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晉衣冠

第五十章 書帛桓氏墻

大晉衣冠 大楚刀客 3371 2020-09-25 20:20:59

    偌大的天下,哪里都沒有凈土,宣城也一樣!

  “爹,新政深得民心,王導功不可沒?!蓖盹埡?,桓彝父子聊起朝政。

  “的確如此,聽說京師臨近的幾個州郡,荒廢的農(nóng)田開墾起來,無所事事四處滋擾的閑人也有了著落。這樣下去,不出幾年,百姓們安居樂業(yè),衣食無憂便能實現(xiàn)。咱宣城提前幾個月就是這么辦的,效果更是明顯。就是有一點,新政中先帝夢寐以求的北伐大業(yè)只字未提?!?p>  桓彝先是滿足,提及此事又稍為遺憾。

  “爹,孩兒以為,王司徒既然有過新亭泣淚的故事,說明他并未忘記此事,而是時機不成熟。你想,朝廷有錢,百姓富裕,國力大增之后,咱們就不用再畏懼趙人,北伐中原則水到渠成?!?p>  桓溫洞察先機的本事,讓桓彝大感意外,兒子說得在理,事情應該就是這樣的。

  父子在對王導的評價上,意見一致。王導思路清晰,對癥下藥,不愧是大晉棟梁之才!

  襯托之下,對忝居要職的國舅庾亮,桓彝嗤之以鼻。不僅在平叛時指揮不力,在新政推行上又讓王家搶了風頭。

  “庾亮應該也有過人之處吧,難道僅憑太后胞兄身份,皇帝就會重用他嗎?”桓溫對庾家知之甚少,想從父親這了解一些。

  “庾亮啊,大概是上天眷顧,運氣好!”桓彝照搬照抄從老友溫嶠那兒得到的信息。而溫嶠和庾亮年少時就關系密切,經(jīng)常走動。

  庾家世居潁川郡鄢陵縣,兄妹五人,庾亮的父親據(jù)說曾資助元皇帝定鼎江南,而且出力很多,功勞甚大,曾出任會稽太守,拜建威將軍。

  后來不知怎的,好像是鬧翻了,一氣之下,就辭官不做,跟隨仙翁葛洪求道煉丹,絕意塵事。

  葛洪云游嶺南后,他一個人四處拜訪名山,尋找高士,后來就沒了消息。死在哪,怎么死的,連溫嶠這樣的好友都不清楚。

  元皇帝或許是有愧在心,便讓長子司馬紹納庾亮胞妹庾文君為太子妃,以此報答庾家擁戴輔佐大功,就這樣,庾家靠著后族姻親的身份從一般的門第一躍跨入豪門。

  說來也蹊蹺,司馬紹先后也有好幾個嬪妃,均顆粒無收,唯有庾文君,真給庾家爭氣,一口氣生下兩個皇子,一個公主。

  母以子貴,明皇帝對庾文君的寵愛經(jīng)久不衰,愛屋及烏,對庾家也是高看一眼。

  元皇帝和明皇帝以為,司馬家的江山從開創(chuàng)到延續(xù),庾家功勛卓著。有了庾家,司馬家更旺。

  庾文君從太子妃升格為皇后,如今又稱為當朝攝政皇太后,庾家能不雞犬升天嗎!

  其實,若不是上天眷顧,恐怕庾家和城門外走馬趕車的人沒什么大區(qū)別。

  可問題是,庾家這好運能經(jīng)久不衰嗎?能永遠旺著司馬家嗎?照庾亮的能力和胸襟,懸!

  在家剛呆三天,桓溫屁股就坐不住,除了被桓沖糾纏著練劍,就是大吃二喝。孔氏生怕兒子在徐州吃不飽,一個勁的魚呀雞呀伺候著,杜家父女每日都要出攤,也不在家中。

  這一日,趁桓沖還在研習剛剛學到的劍法,桓溫擔心他跟著自己,悄悄牽著馬出門,向城西而去,他要去看看新鑄的桓氏墻!

  城西有一段城墻荒頹多年,因工程浩大,所需銀錢太多,幾任太守都熟視無睹,不肯重建。有了大量閑散的流民,只要能解決磚石,就不成大問題。

  桓溫提議就地取材,解決了石頭和沙土,又從錢莊貸了些銀子,結(jié)果僅用了四個月左右,就全部竣工。

  《淮南子》有云:“巧匠為宮室,為圓必以規(guī),為方必以矩,為平直必以準繩。功已就矣,而不知規(guī)矩準繩,而賞巧匠。宮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某君某王之宮室也?!?p>  雁過留聲,桓溫記得當時自己用淮南子里這段話提議,后來這段城墻就命名為桓氏墻,否則后世誰還記得這城墻是誰所修!

  桓彝開始還不肯,結(jié)果,城墻修好之后,百姓感念桓太守的功德,自發(fā)的稱之為桓氏墻。

  桓溫仰視這道城墻,長七里許,磚石壘砌而成,相當堅固,這是宣城有史以來建得最好的城墻。

  城墻腳下,豎著一塊石碑,這是當?shù)匕傩兆约撼鲑Y請匠人打磨而成,三個大字奪人雙目——桓氏墻!

  這是一塊豐碑,功德碑。即便哪一天石碑不在,百姓的口碑也不會磨滅。為官者為百姓做一點點好事,他們都不會忘記!

  “大哥,你偷偷跑哪去了,也不帶上我?”桓溫回到家,桓沖撅著嘴,當頭一頓數(shù)落。

  “好好好,大哥不是怕影響你練劍嗎,這樣,過兩天,咱們進城玩,你給我作向?qū)?,如何??p>  “一言為定,城里我熟著呢!”說起進城,桓沖來了興致,說他跟著父親還有二哥幾次進城,好吃的好玩的講了一籮筐的話。

  “對了,木蘭姐的攤鋪,我也知道在哪,就在騾馬街?!闭f起木蘭的攤鋪,桓沖突然停住,皺起眉頭,不再往下說。

  桓沖只比大哥小兩歲,但自小就被父母寵愛,從未離開過父母半步,他這點小把戲怎能逃脫少年老成的桓溫的法眼,三下兩下就套出實情。

  今年元夕那天,父女倆收拾攤位想早點回家,和桓家一起吃晚飯。不知從哪來了幾個年輕人,吆五喝六,領頭一人衣著光鮮,瞧他的穿戴舉止,非富即貴,應該是哪家的公子,身旁跟著神態(tài)囂張的隨從。

  幾人擁至攤鋪前,把旁人擠走,團團圍住杜家父女,伸手討錢。

  杜艾在青云鎮(zhèn)見過這種小混混,無非是吵吵鬧鬧要點酒錢,不想計較,便拿出兩文錢想打發(fā)走了事。

  結(jié)果對方輕蔑的把錢扔在地上,還用腳踩了踩。聲稱他們不是討飯的,是來收場地錢,開口就是一百。

  杜艾哪里肯給,從來沒聽說擺個攤還要交場地錢,再看兜里,兩人忙乎一天才掙二十幾文。

  貴公子惱羞成怒,一腳將攤子踹翻,揚言若不給錢今后不準設攤,隨從攘臂上前,就要動手。

  木蘭肚子餓,跑到一旁店里買了塊糕點,看到這情形,擔心父親吃虧,央求父親取出荷包買個平安。

  好說歹說,對方才勉強答應了事。一行人揚長而去,到了另一處攤頭,重復著剛才的故事。

  杜艾看著空蕩蕩的荷包,輕嘆一聲:“又白忙乎一天。”

  “這是一幫地痞無賴,見父女倆初來乍到,好欺負,那杜叔叔為何不報官?騾馬街距離父親衙署不過就隔一條街?!?p>  見大哥發(fā)怒,桓沖也氣咻咻道:“就是!我本來想告訴父親,可是木蘭姐死活不讓。她說杜叔叔面皮薄,這點小事不好意思說出口,而且他知道爹成日忙于公務,也不想給爹添麻煩?!?p>  杜艾文人出身,要面子,又謹小慎微,這一點桓溫能夠理解。就當破財消災吧,只是便宜了這幫無賴!

  “大哥,這可是我偷聽到的,木蘭姐不準我說出去,你見到她千萬不要露餡,不許賣了我,男子漢信字為先。”桓沖挺起胸膛。

  桓溫摸了摸他的后腦勺,鄭重道:“要想我不說也可以,你得答應我,今后再有木蘭姐的什么事情,都要一字不漏告訴我,聽到?jīng)]?”

  “遵命!”桓沖提著木劍,學著大人抱拳施禮。

  月底,宣城一年一度的廟會,在桓沖的期盼中終于來到,桓溫答應帶他去逛逛。

  離天亮還早著呢,桓沖就興奮得跳下床,見大哥還睡著,便玩起惡作劇,雙手捏住桓溫的口鼻,成功把他給吵醒了。

  桓沖無心用飯,他惦記著城里美味的點心,故意留著肚子。在孔氏敦勸聲中,勉強扒拉幾口,催著管家桓平套車,母子三人坐在車里,馬車向城內(nèi)駛?cè)ァ?p>  桓秘忙著學業(yè),準備來年參加小中正的品評。而杜家父女趁著今日人多,早早去設攤,打算多掙幾文錢。

  “真熱鬧,這么多人!”桓沖探出腦袋,左右張望。進城后,馬車還未停穩(wěn),便迫不及待跳下車。

  四里八鄉(xiāng)的百姓和商旅從城外涌入,肩挑手提販貨的,拖兒帶女串親戚的,套著牛車賣土產(chǎn)的,人頭攢動。

  廟會由來已久,最早是以祭祀神靈、傳播民風民俗為主,宣城廟會據(jù)說是為紀念古時候的一位治水英雄。當時,宣城大旱,這位英雄化作豬神拱山,引湖水灌溉,死后,百姓們?yōu)樗◤R祭祀,歷代供奉。

  沿襲至今,祭祀的傳統(tǒng)已少有人提起,取而代之的是買賣貨物,各自交換多余的東西,商業(yè)氣息濃厚。

  除了買賣,廟會也是一個節(jié)日的符號。百姓們忙碌一個春天,暫時歇歇腳,和親友小酌幾杯,松快松快,一起回味當?shù)氐娘L俗,高興地載歌載舞。

  桓沖夾著劍,嘴里嚼著毛竹板栗,手里還攥著蜜棗,一張嘴根本忙不過來,看見新鮮事還不忘叫好。

  “娘,大哥,你們看,舞獅子!”

  面前一塊空地上搭著高臺,幾個壯漢賣力的表演。

  獅頭用木雕而成,漆上彩繪,再以金線勾勒,栩栩如生。前面的漢子擎獅頭,后面的漢子舉獅尾,抑揚頓挫,忽高忽低,配合得淋漓盡致。兩人一組,舞到妙處,兩隊人叫陣比賽對舞,叫好聲不斷。

  一直兜到中午,兄弟倆游興不減,孔氏累得夠嗆?;笢卣伊藗€清靜的飯館,填飽肚子,順帶著也歇歇腳。

  ”掌柜的,來四碗羊雜碎湯,再來三塊麥餅?!盎笢靥袅藗€干凈的桌子,扶孔氏落座。

  鄰桌兩個生意人扯著閑篇,一個道:“還是廟會熱鬧,一天抵上一個月的買賣??晌矣X著,今年的廟會沒去年人多,很多外鄉(xiāng)人沒了?!?p>  對面的伙伴瞋道:“你呀,真是賤骨頭!那些外鄉(xiāng)人大都是流民,他們沒了正是咱百姓的福氣。官府的告示你沒見著?都找了出路?!?p>  桓溫嚼著麥餅,心里美滋滋的,似乎新政就是自己開創(chuàng)的一樣!

  他還不知,木蘭妹妹又遭遇了欺負!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