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浩瀚煙同波,唯留詩與書
第七篇:赤血丹心空自許,大業(yè)垂敗盡內奸
?。ūM心盡力則無怨無悔)紹興失陷,魯王逃難,清軍兵鋒直指福建。位于福州的隆武帝,心急如焚,想要有一番作為,可所依靠的勢力鄭芝龍,卻做起了投降清軍的打算,表面上看各地奉隆武帝為主,但隆武帝其實毫無實權,只能寄希望各地軍閥或有能聽調者,尤其是盤踞湖廣的總督何騰蛟,部下十數萬,如能合力阻擊清軍,或未可知。結果何騰蛟按兵不動,還想著怎么保全勢力,致使江西、湖南多地輕松落入清軍之手。
此前,在隆武元年時,大明老臣黃道周見鄭氏家族拒不出兵,憂思天下,于是主動請纓。隆武帝大喜,但苦于無兵無餉,只有口頭支持與褒獎。黃道周于是散盡家財,回鄉(xiāng)招民作兵,多以鋤頭、扁擔為武器,被稱為“扁擔軍”。此時徽州地區(qū)有大明忠臣金聲,在積極抗清,被清軍圍困中。黃道周聞訊即刻率人前往支援,結果消息不通、情報不明,未能及時解救,金聲被俘,英勇就義。黃道周被學生出賣,在婺源遭受伏擊,被俘送往南京。降將洪承疇來勸降不成,被黃道周寫詩譏諷道:“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隆武二年三月初五,黃道周英勇就義,死后被發(fā)現衣內留有血書:“綱常萬古,節(jié)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大明孤臣黃道周!”
清軍在博洛的帶領下,平浙入閩。而聽聞黃道周被俘,在福州的隆武帝終于按耐不住,撇開鄭芝龍的阻撓,攜數千人取道延平,意欲逃往江西。隆武二年八月末,隆武帝被清軍追上殺害,一位生不逢時、未能施展個人政治才華的明君就此隕落。在鄭芝龍的投降政策下,清軍輕松入閩,清軍主帥博洛派人招降鄭芝龍,其子鄭成功曉以家國大義、仍勸阻未果,只好率軍前往金門繼續(xù)抗清事業(yè)。果然,清人違背約定,沒有封他為閩粵總督,而是將鄭芝龍遷往京師,在眼皮底下好看管。對于其子鄭成功的堅定反清事業(yè),清賊最終遷怒其父,在隆武帝駕崩十五年后,清賊斬殺鄭芝龍及其親族于京師菜市口。
隆武帝被害,消息傳至廣東,當年十月十四,在肇慶府擁立桂王之子:永明王朱由榔監(jiān)國。此時,清軍已占領福建與江西南部,兵鋒直指廣東,見此情形,永明王朱由榔沒有死戰(zhàn)之決心,隨即率眾臣于十月二十日逃奔梧州。然而,永明王才走,留在廣州的百官士大夫群龍無首,便奉請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監(jiān)國,很快,唐王在十一月初二宣布監(jiān)國,三天后又正式稱帝,并改明年為紹武元年。唐王朱聿鐭,是按所謂兄終弟及的原則繼位稱帝,但倉促稱帝,實力遠不夠,還要招攬海盜,借他們的力量強化紹武政權。唐王稱帝的消息很快傳到梧州,永明王政權上下又驚又怒,很快回到肇慶府,于十一月十八日登基稱帝,改明年為永歷元年。這小小的南明,又發(fā)生了內部對抗。永歷帝立即派人前往廣州,要求其取消帝號。結果紹武政權,斬殺來使,并派軍攻打肇慶府。永立政權隨即調軍迎擊,雙方爆發(fā)交戰(zhàn),而就在雙方自相殘殺之時,佟養(yǎng)甲、李成棟已率清軍踏入廣東境內。
廣州城有內奸引清兵入城,而紹武政權精銳軍隊正與永歷帝的明軍交戰(zhàn),廣州防務空虛。很快,清軍攻破廣州,唐王朱聿鐭及其所部首輔蘇觀生自縊殉國。聽聞廣州淪陷,永歷帝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再度逃離肇慶府,前往廣西梧州避難。永歷元年春正月,清軍在李成棟的率領下,不久攻破肇慶府,進逼梧州。永歷帝倉皇逃亡桂林,不久又從桂林前往全州,當時全州劉成胤自恃有功,獨斷專行,永歷帝封其為吳國公,有挾天子而令諸侯之意。很快,清軍攻破常德的消息傳來,全州也不再安全,留守在桂林的瞿式耜奏請永歷帝返桂林。而這時永歷帝才發(fā)覺劉成胤有攜帝投降的意思,趕緊逃走,五百明軍斷后戰(zhàn)死,永歷帝總算撿回一條命。劉成胤挾岷王投降清軍,不過他的結局也好不到哪里去,第二年就被誅殺,搜刮的大部分財物落入孔有德口袋里。
到了永歷二年正月,原左良玉部將、現清國江西提督金聲桓,因利益不得,又被江西巡撫、巡按勒索,遂在南昌殺死清國江西巡撫、巡按,并宣布反清復明。而另一邊,李成棟攻克梧州后直撲桂林,但在瞿式耜的堅守下,李成棟未能如愿。又恰逢廣東各地反清志士活動極為活躍,肇慶、廣州皆遭義軍圍攻,佟養(yǎng)甲在廣州向李成棟發(fā)出告急信,李成棟遂撤回桂林的大軍,回師廣東。廣東的義士們,在清軍夾擊下,沒有得到有效支援和響應,逐漸被剿滅。但在剿滅義軍的過程中,曾經作為李自成部將反明的李成棟有所動搖,但主要原因還是私利,與佟養(yǎng)甲因平定廣東而爭功卻不得,清令特封佟養(yǎng)甲為兩廣總督,李成棟被封為兩廣提督,位在佟養(yǎng)甲之下。由是二人漸生嫌隙,李成棟自認為“軍功赫赫”,不甘落于佟養(yǎng)甲之后,慢慢考慮反清舉義一事。永歷二年四月,李成棟在廣東宣布反清復明,奉永歷帝朱由榔為主。李成棟派兵捉殺佟養(yǎng)甲等人,廣東重歸大明,李成棟還將朱由榔迎回至廣東肇慶府。
江西、廣東等地舉義歸明,抗清的局勢略有好轉,江西金聲桓,沒有采納沿江東下,奪南京取江南并以此為根據的建議,而是采取了南下攻贛州,打通兩廣通路的思路。孰料贛州守將依憑山關地險、堅守不出,多日未克,使得清軍有時間得以南下支援。清征南大將軍譚泰率清軍于四月二十八日攻克九江,很快兵圍南昌。此時正在贛州督戰(zhàn)的金聲桓接得消息,意欲退師回南昌,王得仁建議努力攻破贛州,南昌之圍自然便解,否則輕易回師,腹背受敵,危矣。但金聲桓沒有采納,仍撤軍而還,贛州清軍見狀遂出城突襲,大敗金聲桓。金聲桓終歸撤回南昌,孤城待援。永歷帝得到求援信,乃命李成棟率軍救援,但李成棟也非忠心全意北上救援,在贛州受阻不前。最終,困守孤城的金聲桓,抵抗到次年正月,也就是永歷三年,清軍紅衣大炮轟開南昌城墻,金聲桓知大勢已去,遂投水自盡。清軍攻破南昌后,便集中兵力向在贛州的李成棟發(fā)起進攻,三月,李成棟所部潰敗,信豐城失守,他急忙向廣東方向逃竄,在亂軍之中墜馬淹死。
永歷三年同年正月,手握重兵的何騰蛟,在湘潭被清軍俘虜,絕食拒降,最終被清軍斬殺。永歷政權剛有所起色的形勢,瞬間急轉直下,清軍接連攻占江西、湖南、廣西桂林等地,永歷帝不得不再次踏上逃亡的旅程。此時,位于云南、貴州一帶的勢力是大西軍余部:孫可望、李定國等人,李定國有抗清愛國之志,但孫可望卻私欲獨霸一方,甚至有稱帝的野望,但礙于李定國等人反對,只好假意臣屬永歷帝,并向永歷帝索封秦王。孫可望索封不成,干脆于永歷四年自封秦王,永歷帝也無可奈何。就在清軍形勢大好,將要一舉殲滅永歷政權之時,忽然停下腳步,不再繼續(xù)進攻,擴大戰(zhàn)果。原來是北方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清斗爭,對此,永歷政權幾乎一無所知,導致清軍回師,可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永歷二年,丁國棟、米喇印等人痛恨滿清血腥的民族政策,于甘州宣布反清復明,并擁立明延長王。起義明軍包括漢族,回族,維吾爾等多個民族,合力連克涼州,蘭州,隴西等西北多地,進逼關中。反應過來的清軍調集重兵,強力鎮(zhèn)壓,起義軍雖拼死抵抗,但實力懸殊,所占城池得而復失。最終,永歷四年冬,丁國棟于肅州被圍攻,兵敗被俘殺,而清軍為報復則展開血腥屠城以恐嚇膽敢反抗者。
與此同時,以山西地區(qū)為代表的反清復明運動更加聲勢浩大,歷經大明大同總兵、大順大同總兵、大清大同總兵的姜瓖,因漢滿矛盾、權利斗爭等因素,于永歷二年冬宣布反清復明,遙尊永歷帝為正朔。起義得到附近多城支持,紛紛宣布反正,割辮子殺滿賊。很快,起義活動遍及整個山西地區(qū),嚴重威脅到清人京師,清人調集大軍和紅衣大炮,不斷鎮(zhèn)壓圍剿。起義軍孤立無援,在清軍血腥鎮(zhèn)壓下,漸漸被平息。永歷三年八月,大同被圍困數月之久還在堅守,但漢奸走狗殺姜瓖等人獻城投降,清軍入城后,下令屠城,臨近地區(qū)也未能幸免,血流成河,哀嚎遍野,人間煉獄,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
江河華夏南北地區(qū),都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清運動,只是不能配合,星星點點,最終被滿清騰出手逐一撲滅。曾經滅明的順軍余部,因民族大義,也歸順南明對清作戰(zhàn)。李自成死后,高一功、李過率軍配合明軍伐清,但在荊州吃了敗仗,撤向湖廣西部山區(qū)修整,后來被隆武帝賜名“忠貞營”。但李過、高一功等人對南明政權不奉詔命,繼續(xù)向四川發(fā)展并于夔州建立基地。永歷二年,應南明湖廣巡撫堵胤錫邀請,向東出兵夷陵。很快,攻克夷陵,然后轉入湖南境內,連續(xù)攻克常德、湘潭多地,并于七月十一圍攻長沙。此時中華大地,反清斗爭遍地開花,捷報頻傳,永歷帝欣喜盛贊。但南明督師、武英殿大學士何騰蛟,一方面為個人私利考慮,嫉妒軍功為他人所得,想摘取勝利果實;另一方面也害怕順軍做大,非自己嫡系,威脅到南明政權。于是下令李過、高一功等人,撤長沙之圍而向東救援江西。在何騰蛟不斷催促下,面對攻克在即的長沙城,李過、高一功等人,還是選擇了撤圍東向。但頂替他們的明軍,根本攻不下長沙,錯失了這次絕佳的機會,反而讓清軍得以及時救援。之后就是清軍卷土重來,再次占領湖南,何騰蛟被俘殺害;南昌城被破,金聲桓投水自殺;不久,同樣反清復明的李成棟戰(zhàn)敗而死,江西全境歸清軍占領。高一功、李過等人前進不得、后退不得,二人只好率忠貞營向南退入廣西,再圖反清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