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歷代王朝更迭

第117章“雞鳴臺”傳說的由來

歷代王朝更迭 湯加鹽大伯伯 6164 2021-03-26 00:55:57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真的沒有任何信義可言嗎?既然秦國如此不講信義和仁道,那么其他各國如果不能與秦國并駕齊驅(qū),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這群人的代表,就是“戰(zhàn)國四公子”: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魏、趙、齊、楚四國都是當(dāng)時的強國,秦國也是強國卻沒有這類人,因為秦國根本不信這一套。

  眼看秦國越來越強大,各國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斃,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各國想盡辦法以網(wǎng)羅人才。其中有一大批人以信義著稱,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門客或者食客)。他們以期通過這種方式,擴大自己的勢力,彰顯自己的名聲,在關(guān)鍵時刻保家衛(wèi)國。他們的方式是爭相養(yǎng)“士”(包括策士、方士、學(xué)士或術(shù)士以及食客),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時人所稱的“戰(zhàn)國四公子”。

  對于齊國孟嘗君,司馬遷曾評價說道:“吾嘗過薛,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余家矣?!乐畟髅蠂L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笨梢娒蠂L君為人,如先前所述,喜好廣納天下賢才,為天下所共知。也正是有了如孟嘗君這種人的存在,齊國才得以歷經(jīng)多年而不衰,秦國等強國才沒有輕而易舉地將其滅掉。

  孟嘗君才思敏捷、學(xué)貫古今,在當(dāng)時名望很高。秦昭襄王聽說孟嘗君賢能,就先派涇陽君到齊國作人質(zhì),后請求見到孟嘗君。

  就在孟嘗君準備去秦國的時候,賓客們都不贊成,眾人皆規(guī)勸他,但他執(zhí)意前行。這時因參加離間的關(guān)系而陪伴燕王質(zhì)子在齊國做大臣的蘇秦進言了,為了破壞秦國和齊國的聯(lián)盟,他極力反對孟嘗君入秦。他給出了一個很是冠冕堂皇的理由:與其和秦國聯(lián)合,做秦國的棋子,為其東征提供方便之門,到頭來什么也沒有。還不如轉(zhuǎn)身去滅掉西邊的鄰國宋國,以為齊國西進打開通道。這句話暗自合乎了齊王吞并宋國的野心,但是孟嘗君似乎看到了蘇秦的意圖,故而將計就計,認為只有聯(lián)合秦國,才能夠為齊國吞并宋國提供最好的條件。

  此時孟嘗君的門客蘇代也向他進言,這下,孟嘗君不得不慎重考慮入秦事宜了。

  和其兄長蘇秦一樣,蘇代也是戰(zhàn)國時縱橫家。關(guān)于蘇代,在《戰(zhàn)國策》、《史記·蘇秦傳》、譙周《古史考》、魚豢的文章中都有相關(guān)記載。記載中說,蘇代為東周洛陽人,是蘇秦的族弟。初事燕王噲,又事齊湣王?;氐窖鄧?,遇子之之亂,復(fù)至齊、至宋,最后,被燕昭王召為上卿。當(dāng)時說,蘇秦有兄弟五人,其余分別是代、厲、辟、鵠,師從戰(zhàn)國奇人鬼谷子。此時,蘇代就在孟嘗君門下做事。

  眼看孟嘗君執(zhí)意要前往秦國,蘇代便站出來對他說:“今天早上,下臣從外面來到宮殿,見到一個木偶人和一個土偶人,他們竟然正在交談。其中一個木偶人說道:‘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毀了。’另一個土偶人說:‘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毀,也要歸回到泥土里,這樣就無所畏懼。而你呢?若天真的下起雨來,水流便會沖著你跑,你被水一沖,就會從此四海為家、無所歸依?!?dāng)今的秦國,是個如虎似狼的國家,而您執(zhí)意前往,難道想做那個木偶人?一旦您回不來,土偶人該怎樣嘲笑您呢?”

  孟嘗君聽后,覺得似乎有幾分道理。只可惜,君王之命難違,就在他準備不去秦國之時,齊王下令,讓他必須前去和秦國修好。

  在宣太后和秦昭襄王的一片歡呼聲中,孟嘗君奉命來到秦國,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商議,既然孟嘗君如此有才,何不讓他做秦國的國相?孟嘗君也看出,秦國未來的發(fā)展的前途,的確不可限量??v觀天下諸國,要么有實力而沒有野心,要么有野心而沒有實力,即使二者兼?zhèn)?,卻沒有明智的人輔佐、雄才大略的君王坐鎮(zhèn)。能夠一統(tǒng)江山的只有秦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

  孟嘗君認為,他就是這股東風(fēng),于是欣然答應(yīng)做了秦國的相國。

  只可惜,孟嘗君是個齊人,于秦國而言,實在是個危險人物。秦昭襄王嬴稷不過是個名義上的君主,宣太后才是執(zhí)掌政權(quán)的人,而宣太后此人,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多疑。

  有人向秦昭襄王進言,說及孟嘗君雖然賢達,但是他卻是齊國的人,怎么會數(shù)典忘本呢?一旦有機會,他很可能會反戈一擊,到時秦國再來反悔就晚了。秦昭襄王不敢擅自做主,向宣太后請教,宣太后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將孟嘗君撤職了。

  本以為無官一身輕的孟嘗君,不料樓緩竟然對他出招了。

  樓緩此生,可謂一波三折?!稇?zhàn)國策》中對其有記載,其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戰(zhàn)國時趙國人,武靈王時期的大臣。在趙國為官期間,主張與秦、楚聯(lián)合,支持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措施。趙武靈王為了和秦國結(jié)盟,與秦昭襄王相交莫逆,共謀對抗齊、魏、韓三國。趙國便將樓緩派遣到秦國,請求秦國納其為相國。于是,樓緩便在這樣的情形下,奉命進入秦國。只是趙武靈王沒有料到,在樓緩入秦之后竟然從此背棄趙國,多次做出損害趙國利益的事。

  樓緩為了徹底破壞齊國和秦國的聯(lián)盟,一擔(dān)任秦國的丞相,便下令逮捕孟嘗君,準備選一個良辰吉日,將之?dāng)厥资颈姟?p>  這下,孟嘗君真的成了當(dāng)初蘇代所說的那只木偶人了。

  萬幸的是,孟嘗君最終逃脫了秦國樓緩的魔掌,他逃脫的經(jīng)歷,正是一個著名成語的來源:雞鳴狗盜。

  門客給孟嘗君建議,要逃脫秦王的殺害,就必須要找到能夠勸動他改變心意的人,樓緩等人當(dāng)然具備這個資歷,但若以他們?yōu)橥黄瓶诳峙潞茈y。那么這個可能的人,應(yīng)該是誰呢?門客提到了秦王最為寵信的一個妃子——燕姬。

  于是,孟嘗君連忙托秦王的弟弟,曾在齊國為質(zhì)子的涇陽君贏悝將孟嘗君獻上的一塊白玉壁獻給燕姬,讓她在秦王耳邊代為求情。但燕姬對價值連城的白玉璧不屑一顧,聲言她只要那件狐白裘。那件狐白裘,朝中上下無人不知,是孟嘗君獻給秦王的見面禮,是齊國聞名天下的重寶。

  孟嘗君沒有考慮周全,他單單獻寶給秦王,卻忽略了宣太后。宣太后并不是真的想要狐白裘,而是喜歡一個虛名,喜歡別的國家對自己的尊重。

  宣太后執(zhí)掌后宮,對燕姬之事自然了若指掌。她見孟嘗君前來求情,思量孟嘗君此人也不過如此,在秦國的一年并沒有什么作為,也許他不過是善于收攬人心罷了。

  于是,在她的授意下,燕姬提出了獻上狐白裘的要求。她認為只要這個要求提出,孟嘗君必然會知難而退,到時再殺了孟嘗君,他就無法怪秦國不近人情了;即使他真的有本事,將之從秦王手中拿出來獻給了燕姬,也是死罪一條。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既然燕姬鐵了心要狐白裘,孟嘗君就要想方設(shè)法將其重新弄到手,而他的門客中恰有幾個擅長偷盜的人。

  所謂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其中一個最為擅長翻墻越戶的門客站了出來,表示有辦法把狐白裘從王宮里“拿”出來。

  據(jù)說在夜幕降臨時,那個門客裝扮成狗的模樣,乘著夜色從狗洞里爬進王宮。他找到內(nèi)室大門后,發(fā)現(xiàn)秦王內(nèi)室防守很嚴密,無法進入。這時該門客靈機一動,既然扮作狗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學(xué)做狗叫??词刂艘宦牴方?,果然被蒙騙,這個門客順勢躍進內(nèi)室,找到并盜出了狐白裘。狐白裘盜出后,孟嘗君將其交到燕姬之手。燕姬十分高興,將之獻給了宣太后。于是宣太后授意燕姬,勸說秦王釋放孟嘗君。既然愛妾相求,秦王也樂于做個順水人情,將孟嘗君放了,并給了他一個過關(guān)文書,允許他回齊國。

  只是這一次,孟嘗君能夠安全返回齊國嗎?

  反秦聯(lián)盟

  孟嘗君知道,自己萬萬不能再在秦國久留,只要秦王得知狐白裘被偷,或者燕姬將狐白裘之事告訴了秦王,他孟嘗君必然會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

  于是,孟嘗君在得到了過關(guān)文書后,帶著一行門客,星夜兼程向東逃去,趕到函谷關(guān)時,已是夜半時分。此時,秦王已經(jīng)得知了消息,于是派遣了兩路人馬向東而來。一路負責(zé)追擊孟嘗君,另一路則負責(zé)趕到函谷關(guān),向守關(guān)將領(lǐng)宣布秦王的旨意。

  秦國自秦孝公時期開始,便立下法令:“日落閉關(guān),雞鳴開關(guān)?!泵蠂L君一行人如果等到雞叫時分才出關(guān),很有可能被秦國的追兵追上,到時前有阻攔,后有追兵,孟嘗君就只能束手就擒了。見孟嘗君心急如焚,一位擅長口技的門客心生一計,跑到函谷關(guān)附近的山頭上,學(xué)起雞叫,其叫聲清越嘹亮,劃破長空。他這一叫不要緊,竟然讓關(guān)內(nèi)、關(guān)外的雄雞都叫了起來,可謂一呼百應(yīng)。守關(guān)的士兵聽到雞叫,自然想不到是有人故意為之,以為天快亮了,就習(xí)慣性地開了關(guān)門,孟嘗君將通關(guān)文書交給守關(guān)人員,守關(guān)將領(lǐng)并沒有疑心,于是他們很快便出得函谷關(guān)去。待得秦王的追兵趕到,孟嘗君早已帶領(lǐng)他的門客開始了新的征程。

  后人為了紀念此事,便在函谷關(guān)前筑起“雞鳴臺”,據(jù)說登此臺者,可隱約聽見一片此起彼伏的雞叫聲,頗為神奇。

  孟嘗君逃離秦國之后,經(jīng)過趙國。趙國人聽說孟嘗君是個賢能之人,都愿出來一睹他的風(fēng)采。經(jīng)過某個縣時,該縣中人見孟嘗君并無想象中的魁梧高大,便嘲笑著說:“孟嘗君真讓人失望,原來他不過是個瘦弱不堪的人罷了?!泵蠂L君聽后并沒有生氣,而是一笑置之。但他的門客們卻很不甘心,隨行之人不由分說,跳下車殺了幾百人才離去。

  不久孟嘗君等人回到齊國,齊湣王對其才華很是賞識,于是,封其為相國,讓其執(zhí)掌國政。

  孟嘗君雖然能夠廣交天下賢人,且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但是并不代表著能夠忍受秦國對于他的侮辱。但秦國實力之強,讓孟嘗君不得不衡量,到底自己有沒有一雪前恥的能力。這個時候他的門客中有一個叫做公孫弘的,說出了一個建議,讓孟嘗君不妨先探探秦國的深淺。

  《戰(zhàn)國策》記載說,公孫弘又作“公孫宏”,戰(zhàn)國時齊國人,是一名策士。既然他想到并提出了這一建議,必然有解決的辦法,所以孟嘗君便請求他代表齊國出使秦國,一探秦國虛實。

  公孫弘此去,可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秦昭襄王嬴稷一時大意剛剛放跑了孟嘗君,此番公孫弘竟然明目張膽再入秦國,豈不是自尋死路?

  秦昭襄王接見公孫弘時意欲好好地羞辱他一番,以雪前番孟嘗君逃出生天的恥辱。所以他和公孫弘一見面,便氣勢洶洶、盛氣凌人地問道:“孟嘗君貴為皇親國戚,又是齊國的丞相,他的封地有多大?”

  公孫弘如實說道:“大約一百里?!?p>  秦昭襄王笑了,不屑地說道:“寡人挾君王之威勢,因而秦國土地東西南北,都橫跨千里,秦國士兵驍勇善戰(zhàn),今帶甲百萬、戰(zhàn)車萬乘,比之孟嘗君的三千門客,孰強孰弱一目了然,但是即使如此,寡人也不敢擅動。孟嘗君區(qū)區(qū)百里之地,寥寥三千門客,怎么敢與寡人為敵?孟嘗君這樣做,不是自不量力嗎?”

  公孫弘聽后反駁道:“孟嘗君手下三千門客,哪一個不是賢達之人,哪一個不是能人異士?孟嘗君懂得用人,因而只要他振臂一呼,天下英雄便會云集響應(yīng)。大王你懂得這些嗎?”

  這些讓秦昭襄王有了興趣,于是,他急忙向公孫弘詢問那些門客都是怎么樣的神奇之人?

  公孫弘見秦王終于上鉤,遂向前一步說道:“有一種人,是專為消滅邪惡、主持正義而存在的,他們從來不為天子的威儀所折服,不為諸侯的霸道所彎腰。失意也好、得意也罷,他們都只會忠心于一個人,這樣的人,至少有三個;在治理國家,圖謀社會安定、國家興旺,甚至可以成為商鞅、管仲的老師,以幫助君王實現(xiàn)稱王稱霸的功名大業(yè)的人,至少有五個;即使君王擁有萬乘戰(zhàn)車,也不敢妄自侮辱一種賓客,因為他始終堅持著視死如歸的信念,只要君王敢出言不遜,他就敢匹夫一怒、血濺五步,這樣的人在孟嘗君那里,至少有十個,其中,還可以算上我一個?!?p>  秦昭襄王聞言,知道孟嘗君絕非等閑之輩,他手下的確有許多能人異士。于是,秦王一改初時的囂張語氣,和緩地向公孫弘說道:“寡人這么問沒有惡意,寡人很了解孟嘗君,他是秦國的朋友,秦國有心和他相交,請您向孟嘗君代為轉(zhuǎn)達?!?p>  經(jīng)此一事,公孫弘終于知道,秦國其實也是比較害怕孟嘗君的,但是此刻他卻不能表現(xiàn)出來,只能暫時就坡下驢,答應(yīng)了秦王。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通過此一節(jié),孟嘗君了解到秦王并不是無所畏懼的。于是孟嘗君下定了最后的決心,決意聯(lián)合秦國的宿敵——韓國和魏國,一起攻打秦國。

  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齊國、韓國以及魏國三國聯(lián)軍,從魏國借道向西進攻。這次三國經(jīng)過了周密的策劃,由齊國進行統(tǒng)一指揮,秦國猝不及防,很快便兵敗,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三國聯(lián)軍便打到了秦國函谷關(guān)。

  秦國一國之力難以抵擋三國之勢,于是秦國想到了與別國聯(lián)合。這次秦國選擇的聯(lián)合國家是宋。原來,就在樓緩擔(dān)任秦國相國的時候,他任命手下一個叫做仇郝的人做了宋國的丞相,本來齊國就時刻準備吞并宋國,這下來了秦國這樣一個大靠山,宋國自然是欣然答應(yīng)。

  于是,此時的戰(zhàn)國形成了兩大勢力對峙,一方是秦國和宋國聯(lián)盟,一方是齊國、韓國和魏國的聯(lián)盟。兩大軍事集團經(jīng)過你死我活的斗爭,最終決出勝負,秦國戰(zhàn)敗,趙國和宋國則趁機搶占土地、擴張勢力。宋國沒有被秦國許諾的那些不切實際的好處所收買去替秦國賣命,而是不失時機地用兵薛國,剿滅滕國,還向楚國進軍,奪去了楚國淮北之地,實力得到極大的增長。趙國則趁火打劫,在秦國無暇東顧之時,迅速地向北部林胡和樓煩進軍,獲取了廣大的土地,建立了云中、雁門兩大郡縣。

  趙國雖然是樓緩的發(fā)跡國,宋國雖然是秦國的盟國,但這兩個國家都沒有給秦國以任何實際的支持。所以秦國最終獨木難支,在堅持了三年之后,最終被三國聯(lián)軍攻破了東方最為重要的門戶函谷關(guān)。齊、韓、魏三國聯(lián)軍兵威日盛,直指咸陽。

  這下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嬴稷著急了,他們沒有想到昔日放虎歸山,留下大患。為保家國的秦國最終決定割地請和,這種方式是以往其他諸侯國最喜歡在對秦國的策略中使用的,沒想到這回讓秦國也借用了一次。只是每次秦國在割地之后,不僅沒有放棄攻擊,反而變本加厲,落了個不講信義的名聲。

  齊、韓、魏三國自然不相信秦國的信用,他們想以彼之道還彼之身。得知消息的宣太后和秦王遂變得憂心忡忡,深恐有一天,三國聯(lián)軍就神兵天降,打到咸陽來。

  而孟嘗君的門客對形勢進行一番分析后,忙對孟嘗君說道: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昔日您拿齊國的兵力幫助韓國、魏國攻打楚國,9年時間下來,魏國和韓國因此奪去了宛、葉以北的地方。韓、魏兩國因此而逐漸強大起來。如今之事,與當(dāng)初何等的相似。試想齊國離秦國那么遠,即使攻滅了秦國,對齊國也沒有半點好處,只是讓韓、魏兩國得了便宜。到時,韓國、魏國北邊沒有秦國的禍患,南邊沒有楚國憂慮,他們就會將矛頭對準齊國,齊國就會危險了。韓、魏兩國國力強盛后,就會過河拆橋。如果任這種形勢發(fā)展下去而不制止,后果讓人擔(dān)憂。您還不如私底下與秦國交好,不要攻打秦國,也不向它借兵器和糧食。當(dāng)齊國的軍隊到達函谷關(guān)時,先別急著進攻,您可以派使者向秦昭襄王傳達您的想法:‘孟嘗君絕對不會攻破秦國來增強韓、魏兩國的勢力。他進攻秦國的目的,不過是想要大王責(zé)成楚國把楚國占領(lǐng)的齊國土地東國還給齊國,并順便請您把楚懷王送回楚國以相媾和?!?p>  “如此一來,秦國能夠不被攻破,又能夠拿楚國的地盤保全了自己,何樂而不為呢?楚王能夠獲釋,也一定感激齊國的再造之恩。齊國得到楚國的沃土東國,何愁不能日益強盛?孟嘗君您的封地薛邑也就會永保太平了。眾所周知秦國很強大,只要它存在于韓國和魏國的西鄰,就能夠制約這兩個國家。韓、魏兩國為了打擊秦國,必定依重齊國,因此,齊國可立于不敗之地。”

  孟嘗君聽后,覺得很有道理,既然此番自己已經(jīng)達到了報仇雪恨的目的,犯不著為了自己而讓齊國面臨危險。而且他也知道要滅亡秦國,其實是很難的,一定會付出慘重的代價。經(jīng)過一番利弊的比較后,孟嘗君接受了門客的意見。于是,在齊國的操縱下,韓、魏兩國轉(zhuǎn)而向秦國祝賀,三國盟軍進攻咸陽的計劃就此不了了之。秦國得到了保全,且在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嬴稷的苦心經(jīng)營之下,更加強盛。

  齊國雖然避免了韓國和魏國的強大,卻最終避免不了滅亡。在齊國許多人看來秦國不過是個邊陲小國,認為它地處蠻荒之地,沒有逐鹿中原的資格。

  只可惜,他們都看錯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