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聽完柳絮這個問題沒再回答,雖然柳絮看見太后沉默,但她也不急,她知道此時的太后心里已經開始動搖了,已經在開始思索她所說的話,既然如此,那柳絮就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繼續(xù)趁勝追擊。
“雖然奴婢不曾接觸過懷安公主,但從奴婢的認知里來看,懷安公主定是個心懷天下,關愛百姓的人,更是一個勇敢善良的人,就算和親不是她的心之所愿,但她和親之后也不應該就此萎靡不振,郁郁寡歡而死。做為和親公主,不止是為了當時能穩(wěn)定局勢,更是為了能融入他國從而在日后為母國爭取利益。
從另一方面來說,懷安公主如此孝順敬愛娘娘,定然不會怨恨娘娘,又怎會在和親之后便與娘娘斷了聯系?就算懷安公主與娘娘要斷絕關系,她也不可能與永安國斷了聯系,畢竟永安國是懷安公主的母國,也是懷安公主背后的靠山。”
太后也是聰明人,聽到這兒自然明白柳絮話中有話。
“你的意思是思緣斷絕聯系是另有緣由?”
此時的太后已經不再氣憤,柳絮的話在她心里激起了千層巨浪,以前她一直因為自責而從未細想過思緣不修書與她的真正原因,如今看來其中必定貓膩。
“或許懷安公主的死也另有隱情?!?p> “什么??!”
太后因為太過激動,猛地從椅子上站起,隨后因為起得太急竟一時無法站穩(wěn),好在旁邊的方丈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太后。
“娘娘莫急,坐下來聽這位施主細說吧?!?p> 雖然這個消息對太后來說太過震驚,但她更迫切的想知道柳絮到底了解什么,又為何會這么說,她謝過方丈,穩(wěn)了穩(wěn)心神。
“多謝鴻思。”
不知是太后亂了方寸還是下意識的反應,她竟叫出了方丈的本名。
方丈聽到后身體微僵了一下,但很快就恢復了平靜,他扶著太后重新坐到了椅子上,隨后便坐回自己的位置,好似什么都沒發(fā)生過一般。
許麼麼和柳絮就在太后身邊,自然也聽到了太后說的話,許麼麼陪伴太后這么多年,自然是知曉其中內情的,所以她并無什么反應。
柳絮則是以為太后與方丈應當是多年好友,甚至在方丈出家前便與之相識,所以她也沒有多想什么,畢竟現在重要的不是太后與方丈的過往,而是懷安公主的事。
“這一切都是奴婢基于所了解的情況而進行的猜測,至于具體的情況是什么,還是需要娘娘調查后才能知曉。但奴婢敢肯定的是懷安公主絕不會怨恨娘娘?!?p> “你如何敢肯定?”
“由己及人,如果奴婢身處懷安公主的境地,奴婢定然愿意犧牲自己換取國家安定,并且絕不會因此怨恨娘娘?!?p> “那是你想得通透?!?p> “可是娘娘不是常說奴婢與懷安公主的性子和想法都很相像嗎?那奴婢能想通透,懷安公主自然也能想通透?!?p> 太后不再言語,似是在思考懷安公主到底遇到了什么事,才導致懷安公主從和親之后就失去了聯系,甚至最后傳來了懷安公主的死訊。
柳絮知道自己用一個問題來解決另一個問題的做法有些太過冒險,畢竟她對懷安公主知之甚少,也不清楚懷安公主和親之后遇到了什么,但她的直覺告訴她,懷安公主不可能會怨恨太后,她的死不也簡單,既然她已經說出懷安公主的死因有疑,那就應該幫太后查清懷安公主的真正死因,就算不能馬上得出答案,但好歹也應該給出尋找答案的方向。
“娘娘可想查出懷安公主和親之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導致她殞命?”
“你有什么辦法?”
“奴婢對懷安公主生前生后的事情都不甚了解,還望娘娘能與奴婢細說一下,咱們一起從中找出疑點,然后再派人去查清楚,這樣想必就可以知道懷安公主到底是因何而死?!?p> “既然這樣,那我便說與你聽。思緣自小便是個懂事的孩子,就算我再怎么寵溺她,她也沒有一絲囂張跋扈,反而十分的謙遜有禮,不僅精通琴棋書畫、詩書樂理,連治國興邦之道都很是擅長,并且她怕招人嫉恨,很懂得隱藏鋒芒,我常常想,若她是個男兒身,那我務必會把永安國的江山交到她手上,只可惜她是女兒身,還早早的就沒了性命?!?p> 太后說到這兒又忍不住哽咽起來。
“娘娘莫要太過傷懷,現在重要的是弄清公主殞命的原因?!?p> “是啊,那我便從她和親前后說起吧,那時皇帝剛登基,由于登基前的諸王爭儲導致朝堂不穩(wěn),涼國便伺機來犯。
其實涼國本是西邊鄰國,與我國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系,互通貿易,但他們卻在永安國動蕩時期以冬季難捱為理由提出要地要糧,若是他們提的合情合理便也罷了,他們卻提出要邊城十洲、糧五萬,如果邊城十洲給了涼國,那永安國在西邊就再無防線,如果給了涼國五萬擔糧,他們又另尋事端來向永安進攻,那涼國便有了足夠的糧草來攻打永安,這讓皇帝怎么能答應?
我國不肯,涼國便引發(fā)了戰(zhàn)爭。涼國那是兵強馬壯,永安卻因內亂而沒有足夠的兵力以及可用的將領,我國與涼國征戰(zhàn)數月,多是敗多勝少,照那樣打下去怕是連天都城都守不住,皇帝心里雖急,卻毫無辦法,只能廣開言路,尋得致勝方法。
思緣那時也時刻專注戰(zhàn)事,看到城池連連被攻破,百姓因戰(zhàn)火流離失所,她便去了勤事殿諫言,但她是私下諫的言,所以她具體說了什么無從得知,我只知道后來勝利的天平便慢慢的偏向了永安國,在快要收服之前損失的城池時,涼國便發(fā)來停戰(zhàn)議和的請求,而議和的條件便是要思緣和親到涼國。
皇帝與思緣密談了良久,這次也跟思緣諫言一樣,談話的內容無人可知,想來是皇帝在勸說思緣履行公主的職責吧,他們密談之后皇帝便答應了議和的請求,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皇帝已經派使臣簽訂了議和條約,我原本是極力阻止的,可想到永安的國土和永安的百姓,我便沒有阻止,我甚至還去勸解思緣要為國效力………我……我是多狠心的皇祖母啊?!?p> 太后提到這兒又忍不住悲從中來,若她堅定一些,說不定思緣就可以不用去和親了,說到底她也算是送思緣去和親的幕后推手了。
但這些想法都是她關心則亂而生出來的想法罷了,就算她當時權傾朝野,可以主宰生死,但在國家興衰和百姓存亡之時,也容不得她感性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