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一瞬間的妥協(xié)
姜商這一劍的威力有多大,可能沒有幾個人能深切體會到。
只能一半的擂臺直接塌碎來稍微推斷一下這一劍的威力。
再看擋住這一劍的三人。
太華,莫愁,陳曜。
名副其實(shí)的三個天品境界宗師。
道門魁首太華真人的修為到底是幾品,可能很多人摸不清。
瑤池玉林的道姑莫愁是幾品,同樣所知之人不多。
但身為中原武林四大宗師之一的陳曜,可是實(shí)打?qū)嵉囊黄肺渖窬?,這是天下共知的。
就這樣三人,一齊出手才堪堪抗下姜商的一劍。
可想而知,換成是紀(jì)清辭來接劍的話,還不得一劍就給打沒了!
就算有三個天品宗師在前面擋著,散逸出來的劍氣依然把紀(jì)清辭給直接震飛。
所有觀戰(zhàn)之人只覺得姜商出劍的一瞬間,熱浪撲面,令人遍體生疼,宛若在天空之中出現(xiàn)了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劍。
可能是一百柄,也可能是一千柄。
尤其是一劍的氣息流轉(zhuǎn),感覺沒有三位天品宗師去抗下來,這劍氣足以蕩起九天浮云扶搖直上九萬里。
這尼瑪還是人力所為嘛?
完全就是神仙出劍啊!
瑤池玉林的道姑莫愁,大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姜商。
“這一場是清辭輸了,三公子勝!”
說完扭頭便去查看紀(jì)清辭的傷勢。
剛才的劍氣可是貨真價(jià)實(shí)的先天劍氣,莫愁摸不準(zhǔn)到底威力是上了幾品。
可有一點(diǎn)讓她難以接受的是,如果只有她一人出手,恐怕能不能抗得下這一劍還不好說。
現(xiàn)實(shí)讓她很無奈。
姜商此子才多大,如今就有這般修為,再過幾年不知會成長到何種恐怕的地步。
太華真人則只是微微一笑,“三公子,以后這劍氣可不能如此隨心所欲的施展,殺力太大,有傷天和。”
底下的姜韞一聽就不樂意了。
“太華老道,你說得這叫什么話,我家阿弟天賦異稟,天生的劍胚子,出劍就講究一個一往無前,難道與人對陣還收著扣著,哪有這般的道理?!?p> 這位中原奇女子果然是一個純粹的弟控。
前一刻還敢對天下人狂言自己這個寶貝弟弟誰都打不過,要找他比武先過她這一關(guān)。
這會兒看到阿弟如同天神下凡,高興得好比自己拿劍砍遍了天下高手一般。
太華真人這話她就不愛聽了。
什么殺力太大有傷天和的。
習(xí)劍不就是為了能一劍能蕩不平事嘛。
人人都追求自己的劍招威力不夠大,好你一個牛鼻子老道,竟然還敢說讓阿弟出劍留手。
太華真人只是微微一笑。
和這姜家丫頭說理是說不通的。
誰讓這丫頭不僅學(xué)問比天高,還是個女人呢。
跟女人講道理,這不是找不自在嘛?
他是道門里的老神仙,不擅此道。
四大宗師之一的陳曜則是臉色陰晴不定,也不知心里作何感想。
瑤池玉林的莫愁出手,是因?yàn)橹肋@一劍紀(jì)清辭絕對接不下。
太華真人的出手或許正如他所言怕姜商這一劍傷及無辜太多有傷天和。
至于陳曜為何要出手,其實(shí)讓很多人看不懂。
尤其是深悉朝廷和北遼王姜氏一脈內(nèi)幕的人都知道。
從先帝開始就全力推行的新派改革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力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削藩。
大麓陳氏自從趕走了蒙元帝國占據(jù)中原正統(tǒng)之后,高祖曾大肆封賞。
除了姜家這異姓王之外,大麓王朝還有數(shù)位一字并肩王。
當(dāng)然起初是為了犒勞這些打下大麓江山的功臣。
可歷史總是如此相似,一旦皇權(quán)穩(wěn)定坐在那張龍椅上的君王就開始動狡兔死走狗烹的念頭。
縱觀歷朝歷代,開國元勛哪有一個有好下場。
就算同為陳氏一脈的一字并肩王這些年也逐漸被朝廷暗中下手給徹底連根拔起,更何況是異姓姜家。
要不是高祖給了一個世襲罔替的爵位,早在前朝,先帝就巴不得把北遼王這個爵位給廢了。
只不過那些年北方草原狄戎一部興起常年扣邊。
草原各部落一直不斷騷擾邊境。
退走塞外的蒙元一族也沒有完全死心,大有卷土重來的念頭。
那可是號稱橫掃全天下的黃金家族一脈,當(dāng)年是多么令人聞風(fēng)喪膽。
所以五十萬戊邊軍不能亂。
就算把同為陳氏一脈的一字并肩王都給一擼到底。
北遼王不能動!
兩遼之地不能動!
一動就是大麓王朝萬劫不復(fù)的結(jié)局。
就是因?yàn)楸边|王成了大麓天家陳氏心頭最大的隱患,在前朝,由陳曜起頭,終于開始了新派改革的舉動。
一方面推動中外文化的融合,一邊讓姜蘇遠(yuǎn)離兩遼之地,被活生生困在北都城十多年。
大麓王朝這十多年來,不斷使用各種手段目的就是為了拉攏兩遼軍心,挑撥離間姜蘇和戊邊軍將領(lǐng)的牽連。
可惜的是,收效并不明顯。
反而是推動的新派改革,愈發(fā)地成效顯著。
可矛盾的點(diǎn)就出在這里。
新派改革的中心思想是廢除帝制,走得是西洋那邊的民主自治理念。
這又和大麓王朝的初衷是完全相違背的。
削藩就是為了鞏固王權(quán)。
可鬧來鬧去最后連天家都給整沒了,這事找誰說理去。
所以在武璽帝登位的時候,盡管這位少年皇帝和他父皇一樣對于新派改革是持支持意見的。
可主持這事的陳曜卻慢慢打起了退堂鼓。
技術(shù)可以先學(xué),這思想的轉(zhuǎn)變貌似有點(diǎn)過了頭。
尤其是如今大麓王朝暗潮涌動,如此之大的轉(zhuǎn)變其實(shí)是非常危險(xiǎn)的。
北方,那里有一群餓狼盯著中原這塊肥肉等著下嘴。
一旦大麓王朝先起了內(nèi)部的騷動。
那些吃人不吐骨頭的蠻子絕對不會心軟。
陳曜之所以出手,就是因?yàn)榻坛鰟r所吟的那幾句。
求得此生一寸心安。
抬眼望,以北,是狼煙!
外敵不除何以安內(nèi)?
就算有人把攘外必先安內(nèi)這句口號喊得震天響,可陳曜知道,只要不徹底打垮草原勢力,大麓王朝絕對不能有任何太大的變動。
削藩不行,新派改革同樣不行。
他之所以選擇出手。
就是在那一瞬間想到,北遼王姜蘇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把姜商推出來,想要插手江湖里的事,何嘗不是在警告大麓王朝。
或許,接下來的馬踏江湖當(dāng)真讓姜蘇拿捏在手里也不是一件壞事。
讓姜家人,抗在北方的第一線。
要死就先死,姓姜的。
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