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五章 朝中局勢
有人說,要想使人死亡,可先使其瘋狂。
此時的榮親王就是如此,他先瘋狂了,當(dāng)它被軍士拖下龍椅,脫出行宮,他終于意識到,這一切,都像是夢境一樣。
圣王殿的使者沒出現(xiàn)來救他,他手下的軍士,也沒人聽他的話,即使那些投奔他的門生,也都沒有誰為他而死。
他大概是大梁國,最沒用的一個親王吧!
從此之后,他就是庶民,不在有人,會把他高高捧起來,他已經(jīng)摔到最慘了。
東都城,只是一處場景而已,沒有引起多大的漣漪,早在一開始,陳皇帝就安排好了一切,榮親王所能享受到的,看到的,都是假象。
若是他在這些假象中,沉住了氣,沒有走出最后一步,他的下場,也不會是這樣的。
陳皇帝不想他的兒子變成一個無君無父的人,這條路,也是陳皇帝給他選的,永生不得離開東都城,也算是開恩,留了他一條命。
天下因?yàn)榇罅簢l(fā)生的事,朝野震動!
培陵城的軍事力量,給了天下勢力一個很大的耳光,近兩萬大軍,超過五千的銀甲軍,還有鐵皮戰(zhàn)船的水師,那能發(fā)燒炮彈的火炮。
這樣一支軍隊,橫掃天下,能做到嗎?
很多人開始把培陵城的軍隊當(dāng)成假想敵,結(jié)果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勝算!
培陵城的軍隊,無法戰(zhàn)勝!
最擔(dān)心的,就是西涼王李廷芳,這個消息傳回來之后,他召集了各地的守軍將領(lǐng),研究接下來針對培陵城的戰(zhàn)略,可最后他無力的發(fā)現(xiàn),他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死路。
李廷芳不愿意死,他好不容易才走到這一天,決不能坐以待斃,他的手中,還有一千銀甲軍,這是他用卑鄙的手段奪來的。
陳書還沒有回西涼,李廷芳已經(jīng)派出了其它大臣,前往培陵城,目的只有一個,只要培陵城不打西涼,條件都可以談。
與此同時,李廷芳也和楚國聯(lián)系,商談共同抗梁的計劃,這個梁,是梁國,也是梁王。
漠北,獨(dú)孤昊聽聞張城是皇族遺孤的時候,直接吐了血,一病不起。
而這個時候,漠北的邊境,羌人十萬大軍,已經(jīng)悄然來襲,羌人和大梁的仇恨,也是和獨(dú)孤家的仇恨,獨(dú)孤家鎮(zhèn)守漠北多年,對羌人有太多鎮(zhèn)壓,這就讓羌人積累了不少的仇恨。
羌人的十萬大軍,已然接近漠北邊境!
漠北之戰(zhàn),已經(jīng)無法阻止,這是獨(dú)孤家自立為王之后的第一戰(zhàn),天下不知道多少目光,緊盯著漠北即將到來的戰(zhàn)事。
梁都城中,有人歡喜有人憂!
陳皇帝突然駕崩,按皇族規(guī)矩,大喪一個月,如今在過去十幾日而已,梁都城中,上上下下,不敢有任何聲音傳出來。
江王登基,做了臨時皇帝,大臣們都明白,江王這個皇帝,只是給那位遠(yuǎn)在培陵城的梁王奠基而已。
許多人暗自慶幸,當(dāng)初和張城并沒有完全交惡,至少現(xiàn)在一切都還來的及補(bǔ)救。
但也有人,開始擔(dān)心,梁王秋后算賬,在針對張城的許多事中,不少人都參與了進(jìn)去。
梁都城中,暗流涌動,各王府各權(quán)貴之家,也不敢妄動,在這個時候,甚至都不敢地底下走動,檢察院的武士身影,在梁都城中,隨處可見。
整個梁都城,收獲最大的,當(dāng)時秦王,他依舊是內(nèi)庫掌管人,江王是他管理內(nèi)庫的第四個皇帝了。
不出意外,下一個皇帝登基,內(nèi)庫還會在秦王的手中,他依然是大梁國的財神爺。
許多張城的事跡,這個時候被搬出來,好像都變得名正言順了,那些瑕疵,就像是被人故意留下來,就等著這個時候抹掉。
整個梁都城,都在國喪期間,舉國上下,一片哀悼!
梁都城中,最惶恐的,除了吳王殿下,就是謝氏一族。
陳皇帝留下的圣旨,其中一道圣旨,是給吳王的,陳皇帝讓吳王去了工部,兵部侍郎的位置,給了一個意向不到的人,趙王。
趙王這樣的廢物王爺,也能當(dāng)兵部尚書嗎?
能不能當(dāng)是一回事,當(dāng)?shù)煤卯?dāng)不好,又是另外一回事!
趙王還真就當(dāng)上了兵部尚書,大概是目前朝中,也吳其他人,能勝任這個位置了吧,讓趙王呆在這個位置上,陳皇帝做的決定,肯定有他的深意。
吳王失去了兵部尚書,失去了兵馬大元帥,他本就出身軍中,渾身都是血?dú)猓皇顷惢实鄣倪z旨,他不敢不尊,除非他領(lǐng)兵造反。
梁都城中,吳王也無兵可調(diào),就是梁都城之外,吳王想要調(diào)兵,也要去幾百里之外。
吳王沉默了,吳王的退步,把謝家人急壞了,謝從仁心中焦急,表面上還得做出因?yàn)楸菹埋{崩,傷心過度的樣子。
謝家在廣南對張城做的那些事,他會忘記嗎?
培陵城之亂,培陵城碼頭之戰(zhàn),這些事,哪一件不是謝家?guī)У念^,謝從仁很急,梁都城中嚴(yán)管,就算是江南廣南的消息,也送不進(jìn)來。
謝家該何去何從,謝從仁為此,一夜之間多了許多白頭。
梁都城中,有一個人最平靜,丞相楊之旬,這位文官之首的老臣,加上江王,他已經(jīng)是四朝元老了。
楊之旬的平靜,取決于他的地位,文官大部分都是他的門生,這些文官,又不能領(lǐng)兵造反,最多就是打打口仗,所以楊之旬很安心。
小皇帝駕崩不到一年,陳皇帝又駕崩了,一年之內(nèi),兩個皇帝駕崩,這可不是好兆頭,天下也不知會如何議論這件事。
江王是大梁國的第十個皇帝,在他之前,陳皇帝登基道駕崩,剛好九個月,也是大梁國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陳皇帝之前,在位最長的一位大梁國皇帝,可是五十七年,從十歲登基,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大梁盛世,終于六十七歲。
大梁國的史書,對這位皇帝的贊譽(yù)也是最多的,楊之旬這幾日,就是在整理歷代皇帝在位時的大事件資料。
這是新帝的意思,按照他的說法,祭天大典之上,這些東西,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