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替漢

第三十章 宗親心思

替漢 三合一咖啡 2787 2020-08-13 23:24:43

  閑來無事的宗親們,如今也正在討論近來在吳縣傳的沸沸揚揚的這件事。

  孫賁與孫輔是親兄弟,同是孫堅的兄長孫羌的兒子。

  孫賁字伯陽,是孫家這一輩諸兄弟中年紀最長的,比孫策還大。

  孫賁年少時就出仕,為郡督郵守長,當年孫翊之父孫堅在長沙舉義兵討伐董卓時,孫賁去吏千里投奔,在孫堅身邊隨從征伐。

  后孫堅在攻打襄陽時遇伏而死,當時孫堅死的突然,身邊又沒有親信在,并沒留下遺命。

  而且當時孫策并不在孫堅軍中,孫河關(guān)系又不如孫賁親近,因此孫賁就攝帥孫堅余眾,扶送孫堅的靈柩返回江東。

  恰好這時袁骨頭被曹操從南陽一路打到壽春,在安葬了孫堅后,孫賁就領(lǐng)著孫堅的余部歸附了袁術(shù)。

  孫賁歸附袁術(shù)后,頗得袁術(shù)重用。當時孫策也在袁術(shù)軍中,孫策數(shù)次為袁術(shù)立下戰(zhàn)功,袁術(shù)也數(shù)次許諾孫策太守之職,但最后都沒有履行。

  不同于袁術(shù)對孫策的出爾反爾,

  袁術(shù)命孫賁討伐袁紹任命的九江太守周昂,孫賁在陰陵一地擊破了周昂,因為此功袁術(shù)表孫賁為豫州刺史,行征虜將軍。

  孫堅當年也是為袁術(shù)表為豫州刺史,袁術(shù)抬高孫賁借以壓制孫策的用心昭然若揭。

  后來孫策東渡討伐江東,便寫信邀請時在袁術(shù)手下的吳景、孫賁、孫香三位外戚宗親來助他,書中言,“今征江東,未知二三君意云何耳?”

  當時袁術(shù)與劉備爭徐州,任命吳景為廣陵太守,吳景得到孫策的信后便委郡東歸,孫賁更加果斷,袁術(shù)欲用其為九江太守,孫賁不就,直接棄妻孥還江南。

  孫賁回到江東后,孫策大加重用,隨孫策平定江東各地。

  等平定豫章郡后,就命孫賁為布威中郎將領(lǐng)豫章太守,為他鎮(zhèn)守江東西面門戶。

  雖然回江東后,以往袁術(shù)表用他的官職,孫賁一概不認,只認孫策給他的布威中郎將一職,

  但畢竟有這等履歷在,他還立下了不少功勛,加上孫賁是這一輩孫氏兄弟的長兄,所以在孫氏兄弟中,除了孫策外,他之威望最高。

  此次暫留吳縣的提議也是孫賁首倡的。

  當初孫翊曾下令,禮雖重要但應(yīng)注重時事,因此規(guī)定孫策去世一個月后,江東全境除喪服,勿日哭,以專心任事,保境安民。

  孫策去世都已經(jīng)快兩個月,棺槨也在半月前下葬了,

  因此來奔喪的一眾宗親們都已經(jīng)除了喪服,穿常服。

  如今身穿常服的孫賁正與其弟孫輔相對而坐。

  孫輔是孫賁胞弟,孫賁早失二親,孫輔那時還是嬰孩,孫賁親自瞻育,因此兩兄弟之間友愛甚篤。

  孫輔為孫策任用為揚武校尉,擔任廬陵太守,廬陵是孫策分豫章郡所置,乃是江東防備荊州的重鎮(zhèn)。

  廬陵郡與孫賁鎮(zhèn)守的豫章郡合二為一的話,就是整個江東的西境,如此緊要的位置孫策交于孫賁、孫輔兩個親兄弟,由此可見對他倆的信任。

  在當時孫策遇刺而死的消息傳到廬陵時,在孫輔得知孫策讓孫翊承基后,孫輔其實是不滿的。

  孫策死后,論功勛,論資歷,論輩分,他的兄長孫賁都應(yīng)該是下一任江東之主。

  在孫輔看來孫策讓孫翊繼位是出于私情,沒有考慮到當今江東的態(tài)勢。

  孫翊那個乳臭未干的少年有能力保守江東嗎?

  孫輔深深替他兄長不值。

  應(yīng)該承繼江東的是他兄長孫賁才是。

  孫輔由孫賁親手帶大,這個弟弟心里在想什么他很清楚。

  他知道孫輔此時心中還只是不服氣,但若任由孫輔的這種不服氣發(fā)展下去的話,遲早會釀成大禍。

  因為他在收到孫翊允許他奔喪的文書后,知道孫輔也在名單中,在從豫章郡出發(fā)經(jīng)過廬陵郡時,就把他這個弟弟一起拉到吳縣來了。

  一路上,孫輔私下里對他多次抱怨,他也多次訓(xùn)斥,但觀孫輔臉色,應(yīng)該是沒怎么聽進去。

  如今孫翊親征,用李術(shù)的人頭證明了他自己的能力,孫賁替孫翊慶賀的同時,也再次勸孫輔道,

  “你以前認為君侯是以親繼位,但如今廬江一戰(zhàn)后,足可體現(xiàn)君侯之武略,汝還心懷不滿否?”

  “討逆擇君侯繼位,固然是因為君侯是其親弟,但討逆也定然深知君侯之能,

  否則討逆為何越過當時已經(jīng)頗有名聲的仲謀而選擇更幼的小七呢?

  希望經(jīng)此事后,你心中不要再懷抱他想,與我共同好好輔弼小七,避免重蹈孫暠的覆轍?!?p>  孫賁口中所言小七便是孫翊,孫翊在孫堅這一支為三郎,但在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七,故族中幼名為小七....

  孫輔今年已年近三十,自然不會還是不肯服輸?shù)哪昙o,況且孫翊廬江這一仗的確打的漂亮。

  他之前除了替孫賁不值以外,

  更多的原因是覺得孫翊自小養(yǎng)在府中,優(yōu)劣不知,名聲不顯,在同輩兄弟中也頗為低調(diào),因此對孫翊能否保守江東心有疑慮而已。

  如今孫翊如此快平定了廬江,已經(jīng)用實打?qū)嵉膽?zhàn)績初步證明了他自己,

  在這樣的情況下,都是同宗兄弟,而且孫策在時又那么信重他們這幾個兄弟,孫輔不是寡情薄義之人,他心中的不服已經(jīng)漸漸消逝了。

  “知道了兄長,吾以后一定會好好輔助小七的。”

  孫賁見孫輔終于放下了心中的那些不服、不滿,剛硬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孫翊的這一仗不僅穩(wěn)定了人心,還間接的為孫輔消弭了一場災(zāi)禍呀。

  至于孫輔心中所想,孫賁自己心里有沒有想過呢?

  若是十年前的自己,也許會這么想吧。

  當年叔父遇伏身死,眾將推戴他暫攝余眾回江東尋孫策,在帶著孫堅的靈柩回到江東尋到孫策后,他協(xié)助孫策將孫堅安葬在曲阿。

  那年,孫策年僅十七歲。

  一身哀服的孫策就那么靜靜跪在孫堅墓前,不哭不泣,不言不語,令人心痛。

  他的眼淚早就流完了。

  而后他深夜找到自己,希望自己將孫堅的余眾交給他,他要依靠這些余眾征伐江東,而后進軍荊州手刃黃祖,梟首劉表為其父親復(fù)仇。

  當時看著臉上稚嫩之色未去的那個少年,孫賁并沒有答應(yīng)他。

  孫策太年輕了,又從來沒有上過戰(zhàn)場,孫賁既不相信孫策有這個能力,也怕孫策因為一時沖動斷送了自己。

  面對自己的拒絕,孫策臉露哀傷,沮喪自語,“兄長不信我,母親也不信我,沒人信我,就因為吾年少嗎?”

  “遲早有一天,吾要證明給你們看,策雖年少,亦可威震天下也?!?p>  孫策的這句話孫賁如今還記得,并且時刻在觸動著他。

  后來自己就領(lǐng)著孫堅的余眾歸附了袁術(shù)。

  而孫策因為手中無兵馬,在守孝結(jié)束后往江東募兵,因此招惹了祖郎,被其所襲,幾至危殆。

  再后來孫策就也投奔了袁術(shù),在其手下周旋數(shù)年后,終于討得了孫堅留下的些許兵馬,并開始東渡.......

  從此拉開了他短暫卻絢麗非凡的一生。

  那年他二十歲。

  討逆以孤童子,岳岳杰立,高視闊步,仗馬棰以下江東,收攬豪俊,辟地建侯,乃有今日江東之基兆定矣。

  孫策沒有大言,他雖年少,亦以威震天下也。

  孫賁有時甚至在想,若是當初他相信孫策,將孫堅的兵馬還給他,那么提早出世三年的孫策,又會立下何等功業(yè)呢?

  更不會因為募數(shù)百兵馬,而幾乎身隕。

  正因為心中懷有這類的愧疚,當初孫策寫信相召,孫賁放棄了當時如日中天的袁術(shù)的重用,甚至妻子都舍棄了,回江東來投奔孫策。

  正因為心中后悔當初沒有相信孫策,所以這次孫策選擇孫翊承繼江東時,孫賁才會無條件相信孫策的判斷,認為孫翊絕對可以擔起這個重任。

  如今從孫翊繼位之后所做的一切事看來,孫翊絕對稱得上英明神武四個字,是個難得的明主,孫策的眼光沒有錯。

  自己的選擇也沒有錯。

  甚至孫賁心中隱隱有些預(yù)感,孫策的這個三弟孫翊將來可能會比他父兄更為優(yōu)秀,將孫氏的功業(yè)推到一個更高的高度。

  孫氏一門兩代,父子三人皆可稱人杰,

  吳郡孫氏,合當大興!

  孫輔見孫賁臉上慢慢浮現(xiàn)微笑,他不明所以。

  兄長這是想到什么美事了?

三合一咖啡

還有一章,晚點。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