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大眾多的學生社團中,驚月詩社是資歷最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初。
那時候K大文學院剛成立,一些愛好詩歌的老師和學生常聚在一起談詩、論詩,便形成了詩社雛形。
1956年在國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背景下,驚月詩社正式成立。
驚月,據說是取自“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一詩。可之后質疑者甚多,按照“主語+動詞”的文學結構,應該叫做“月驚”。但這名字的諧音早被用于認知度更廣的名詞上,自然不可冒用。
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派強勢出現。
正是在K大文學院誕生了大學生詩派的第一梯隊——徐敬亞和王小妮。
其中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被稱為朦朧詩運動的里程碑——“三個崛起”之一,被寫入大學中文系的課本,作為《當代文學史》的重點篇章而廣為傳誦。
之后的驚月詩社就出現了新體詩遠勝舊體詩的局面,有任社長想改名“驚月”為“凈月”,說是為了致敬新體詩中重要的詩派“新月派”。
支持者表示:‘驚月’一詞絕對不是來源于‘月出驚山鳥’,明明是驚動山鳥,月如何能驚?驚字太躁,不符合月亮的閑靜氣質。‘凈月’則有一種‘守得云開見月明’之感,并且可以雙關長春著名景區(qū)凈月潭···
反對者表示:‘驚月’名稱有著很深的歷史厚重感,更變名稱毫無道理。甚至還有刻薄者指出,‘凈月潭’名稱的出身并不高貴,本身是偽滿洲國總理大臣鄭孝胥的二兒子,時任偽滿洲國國都建設局局長的鄭禹所起。
全社展開了激烈爭論,支持者和反對者唇槍舌戰(zhàn),雙方各不退讓,甚至驚動了整個文學院。最終文學院全體學生投票表決,保留了“驚月詩社”的稱號。
2000年以后,驚月詩社不滿足只局限在文學院發(fā)展,想要做大做強,廣納學校賢才,打出了“文學無專業(yè),人人皆詩人”的口號,大量吸收工科、理科專業(yè)中愛好文學之人。
經歷了三任社長的努力,驚月詩社一躍成為K大第一學生社團。招生門檻低,詩社成員免不了魚龍混雜,極大地拉低了驚月詩社的藝術下限。
詩社某成員在《K大文學報》曾有一篇《聽雨》:
我
偶然
聽到雨
一滴一滴
地落下
還是
雨
滴滴
落下時
被我恰巧
聽到了
而已
呢
先不管結尾這個“呢”,是單純硬湊格式,還是源于詩人本身的傲嬌,這首詩主被動的格式主體,像極了小學語文“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轉換,引來了廣泛批評和爭議,讓驚月詩社形象一落千丈。
可中國自古至今所有人力組織上的臃腫,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革新的。人與人復雜的關系,往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彼時驚月詩社某些毫無文采之人,單憑一腔所謂對詩歌的熱愛,竟混到了詩社的管理層。
詩社里文學院的學生抱怨詩社對理工科門檻太低,比高考的地域差異還不公平,只管數量不管質量,自砸了招牌。
理工科學生則說詩社不懂開掘學生潛力,文理分科壓制了很多理科生的文學天賦,應該擴大理工科專業(yè)的招生比例,去采擷那些“滄海遺珠”。
社長剛把詩社做到K大第一大社團,還沒得到理想中的贊賞和欽佩,沒預想自己要背起詩社分崩離析的鍋。一氣之下,他開啟了“無為而治”。
社團每次活動都爭吵地直讓人擔心會打起來,可這幫文藝大學生,秉承著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原則,每次也都沒出亂子。
詩社就像是一條龍船,兩側劃槳的完全不是一個節(jié)奏。船在河面上左右旋轉,可終究沒有落得翻船的地步。
說起來有點搞笑,網絡游戲拯救了驚月社團。
網絡游戲的普及,讓大學生們有了消磨時間的好方式,無暇顧及自己身體內那本不多的文藝細胞。驚月社團除了文學院以外報名者越來越少,“文學無專業(yè)”這個口號也顯得蒼白無力了。
周六上午,是575宿舍開黑打游戲的時間。
正是優(yōu)勢到兵臨對方高地之際,程良智的虛空假面一個時間結界,罩住己方四人。敵方本在高地龜縮,看到對方把自己打包入甕,含笑收下人頭。
程良智深知被翻盤自己責無旁貸,趕忙一臉歉意:“我的,我的。這局我接鍋,至少七成?!?p> 文秋培等人本想大罵程良智以泄心頭之恨,見此情形卻暗自吃驚,以前程良智都是死皮賴臉不承認自己菜,居然今天認錯態(tài)度如此誠懇,反而不好意思,大家只好訕訕應付了幾聲。
程良智拉著門,壞笑著說:“剩下九十三成鍋,兄弟們看著分吧?!?p> 文秋培一腳踹過去,咣當踢在門上,疼的咬牙咧嘴。
程良智已靈活地逃出門,去南校區(qū)參加驚月詩社的報名。
這次報名,程良智本想拉著文秋培過去。
前兩天他和文秋培商量,誰料文秋培搖了搖頭,“若是徐敬亞學長還在,還值得前去以詩會友?,F在驚月詩社早已脫離了詩歌的純粹,看到《文學報》上它們的作品,要么是辭藻華麗秀韻腳,要么是無病呻吟強說愁。K大這么久遠并曾引領現代詩壇浪潮的詩社,落到這份田地??杀?!可嘆!”
程良智自己本無特別感覺,甚至都品不出來《文學報》中那些詩歌的好壞,要不是為了黃素兒,也斷不會去趟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