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武俠

狼生百年

第129章三師叔范仲淹(1)

狼生百年 巴之俊 1106 2020-02-09 14:08:47

  楊九郎從見三師叔范仲淹第一面之后,便回憶起了《古詩文網(wǎng)》上一篇專門介紹他生平的文章,部分摘錄并引用如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yǎng)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356篇詩文。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志苦讀于醴泉寺,也就是在這一年,他暗中變成了楊九郎的三師叔。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fā)困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jīng)過苦讀,范仲淹終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寶元元年至慶歷三年(1038年—1043年)間,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經(jīng)略西線邊防,改革軍事制度、調整戰(zhàn)略部署,構筑以大順城為中心、堡寨呼應的堅固防御體系,西北戰(zhàn)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羌人稱范仲淹為“龍圖老子”,夏人稱其為“小范老子”,認為“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

  原來住在在甘州和涼州(今甘肅張掖、武威)一帶的黨項族人,本來臣屬于宋朝。從寶元元年(1038年)起,黨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并調集十萬軍馬,侵襲宋朝延州(今陜西延安附近)等地。面對西夏的突然挑釁,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內(nèi)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宋仁宗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邊境上更是狼狽,由于三十多年無戰(zhàn)事,宋朝邊防不修,士卒未經(jīng)戰(zhàn)陣,加上宋將范雍無能,延州北部的數(shù)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仁宗與呂夷簡商議,派夏竦去做陜西前線主帥,又采納當時副帥韓琦的意見,調范仲淹作副帥——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后來又把尹洙也調至西線。

  五十二歲的范仲淹,先被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轉眼間又榮獲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進京面辭仁宗之后,范仲淹便掛帥趕赴延州,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發(fā),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范仲淹親臨前線視察,他發(fā)現(xiàn)宋軍官兵、戰(zhàn)陣、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頗多弊端,如不改革軍陣體制,并采取嚴密的戰(zhàn)略防御,實難扭轉戰(zhàn)局。韓琦的看法卻不同,他低估了西夏軍優(yōu)勢,并激于屢受侵擾的義憤,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夏竦為請仁宗批準反攻計劃,派韓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獲仁宗詔準后,尹洙又奉命謁見范仲淹,請他與韓帥同時發(fā)兵。范仲淹與韓、尹雖為至交,卻認為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尹洙慨嘆道,“韓公說過,‘且兵須將勝負置之度外’,您今天區(qū)區(qū)過慎,看來真不如韓公!”,范仲淹說,“大軍一發(fā),萬命皆懸,置之度外的觀念,我不知高在何處?”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