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簡介
1.民間文學的內(nèi)容
民歌民謠民諺等。國風、漢樂府為集大成。
《漢書?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敝竸?chuàng)作主體有感而發(fā)、緣事而發(fā),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激發(fā)民間文學作者創(chuàng)作熱情和靈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及人們普遍關(guān)心的敏感問題,簡單說就是真聽真看真感情,比如《詩經(jīng)?國風》,漢樂府的南朝/北朝民歌。通過對自然風景、生活情境、歷史事實、生活經(jīng)驗等的實際感受和體悟的描寫來表達感情(或敘事、說理)。
2.民間文學的基本特征是有集體性、口頭性、變異性、傳承性。
民間文學的集體性指的是民間文學由某個民族、地域或歷史時期的廣大民眾共同創(chuàng)作、共同傳承而顯現(xiàn)出來的特性。這個簡單來說就是創(chuàng)作風格。比如說鄭風、衛(wèi)風比較大膽奔放,豳風比較沉穩(wěn)清涼,周南娓娓道來,召南多疑問詠嘆等等。就是后世的一些詩人團體,詩社之類的組織也有類似的情況,在一定的區(qū)域一定的時間內(nèi),大家所推崇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和形式會趨于相似。比如說孔雀東南飛中首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比興手法;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種排句互文鋪陳的手法;“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等對劉蘭芝完美形象的夸張描寫以表達對封建家長制的不滿和抗爭的藝術(shù)處理等等;都能反映出當時當民間的文學風格,這些手法被普遍使用,并且在取舍褒貶之間影響了創(chuàng)作者,沒有盛唐就沒有李白,沒有晚唐就沒有李商隱,集體性就說這些。
口頭性指的是文學創(chuàng)作使用口頭語言進行,將自己對生活最真切、最新鮮的感受及時地表現(xiàn)出來,一般情況下不用典故等晦澀難懂的內(nèi)容。這種表現(xiàn)直接明快,沒有過多的條件限制(比如受眾的學識,因為如果用了典故,受眾就要局限于知道這個典故的人了),使作者與讀者之間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比如“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本褪欠驄D間生活矛盾的家常話,隨便一個人一看一聽之下馬上就能明白。這是說“老子不伺候了,咱們離婚”。
變異性是指,最初的文字介質(zhì)是奢侈品,民間詩歌的傳承方式大都限于口耳相傳,這樣作品在傳播和傳承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生變化,和最初的版本不同。采樂官門訪到了優(yōu)秀的民間詩歌之后,也會加以潤色再匯編成樂府詩。而大多數(shù)作品并未經(jīng)過官方確認定稿,即使文字介質(zhì)普及以后,民間詩歌被整理出版也只不過是暫定稿,是否更改取決于作者和傳播者的個人喜好,作品處于隨時可變化狀態(tài)。這種變化的特征叫作變異性。變異性在《孔雀東南飛》原文中并找不到證據(jù),因為被收入樂府詩之后就官方定稿。舉個其他的例子,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四個流傳的版本,可以想見,在樂府最終定稿之前,《孔雀東南飛》在民間流傳的版本也有很多個。
傳承性是指,民間文學會帶有一定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意識。我們在談?wù)撛姼枳髌返臅r候,經(jīng)常會討論它的立意,立意正,你寫的東西就能引起別人的共鳴和贊賞。在討論《孔雀東南飛》的時候也是如此,我們會常說這首詩歌表現(xiàn)了對封建家長制的抗爭和不滿等等。而本質(zhì)地來講,傳承性或者說立意、著手的最重要之處,在于當時的環(huán)境和背景之下的合理性。比如說下面這段: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qū)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p> 媽媽堅持讓離婚這貨居然就默默地認了,不僅不吵還特別有禮貌地再拜之后走掉。在今天的社會意識和價值觀念下,至少在我所接觸的范圍內(nèi),就幾乎無法生這樣的詩,如果在今天,大概后面的劇情是和父母吵架分家什么的??墒窃诋敃r的環(huán)境下,這種反應(yīng)就十分合理,也只有合情合理,才能讓一篇文章廣為傳唱。
3.南/北朝民歌的風格差異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文學也是如此。
南朝民歌以舒緩深情的情歌為主,多細致的描寫與刻畫,情志委婉曲折、深切動人.注重文辭的修飾與加工.以《西洲曲》為突出代表.題材上主要是愛情。
北朝民歌則相對粗獷,文辭上較為直白,不以華彩取勝,反應(yīng)的多是馬背上的游牧生活.其巔峰之作為《木蘭詩》,題材包括愛情、生活、政治、戰(zhàn)爭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