、都知并未變動。
不過侍衛(wèi)營內三所駐扎進了御馬監(jiān),目的是為了相互監(jiān)察。
此外皇城除了十二監(jiān)之外,還有四司和八局,同十二監(jiān)統(tǒng)稱二十四衙門。
如今成立內務府之后,四司八局、供用庫和又名天財庫的司鑰庫,再加上內府十庫均由內務府管轄。
增設營造司負責營造宮室、陵墓。
內府十庫最開始是國庫。
自正統(tǒng)七年成立太倉庫為國庫后,十庫變成了皇帝私庫,與供用庫、天財庫共稱內十二庫,及內帑。
皇宮用度及帝后賞賜皆從內帑出。
女官與十二監(jiān)于內廷相互鉗制,又由內務府掌財政,避免內廷衙門勢大。
由皇帝親信公主掌內務府避免宦官欺上瞞下,可以說內帑掌握在皇家手里,當然駙馬一脈之人是不可能就職內務府的,家中為商者其公主是無法主事內務府的。
又由十二監(jiān)監(jiān)察內務府賬目,避免出現(xiàn)以次充好現(xiàn)象。
說是三權鼎立,其實還是女官與太監(jiān)之間的平衡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