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王霸平中原,定鼎安天下
第十篇:烽火連天人如沙,江山依舊帝王家
?。ūM心盡力則無怨無悔)我輕輕撥動時間軸,老皇帝在位的第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年,太子朱常洛繼位,改年號為泰昌,并于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發(fā)銀百萬犒勞遼東等處邊防將士,又免征數(shù)種繁稅,增補內閣大臣,一派勵精圖治之象,朝野上下莫不敬佩。文官集團們,終于迎來了自己擁護的皇帝,他們中不少人為此斗爭許久。泰昌皇帝許是投桃報李,勤于政務,可同時又壓抑太久,今番終于熬死自己的父親,過度恣情縱欲、沉湎酒色。
畫面帶我轉到舊帝寵妃鄭貴妃那里,這鄭貴妃生得姿色艷麗、風韻嬌嬌,活潑中還帶點傻氣。一眼大愚若智的感覺。她從諸多宮女中選出八位能歌善舞、嬌滴滴的美嬌娘,進獻給新皇泰昌帝。我感受到了討好的意味,確實能理解,畢竟未來的生殺大權、榮華富貴全掌握在這位年輕力壯的新皇帝手中。泰昌皇帝對這八位美姬寵愛非常,終日縱欲,就像餓了許久的流浪漢遇到了美食,暴飲暴食,撐破了肚子。泰昌帝登基才十日,便大病臥床。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兼御藥房總管崔文升太監(jiān)進獻大黃以“治病”,我自然明白此藥是通利導瀉,庸醫(yī)毒醫(yī)啊!畫面再次轉動,我看到了泰昌皇帝的病榻,他吃了瀉藥后拉了數(shù)十次,大量的稀水樣便,丟失過多腸液?,F(xiàn)在臉色蒼白,眼神無力,一副極度虛脫的病態(tài)模樣。他的手顫抖著,顯然是身體虛弱到了極點。而他身邊那些曾經(jīng)的美姬們,一個個面露驚恐,不知所措。
泰昌皇帝自知時日無多,遂于八月二十八日,召內閣大臣、王公貴族進宮,將皇長子朱由校托付給他們。大臣們紛紛表示泰昌皇帝必能長命百歲,私下討論時卻認為皇帝極度病重,命懸一線。這時又有鴻臚寺丞李可灼給皇上呈獻“仙丹”,待我看了所謂“仙丹”的配方,發(fā)現(xiàn)其實這也是一味猛藥,只不過與大黃性相沖,實不可取。突然我意識到這是把泰昌帝“死馬當活馬醫(yī)”吶!眼見著泰昌帝服下紅丸仙丹,不過半日,病情就稍有好轉,能起坐慢走,還能喝點湯汁。憑我的醫(yī)學經(jīng)驗,這大概是回光返照了,夜里免疫不足,怕是難熬過去,見不到明天的太陽。果然入夜之后,泰昌皇帝才紅潤的臉更加蒼白,各種不適感紛紛重回且加重,最終在天明前咽了氣。
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泰昌帝既死,就要再度立新君。此時,皇位繼承人自然順位到朱由校。朱由校年方十五,為泰昌帝嫡長子,正是主少國疑的時候。朱由校尚未登基,其養(yǎng)母李康妃,也是泰昌皇帝的寵妃,占據(jù)著乾清宮,不愿遷出讓位,大有把權干政之意。朱由校年幼,在其14歲時,生母王選侍病故,因此容易受挾制。今泰昌帝駕崩,李康妃為爭當皇太后之位,與宮中太監(jiān)李進忠密謀欲挾持朱由校。這時,我看到李進忠才反應過來,這不是一開始的街頭潑皮混混嗎?怎么一下子接近權力中心,參與到政治漩渦里了?這可真是世事難料。
且看這政治漩渦的中心人物朱由校,聊聊一年,喪母喪祖又喪父,今為李康妃挾持,實是不幸。朝中一幫臣子為此抗議,左光斗、楊漣等人據(jù)理力爭,敦促李康妃遷出乾清宮。李康妃雖不情愿,可見朝中眾臣,反對之意洶洶,怕觸眾怒,最后還是選擇遷出乾清宮。九月六日,朱由校登基,定次年年號天啟。天啟皇帝登基之初,無所仰仗,信賴者無過于身邊親近者。遂封幼時乳母客氏為奉圣夫人,太監(jiān)李進忠升為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皇權下放。此二人勾結弄權,與朝中一眾大臣權政相爭,互相打壓,朝中以東林黨勢最大,與內廷維持一種微妙的平衡。天啟皇帝倒能兩邊安撫壓制,各取利弊,自主決策。天啟帝新登基后,即令兵部侍郎遼東巡撫袁應泰經(jīng)略遼東,如今金軍勢大,威脅明廷邊疆,經(jīng)略不當,喪地失民的可能極大。天啟元年三月,金軍再次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圍攻遼東重鎮(zhèn)沈陽。明軍拼死抵抗,總兵戰(zhàn)死,沈陽局勢垂危。袁應泰遂急令各部支援,援軍以川軍、浙軍、遼軍為主。然而,這幾路來自不同地方的軍隊卻有著舊怨仇恨,甚至此前還發(fā)生火并,出現(xiàn)傷亡事件。
卻說這援軍尚未抵達,沈陽支持不住而陷落,總兵欲還師,而將士群情激動,金人殺我百姓、掠奪財產、燒毀房屋、奸淫婦女,無惡不作,如今遠征而來,只為報國殺敵,豈能說退就退,一個個請戰(zhàn)殺敵。明軍總兵遂聽眾意,原本想讓各部配合,共同絞殺金賊。但浙軍川軍及遼軍,各有各的矛盾,不愿配合作戰(zhàn),只好各自為戰(zhàn)。孤軍,是為戰(zhàn)之大忌。副總兵川軍主將秦邦屏,率軍過渾河橋,于橋北安營扎寨,川軍人數(shù)僅3000余人。而浙軍將領戚金統(tǒng)浙兵三千在橋南立營,并未過河。金軍出沈陽南下,于渾河北畔遭遇川軍,派出八旗精銳先鋒騎兵團攻之。然而,接戰(zhàn)之后才發(fā)現(xiàn),此軍與以往明軍不同,武器以長柄白桿為主,身披鐵甲,軍容整肅,同進同退。金寇以往發(fā)起鐵騎沖鋒時,明軍多不能擋,一會兒就被沖散陣型,奔逃潰敗。而這次是磕到了硬石頭,崩壞了牙。川軍雖僅3000余人,且系步兵,但士氣昂然,與金人精騎交戰(zhàn),絲毫不懼。雙方陷入泥濘苦戰(zhàn),絕不后退,傷亡慘重。此時浙軍于渾河南岸觀戰(zhàn),仿佛此戰(zhàn)與他們無關。如果此時浙軍支援,及時參戰(zhàn),說不準形勢陡然向好,共建大功。川軍雖英勇無畏,然而以寡敵眾、獨木難支,在使金賊付出巨大傷亡后,漸漸支持不住,川軍3000余人戰(zhàn)死沙場,主將秦邦屏等人皆力竭而亡。
金人解決完川軍,遂集合人馬,數(shù)萬大軍圍攻渾河南岸的浙軍。此時,浙軍已擺開陣型,將戰(zhàn)車擺在陣前,阻礙金人騎兵的沖鋒。金軍人數(shù)眾多,很快形成包圍圈,浙軍全軍在其圍攻之下。浙軍雖然孤立無援,卻依舊奮力抵抗。戰(zhàn)車陣前,戚金揮舞著長劍,指揮著他的士兵們與敵軍展開殊死搏斗。明軍的戰(zhàn)車上裝備有火銃和長矛,使得金人的騎兵不能輕易突破。每當金軍鐵騎沖到車陣前,便遭到火銃的齊射和長矛的密集刺擊,成片地倒下,極大削弱敵軍的騎兵優(yōu)勢。然而,這樣的抵抗對金軍來說,不過是激怒了他們的兇性。金人調整戰(zhàn)術,調出之前俘獲的大炮,向浙軍開火,企圖撕開明軍防線的口子。此時,浙軍面臨著正面的壓力和側翼四面八方的威脅,局勢愈發(fā)危險。天空漸漸昏暗下來,夕陽的余暉灑在血染的戰(zhàn)場上,給這場殘酷的戰(zhàn)斗增添了幾分悲壯色彩。浙軍士兵的身影在落日的光輝中顯得格外孤獨和堅定。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如潮水般涌來的金軍,還有自己心中的恐懼和孤立無援的絕望。隨著時間的推移,夜幕降臨,浙軍的彈藥開始告罄,雙方開始短兵交接,戰(zhàn)斗之慘烈難以書寫言語。大戰(zhàn)持續(xù)至次日,浙軍統(tǒng)帥陳策、童仲癸等人向后方觀望的遼東巡撫袁應泰求援,然而遭拒,浙軍只得孤軍拼死作戰(zhàn),可面對人數(shù)優(yōu)勢且有援軍的金軍,明軍士兵們因為長時間的戰(zhàn)斗而筋疲力盡。金軍抓住機會,增派了更多的兵力,對浙軍營地發(fā)起了更加猛烈的攻擊。此時,浙軍的陣腳已經(jīng)動搖,戰(zhàn)線開始出現(xiàn)崩潰的跡象。在這場激烈的圍攻戰(zhàn)中,浙軍勇士們展現(xiàn)出了驚人的戰(zhàn)斗力,但終究難敵源源不斷的金軍增援。戚金身邊的士兵一個接一個地倒下,最后,連他自己也在混戰(zhàn)中壯烈犧牲,陳策、童仲癸等大小將校殉國者達120余人。至此,浙軍最后的抵抗力量被徹底摧毀,全軍覆沒。這場慘烈的戰(zhàn)役結束后,金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死傷者不少于川浙軍。而明軍在這場戰(zhàn)斗中展現(xiàn)了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意志,盡管最終未能扭轉戰(zhàn)局,但他們的英勇表現(xiàn)打破了金人對明軍拉垮的傲慢印象。也讓我明白了團結一致、共同抗敵的重要性,但這深刻的教訓給我卻是萬萬不夠的,最該給的是明朝上層統(tǒng)治者啊。
在渾河大戰(zhàn)后,金軍重整完畢,裹挾勝利之余威,進攻遼陽。遼東巡撫袁應泰指揮布防,開閘門放太河水入護城河,護城河內側布置火炮成列,欲堅守拒敵。遼陽堅守戰(zhàn)歷經(jīng)三天三夜,人心已散,城內又有蒙古內應,百姓無望,最終遼陽城破,袁應泰自焚殉國。面對遼東的爛攤子,朝野爭吵不休,一部分人認為袁應泰能力不足,把遼東慘敗歸咎于當初罷免熊廷弼。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熊廷弼喪師誤國、假病欺君,不堪啟用??扇缃襁|東是個燙手的山芋,總需要人接手,能力不足還不行。于是,天啟皇帝再次啟用熊廷弼,任之為兵部右侍郎,后又升任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jīng)略遼東。時人以為熊廷弼能力挽狂瀾,可遼事廢亂已久,就連熊廷弼本人也對遼事絕望,自白“外無應援,內無幫助,七尺之軀,已擬交付朝廷,置成敗死生于度外矣!”
天啟元年五月,熊廷弼重返京城,六月初一向天啟皇帝提出“三方布置”之策:一方于登州,萊州,天津三衛(wèi)各設巡撫,訓練水軍、打造舟艦,可從海上發(fā)兵,或馳援遼東、或打擊敵后;一方聯(lián)絡遼民,溝通義軍,授以官職,收遼民之心,以遼民固守遼土;一方聯(lián)絡朝鮮,曉以利害,戰(zhàn)時如能發(fā)兵做策應,形成夾擊之勢,遼東局面或能逆轉。天啟皇帝聞言表示支持,戶部撥餉撥糧。在熊廷弼去遼東赴任時,天啟皇帝還在京城外賜宴,百官赴宴送行,場面隆重盛大。然而,熊廷弼才在遼東上任,就與遼東巡撫王肖乾矛盾重重,在許多方面意見相左。比如在布防方面,王肖乾主張沿遼河河岸布防,可擊敵于半渡。但熊廷弼卻認為,遼河道窄且在隆冬時節(jié)結冰上凍,反利于金人騎兵渡河。熊廷弼提出加固廣寧城,四周加筑防御工事,遼河沿岸則多布預警人員設施,進攻成本遠大于守,待形勢逆轉,再發(fā)號出擊,遼東局勢可成,不可急于一時決戰(zhàn)。二人爭辯多時,互相掣肘,致使許多軍令決策背離,各自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