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嶺南有一國,國中有一山,名喚慧山,山下有一處泉水,號曰狂泉。泉水清冽甘甜,國中之人皆飲此水,然飲后無不癲狂。
唯國君一人洞悉此事,故而不飲此水,成日穿井而自己汲水,不飲狂泉之水,因而只有國君沒有癲狂。
殷浩借著酒興,還在侃侃而談他的典故。
國人癲狂之后,反說不狂之國君為癲狂,因國君舉止言談和他們不一。
于是聚集密謀,綁縛了國君,遍請名醫(yī),火艾針藥,各種診法,統(tǒng)統(tǒng)試遍,以治療國君狂疾。
國君不勝其苦,忍耐不住,于是放棄井水,也到狂泉酌水飲之,飲畢便狂。
自此,君臣大小,一樣癲狂,臣民高聲歡呼,說是他們治好了國君的病癥。
國君也欣然嘆道,如果自己不狂,遲早死于醫(yī)者之針砭之下,更別提還能繼續(xù)為國君了!
“敢問桓兄,這國君知道狂泉之水不可飲,不可謂不洞察世事,早早就鑿井自己吃水,不可謂不思慮敏捷。然而正是因為他明辨了眾人為癲狂,而自己為清醒,才被臣民綁縛起來,差點死于名醫(yī)之手,你說,是愚蠢還是聰明?”
“那殷兄的意思是,國君混淆是非,飲了狂泉之后就是聰明,而明辨了是非,穿井而汲則為不智?”
殷浩心性的變化,讓桓溫大跌眼鏡。
“哎呀,我講得唇干舌燥,桓兄終于悟出其中的道理來了。沈勁之誤就在于,他以為奉旨北伐的庾冰就是對的,所以死心塌地的效命于他,而不知朝堂的情勢已經(jīng)巨變,他庾冰哪能是太后的對手!”
殷浩說的很動容,桓溫聽著卻揪心。
“桓兄或許已經(jīng)知道,我當初因父親被王導誣陷而受累,告別郗鑒大人之后,投奔荊州的陶侃刺史,后又追隨庾家,盡心盡力??墒?,庾家只知道榨取,不懂得施舍?!?p> 殷浩的憤恨之情溢于言表,又道:“國舅褚華到荊州勞軍之后,發(fā)現(xiàn)我是明珠暗投,非常賞識。士為知己者死,于是我才另起爐灶,和他們劃清界限?!?p> 桓溫三人吃驚的看著殷浩,他壓根也不避諱這些旁人不知的情節(jié),大大方方,娓娓道來。
“桓兄,你們也不要以為我就是忘恩負義之人,我并沒有忘恩。雖然庾翼收留了我,但我這些年在荊州也貢獻良多,絲毫不欠他們的,此前我一直隱忍,直到庾冰將丟失許昌導致北伐失敗之重罪歸咎于我,才徹底和他們分道揚鑣?!?p> 殷浩噴著酒氣,抒發(fā)自己的委屈和憤懣。
“庾翼病重,京中傳出庾冰弒君的消息,我就知道情勢變了,庾家要完了,絕不能像沈勁一樣迂腐固執(zhí)。我痛定思痛,從荊州發(fā)生的兩起將佐家眷遭襲擊開始,我就知道這是庾爰之自導自演的陰謀,于是提前便把家小送至城外妥善安置,而謊稱她們回鄉(xiāng)下省親去了?!?p> 除了一些細節(jié)不好明說,其實殷浩還有一點沒有透露。
那就是,他到山陵拜見褚蒜子時,稱庾翼已死,而當時庾翼還有一口氣在!
桓溫也終于明白,為何別的將佐家小被扣留,而身為荊州長史的要員殷浩的家小卻能幸免,足智多謀救了他。
“桓兄,這就叫聰明!”
桓溫聽出了題外之意,殷浩這番話何止是在批評沈勁,其實也在暗諷自己。自己今日之困局,何嘗不是迂腐固執(zhí)所致?
難怪殷浩讓自己仔細聽著,琢磨琢磨。
再看殷浩,看似醉醺醺,然而言語不僅流暢,還很犀利,他到底是真醉了還是佯醉,是真狂還是佯狂?
多年的離別,桓溫對這位舊友故交有些陌生,他錯了嗎?似乎也挑不出什么過錯,趨利避兇乃生存之道,人之常情!
他沒錯,只是變了!
這場午宴一直喝到傍晚,酒壇空了,人也醉了,二人才依依惜別。
“桓兄,有一事不知當講不當講?”
“客氣了,你我兄弟但講無妨!”
“桓兄明知我在荊州侵淫多年,情況了如指掌,卻不主動找我,而要我親自登門,莫非對我有什么隔閡不成?”
“殷兄言重了!多年來我就像掃帚星一樣,人人避而遠之,誰沾著我誰就要被連累。殷兄春風得意之際,我又怎敢冒昧登門殃及殷兄。實是不便,非是疏遠,務請見諒!”
“豈敢豈敢,桓兄,太后和圣上以國士待我等,我等也應以國士報之!但愿我們兄弟能聯(lián)袂攜手,建功立業(yè),報效朝廷!”
二人執(zhí)手,同聲念起當初的誓言:“天涯同命,兄弟同心,不離不棄,生死與共!”
“此次一別,你我分鎮(zhèn)荊揚,各奔東西,不知何時才能相見?”
桓溫也感同身受,內(nèi)心里還是對殷浩充滿期許,在自己陷入窘境時,能主動前來說出夷陵的所在,而且透露了夷陵堅固外表下的縫隙,的確是幫了自己大忙。
四兄弟中,也就只有他能與自己頡頏,不分伯仲,但愿彼此也能一起為大晉揚鞭奮進,擊楫中流。
“殷兄,荊州和揚州有大江牽挽,同飲一江水,你我從不曾離開過。如果真要相見,希望是在恢復故土的疆場之上!”
“好氣魄!靜候桓兄高奏凱歌,后會有期!”
“靜候殷兄捷報頻傳!后會有期!”
晉陵郡府衙,郗超正在認真臨摹著書帖,一筆一劃,有模有樣。
郗愔遠遠瞅見,甚為欣喜,自己人近中年,膝下只有這獨子,自幼就是如同掌上明珠看待,可謂百般寵愛集于一身,要星星不摘月亮。
郗超系出名門,府里家財十萬貫,毫無嬌生慣養(yǎng)的惡俗,紈绔子弟的習氣,相反卻很爭氣。
不僅聰明好學,還勤儉樸素,關鍵是有著和年齡不相稱的智謀。今年年方十七,多謀善斷,讓郗愔是又驚又喜。
既欣喜兒子將來必能出類拔萃,又擔心這些智謀會讓他卷入亂世之爭,到頭來做個富家翁都難了。
郗愔從會稽郡游山玩水數(shù)日方回到晉陵,積壓了很多郡務,尚書臺兩次來函責問,他不以為念,草草處理便回復了事。
回到府里,見兒子剛放下書卷,又在揮毫潑墨。翰墨之事,自己也頗有造詣,常在兒子面前自詡,郗超此前也常來請教。
此時又見兒子一刻工夫也不荒廢,喜上心頭,便悄悄走至身后,看看書法進展如何,和自己還有多大差距?
這一瞧壞了,鼻子都氣歪了……
案頭上赫然擺放著一幅行書字帖,筆跡靜謐婉麗,皎然豪無渣滓。郗愔納悶了,這似乎不是自己的字跡,拿起來一看,卻是王羲之的《何如帖》!
郎舅二人雖情投意合,然于書法而言,卻是死對頭。
二人都能寫一手好書法,按照姐姐郗璇的評判,是各有千秋。
郗愔為此還沾沾自喜,不時在兒子面前宣揚,要勤學苦練,爭取超過王家的小子王獻之。
此刻令他氣憤的是,自己的兒子卻在練習對手的書法,怎讓他不勃然大怒,恨不得撕個粉碎。
但是定神一瞧,兒子是自己的掌上明珠,左看右看,沒有一處不疼愛的,頓時所有的怒火化作一句瘙癢般的埋怨:
“不愛家雞愛雉雞!”
“爹,你的書法功底扎實,自成一體,不過這幾年故步自封,而姑父卻大有長進,推陳出新,行草兼具,早已經(jīng)超過你的技藝了?!?p> 郗愔嗔道:“那你前些日子為何還在臨摹爹的帖子?”
“那些日子爹不是身體染恙嗎?孩兒如此,就是想討爹歡喜,心情好一些,身體自然也就好得快?!?p> 郗愔鼻子一酸,非常欣慰,沒白疼了這孩子,話雖直了些,心思還是很細膩,善解人意,懂得心疼自己的爹。
“喏,旬日來,朝廷的公文還有搜集的州郡邸報,全都給你?!?p> 郗愔拋過來一大摞東西,嘟囔了一句:“真不明白,小小年紀,為何要看這些枯燥乏味的東西?”
“爹大錯特錯,這些事關朝廷軍政,都是大事?!?p> 郗超一直留意政事,先是幫助其父參詳晉陵郡事,自去年起,又開始關心起國事來了,纏著郗愔定期將各種奏報帶回府里,自己要研究一番。
“爹,古人說,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之事,那純粹是瞎扯。蜀相諸葛孔明隱居南陽,并非閉目塞聽,專一耕讀,他們也有一大群人在傳遞消息,相互評判時勢,才有了千古傳誦的隆中對!”
“難道我兒也要成為隆中的諸葛孔明?”
郗超昂首道:“孩兒只羨其智,不羨其人!即便有鴻鵠之志,也會做不一樣的孔明!”
“為何?”
“孔明足智多謀,指揮若定,堪稱奇才,又克己奉公,宵衣旰食,堪稱忠臣。然不辨形勢,不諳大事,卻有些迂腐。他之所為,蓋棺定論,固然成就了他的萬世美名,然而他卻逆潮流,悖大勢,于時代于天下并無益處!”
郗愔驚道:“臭小子,離經(jīng)叛道,孔明如神明一般的存在,豈容你挑剔?今后斷不可胡言亂語,當心惹禍上身!”
郗超怕父親憂慮,趕緊隨口應承,點頭稱是,然而內(nèi)心卻洶涌澎湃,心想著,好男兒不飛則已,一飛中天。
只是心中的那領頭之雁折了羽翼,那三顧草廬之人還在沉寂!
他翻閱著公文,一則桓溫要去荊州的消息,讓他心情激蕩。
殷浩離開桓府的次日過午,褚華便獲悉此事,入宮稟報了褚蒜子,說殷浩獨自悄悄前往長干里拜會,動機可疑,或有異心云云。
褚蒜子道:“殷浩是個將帥之才,素來就有鴻鵠之志,他過府晤面也很正常,何慮之有?”
“姐,越是寶馬良駒,越是要給它勒緊韁繩,架好轡頭,萬一它逃逸,那就損失大了,姐不是還要他起到抗衡的作用嗎?”
“你放心,他是個聰明人,知道什么該做,更知道該依賴誰!”
褚華又道:“那個吳興沈勁之事,姐為何應允?這豈不是長桓溫志氣,給他邀買人心的機會?”
“人都死了,給他個人情,又能如何?再者,何充也據(jù)理力爭,我又何必為這點小事開罪于他?對了褚華,姐有一事頗為不安,你幫著參詳參詳,此事甚為蹊蹺……”
“什么事這么神秘?”
“荷包!”
褚蒜子說的荷包正是寢宮里花壇下發(fā)現(xiàn)的那一只,日子過了這么久,她一直都沒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