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戰(zhàn)爭。爆發(fā)戰(zhàn)爭主要原因有兩點:一領土糾紛。二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卡佩王朝絕后。英法雙方于 1337年爆發(fā)戰(zhàn)爭。英國先是海上擊敗法國。隨后登陸法國領地進行本土作戰(zhàn)。前期英國占據主動優(yōu)勢。1356年英王長子黑太子,在普瓦提埃大敗法軍。法王約翰二世和大批法國貴族被俘,戰(zhàn)斗失利,激化了法國內部矛盾。加上黑死病的影響,法國民眾的憤怒被點燃。引發(fā)了巴黎起義和扎克雷起義。
1364年,法王查理五世繼位。他上任后勵精圖治很快便扭轉戰(zhàn)局。1380年,法軍收復大片失地。此后兩方陷入打打停停的戰(zhàn)局。直到 1380年,法王查理六世繼位。
他患有嚴重的瘋病。法國貴族趁機而入奪權。形成了勃艮第派和埃曼涅克派。法國內部分裂,大大削弱了法國的實力。英國趁機入侵展開新一輪攻勢。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親率大軍來襲。在阿金庫爾大敗法軍。并乘勝占領法國首都巴黎和法國北部地區(qū)。1420年,戰(zhàn)斗雙方簽訂《特魯瓦條約》。英國玩起了拿手的婚姻手段。條約規(guī)定法王查理六世須將女兒嫁給英王亨利五世。等查理五世死后,將法國王位傳給英王和其后裔們繼承。1422年英王查理五世和法王亨利六世一同去世。英國宣布王位由查理五世和亨利六世之女所生的不滿周歲的嬰兒繼承英法國王。查理六世只能退守南部,而勃艮第公爵則占據東部。此時法國支離破碎,危在旦夕。1429年,英國攻打盧瓦爾河重鎮(zhèn)奧爾良。如果這里失守,法國政權將不復存在。危機時刻,牧羊女貞德登場。他請求面見太子查理六世,后尋求一支軍隊。1429年 4月。貞德帶領法軍援救奧爾良。她擊退英軍,完成戰(zhàn)爭轉機。此后貞德說服查理七世加冕為王。此后她依然與英軍作戰(zhàn),1430年卻不幸被俘。法王查理七世并沒有選擇營救她,于是 1431年,年紀不滿二十的她被活活燒死。1453年,百年戰(zhàn)爭以法國的勝利告終。
此后十年時間,法國收復失地。而英國內部發(fā)生內戰(zhàn),史稱“玫瑰戰(zhàn)爭。”最終都鐸家亨利獲勝。都鐸家亨利奪位,開創(chuàng)都鐸王朝。英法戰(zhàn)爭激勵了兩國民族意識,促進了兩國的發(fā)展進程。主觀上對法國的破壞極大,客觀上使法王王權得以加強,促成法國的統(tǒng)一。
英法王權的增減:首先是英國威廉入主法國,將英的分封制帶入法國,語言上法語也進一步影響古英語。并強化了王權。英王對領主有著很強的控制力,表現在“我的附屬的附屬屬于我的附屬”。1214年布汶戰(zhàn)役戰(zhàn)敗,英國的實力大幅度下降。后來約翰獲得“失地王”的惡名,簽下了《大憲章》。英國的王權進一步被削弱。這便是早期英國議會的雛形。英王亨利三世不惜破壞它來收取貴族的稅收。此事一出,以西門·孟福爾的貴族和騎士聯合進行對抗亨利三世。打敗亨利三世便俘虜他。1265年,孟福爾召開各階級聯合大會。這是城市市民首次參加議會的開端。不久他便被英王支持勢力推翻,但英國議會制已經深入英國。1272年英王亨利三世之子愛德華一世繼位。他便是英格蘭國王“長腿愛德華”。1295年,其模仿孟福爾召開會議。此次議會也將英國會議納入英國政治機構。這也是最后英國走向君主立憲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英國不同,法國王權發(fā)展面臨則恰恰相反。9—10世紀,維京人入侵使得法國進行分裂。法國的統(tǒng)治領主的表現是“我的附屬的附屬不屬于我的附屬”。隨著英法戰(zhàn)爭,不斷收復失地,良好經營,大幅度提升自己的實力。打敗了諸多不服的領主,進而提高王權的權威。法國也有會議,被稱為三級會議。但權威遠不及英國。由于英法戰(zhàn)爭,會議長期處于停開狀態(tài)。所以在法國大革命之前,法國還是君主專制制度,君主還是處在主導地位。
教俗之爭:中世紀歐洲,羅馬還處于天主教統(tǒng)治。多數人民還是基督教信徒。羅馬教皇名義上是教會分裂前的最高領袖。很多國王也受到教皇的冊封。從丕平獻土開始,教皇的權力不斷上升。教皇和意大利勢力合力不斷壯大,于英諾森三世將權力達到頂峰。神權的提升必然受到世俗的反噬。各國國王開始不斷與教皇爭斗,神羅就是在與教皇的爭斗中走向衰亡直至分裂。教皇也非無敵的,在面對英法時,就很少占上風。并最終丟棄英法教會的主導權。開始的法王還需要教皇在道義上的支持,后來隨著法王的權力越大,便不再需要教皇。腓力四世更是將教皇囚禁起來。后來繼承的教皇是個法國人,他便宣布清除法王的一切罪名,并移居阿維農,史稱“阿維農之囚”。教皇便淪為法王的傀儡。
在英國,教皇的權力依然遭到清算。1534年都鐸王朝通過《至尊法案》,確立了教皇對王權的絕對服從性,天主教的權力大大衰弱??陀^上也為后來的宗教改革創(chuàng)造前提。教會的影響力不止于此,最著名的莫過于十字軍東征。
成因:首先是和宗教沖突有關,其次是十字軍們參加東征可以趁機進行掠奪。對于平民來講,可以獲得土地走進天堂。對于教會來講可以獲得威望,鞏固自己的權力。對于君主來講,可以削弱***的軍事力量,緩解軍事壓力。意大利的商人們,則可以借此機會打壓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
過程:第四次東征,十字軍沒有進攻****,轉而進攻拜占庭帝國。為了利益的商人趁機給了基督教同胞一擊,致使拜占庭帝國一蹶不振。直至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影響:加劇了基督教與穆斯林的對立,造成了兩教巨大的災難。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從而間接推動西歐文化發(fā)展。加速了商業(yè)的反展,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萌發(fā)。進而影響到文藝復興的發(fā)生。
最后總結一下,就是主要圍繞著英、法、德三國的發(fā)展進程來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