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
福寧殿。
壽昌請徒光教院。
“光教院為周高祖、周世宗所遺嬪妃出家之地,奉周高祖、周世宗及諸后像。太祖、太宗、皇兄事周有禮,光教院月給始終如舊,一直為世人所稱道。今周高祖、周世宗所遺嬪妃多以壽終正寢,皇兄又恩澤福建路千余孤幼,以天下民心奉周高祖、周世宗及諸后像,臣妹別無長處,愿親身侍奉,以告青史?!?p> 趙恒沉默片刻,問:“誰同皇妹說的這些?”
壽昌道:“臣妹為劉緯所欺,反思十月所得。”
趙恒道:“為人父母,誰希望兒女與青燈古佛為伴?皇妹可在光教院安心修行,剃度之言,勿再提及?!?p> 壽昌得償所愿。
趙恒的心思卻又蠢蠢欲動,女流之輩尚且知道顧忌青史之言,百官“封禪之請”不就是歷代帝王夢寐以求?
但“城下之盟”如鯁在喉。
王欽若為此進言:“陛下以兵取幽薊,乃可刷此恥?!?p> 趙恒不許:“河朔生靈,始得休息,吾不忍復(fù)驅(qū)之死地,卿盍思其次?!?p> 王欽若遂對:“陛下茍不用兵,則當為大功業(yè),亦可鎮(zhèn)服四海,夸示戎狄?!?p> 趙恒心知肚明,仍需黑鍋擋在前面:“何謂大功業(yè)?”
王欽若附言百官:“封禪是也。然封禪當?shù)锰烊穑J澜^倫之事方可為。天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以人力為之。若人主深信而崇奉焉,以明示天下,則與天瑞無異也。陛下謂河圖、洛書果有此乎?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耳?!?p> 趙恒仍然七上八下,在杜鎬當直時,夜幸館閣,再詢:“卿博達墳典,所謂河出圖、洛出書,實何事耶?”
杜鎬所答與王欽若雷同,也是士大夫階層共識:“此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耳?!?p> 于是,趙恒封禪心定!
苦思良機。
……
《皇宋日報》、《皇宋晨報》每日一登舉世之巔各行前三,話題性、爭議性均為坊間喜聞樂見,不僅上榜商家客流量驚人,《皇宋日報》往期市價也一直穩(wěn)在二十錢以上,劉緯手里積壓的兩百萬份往期《皇宋日報》每日流出幾千份,挑動各行各業(yè)意氣用事。
上榜商家既對從天而降的營銷支出非常不滿,卻又甘之若飴,沉醉于營銷成果,熱衷于行業(yè)排名,哪怕賠錢賺吆喝,也在所不惜,折騰出一百年老店,一樣能惠及子孫。
行業(yè)第一往往可為行會都錄、行首、主事,游走于官商之間,肩負擔保、見證、中介、科配、定價等半官方性質(zhì)的公權(quán)力,聲望、實際利益均為商家夢寐以求。
十一月初二,一直入不敷出的《皇宋日報》豪撥三千貫預(yù)算運抵光教院。
心動者不計其數(shù),又有四五家邸報以旬報形式發(fā)行,借助自家現(xiàn)有印坊、四處挖人墻腳。
劉緯仍然給予成全,并開放印坊供商賈參觀考察。
有鑒于此,那些有意涉足出版業(yè)的商賈紛紛在永昌坊附近的永安坊、永泰坊置地,以便將來互通有無,成立行會的呼聲日漸高漲。
劉緯以“出版業(yè)無需應(yīng)付官府科配”為由婉拒,但又提出可將從業(yè)人員納入“從業(yè)者協(xié)會”,并共同制定從業(yè)人員守則。
十一月五日,發(fā)行量突破二十萬份的《皇宋日報》頭版頭條刊發(fā)前朝舊聞《國家事重,死且無恨》
“乾元元年,秋七月,丁亥,唐肅宗詔以幼女封為寧國公主出降回紇可汗毗伽闕。
甲午,肅宗送寧國公主至咸陽磁門驛,公主泣而言曰:“國家事重,死且無恨!”
肅宗流涕而還。
乾元二年,夏四月。
毗伽闕可汗死,其牙官、都督等欲以寧國公主殉葬。
寧國公主曰:“我中國法,婿死,即持喪,朝夕哭臨,三年行服。今回紇娶婦,須慕中國禮。若今依本國法,何須萬里結(jié)婚?”
毗伽闕子磨延啜遂以寧國公主“無子”為由,遣其南歸。
然而,寧國公主亦依回紇法,剺面大哭。
是年,秋八月,寧國公主自回紇還,肅宗詔百官于明鳳門外迎之?!?p> 無半字評論,借唐詩作結(jié)。
“金釵墜地鬢堆云,自別朝陽帝豈聞。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
公道自在人心,京師父老無不為寧國公主惋惜。
十一月六日,《皇宋日報》頭版頭條仍為前朝舊聞。
“初,寧國公主既降回紇,以榮王李琬女媵之,及寧國公主來歸,榮王女為磨延啜可汗可敦,回紇號:小寧國公主。歷配磨延啜、葛移健二可汗。及祿毗伽立,出居于外,生磨延啜二子,均為祿毗伽所殺。無幾薨?!?p> 仍是以詩結(jié)尾:“飄飄秀色奪仙春,只恐丹青畫不真。能為君王罷征戍,甘心玉骨葬邊塵。”
百官既心折、又心驚。
這是在幫趙恒洗地、正名,也是在為耶律燕哥南嫁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夷夏之防”對京師父老來說,高不可攀,遙不可及。但小兒女每家每戶都有,將心比心,娶戎女遠比嫁帝女更容易讓人接受。
此后,《皇宋日報》每期必引一件漢唐和戎舊事,而且必以一詩詞感慨。
“漢使南歸絕信音,氈庭青草始知春。蛾眉卻解安邦國,羞殺麒麟閣上人?!?p> “昭君停車淚暫止,為把功名奏天子。靜得胡塵唯妾身,漢家文武合羞死?!?p>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角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p>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不識黃云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氈城寓里風雪寒,妾行雖危漢室安。漢室已安妾終老,妾顏穹廬豈長好。漢家將相多良策,更選嬋娟滿宮掖。單于世世求和親,漢塞自此無風塵?!?p>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夸。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耧L日暮起,飄泊落誰家。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p> 文武百官、騷人墨客、坊間嘴炮、市儈鄉(xiāng)愚做不到劉緯這樣日日以金句唱和青史,也就無處講理,或是腹誹才盡之時、即為身死之日,或是自艾自憐、既生瑜何生亮,或是心灰意冷、向往田園……
人們后知后覺:朝堂之間、里坊之間、勾欄瓦舍之間,處處都是劉緯詩詞傳唱,不見前朝,不見當代,仿佛日出而群星落……
景德四年,冬,十一月。
涉及劉緯的“漢奸”、“孌童”之語,絕跡于坊間,漸以“劉嘉瑞”稱之。
京師徘徊不去的落第舉子、游學士人較往年少了三成,滯留者以在《皇宋日報》名下寄居為榮。
趙恒最難為情,總覺得劉緯恭敬依舊、親近不再,難道是長大了的緣故?他指尖輕輕敲在《皇宋日》第四版的《圣僧西游記》上,不禁在想:若論希世絕倫之事,無人可出其左右……
光教院代三司勾院、磨勘司不宜再提及,可壽昌徒光教院卻又不得不提及。
趙恒踩著午后暖陽,丈量資善堂往日時光。
劉緯亦步亦趨的回應(yīng)著光教院瑣碎、近況。
張景宗以下則遠遠觀望。
趙恒嘆道:“壽昌長公主幼不茹葷,先朝或抑令食之,則病,只道天生慧根,自是許其帶發(fā)修行,不曾想……”
劉緯道:“釋教原始教義并不禁葷,長公主殿下慧根深種,慈悲為懷,是萬民之幸?!?p> 趙恒問:“卿所撰《圣僧西游記》光怪陸離、匪夷所思,卿以為書中神佛何在?杜鎬、王欽若皆言河圖、洛書實乃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
劉緯胸有成竹道:“神佛一說,由來已久,有史為證者,惟東漢明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后遣使西域求經(jīng)、建白馬寺。民間傳聞雖多,不可信,亦不可取。禪宗尚且以頓悟為由,聆聽佛旨梵音,規(guī)避佛祖何在之問,遑論他人?凡官民妄言親見神佛者,當斬之以儆效尤。
臣以為,神佛一說,關(guān)鍵在于存在意義,而非存在與否。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是為教化萬民、導(dǎo)人向善,此教可為神佛化身。但若以神道事騙取信眾財物享樂,此教實是妖魔化身。”
趙恒背對劉緯,昂首向昭昭天日:“明帝事,朕近來亦有之,福寧殿帟幕皆青絁為之,旦暮間,非張燭莫能辨色,七日,夜將半,朕方就寢,忽一室明朗,驚視之次,俄見神人,星冠絳袍,告朕曰《宜于正殿建黃箓道場一月,當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機》朕悚然起對,忽已不見,遽筆志之……”
劉緯揖道:“陛下俄見神人,臣與有榮焉。但東漢明帝引釋教入我中國,天下并未大治,反而迎來三國魏晉南北朝等亂世。夜夢金人飛空而至遂為《后漢書》之瑕疵,不斷遭人質(zhì)疑,臣請陛下以史為鑒……”
趙恒有些喪氣:這孩子是真長大了,翅膀也硬了……
劉緯口風忽又一轉(zhuǎn):“先以無可爭議、不懼青史的希世絕倫之事昭告世人,再以俄見神人之事告宗廟社稷?!?p> “何為無可爭議之事?”趙恒問,“建黃箓道場一月、迎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不算?”
“一兩人之所見太過刻意,無法說服世人,易為青史詬病,臣近日為搏殿下一笑,據(jù)傳世法師同鄉(xiāng)先賢莘七娘思路,得一妙想機杼,可在千萬人眼前,演一出毫無破綻的希世絕倫之事?!眲⒕暽钌钜灰荆暗加幸徊磺橹?,望陛下慎重考慮?!?p> 趙恒轉(zhuǎn)身俯視,默不作聲:真長大了,敢和朕談條件!
劉緯不敢抬頭:“外北廂祆神廟,本出西域,乃大秦胡神,舉國信之,故亦稱其教曰祆,與大秦穆護同入中國,民間以火神祠之。”
趙恒喜怒不顯:“其衣尚白,朝拜日,夕拜月?!?p> “陛下圣明,祆教、釋教皆自萬里之外來,與我中國神祇并駕齊驅(qū),卻又拒我中國神祇于疆域之外?!眲⒕曢L拜不起,“臣請陛下登泰山,重正歷代明君賢臣神位,使我中國神祇揚威異域,以封神之得彌補國用……”
趙恒伸手扶住劉緯雙臂,含蓄微笑:“卿起來,何為封神之得?”
劉緯一吐為快:“始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均曾登泰山封禪,勞民傷財之處,至今為人詬病。臣請陛下命歷代明君賢臣后人獻先祖畫像、捐巨資以塑神像、神龕定式,并禁民間新建定式之外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