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東都洋京
晉王項羽從彈汗山出發(fā)時,不算北庭軍軍戶,身邊有兩萬親軍與四萬郡縣兵,另有七千乘戰(zhàn)車與五千輛輜重牛車。還有一千兩校學員與二千工匠。
晉軍與烏桓人山口之戰(zhàn),戰(zhàn)損傷亡八千人,后陸續(xù)傷員有二千人傷愈歸隊,最終的戰(zhàn)損為六千人。之后陸續(xù)俘虜烏桓婢女兒童八萬,牛羊百萬只,馬七萬匹,解救夏民六萬人。
晉軍在東進的路上分出烏樂軍、通遼軍、雙遼軍三萬士卒與六萬烏桓婦孺,授予戰(zhàn)車四千六百乘與二千四百輛輜重牛車。
三個軍府萬戶的將尉軍吏大部分是兩衛(wèi)親軍中提拔所出,極小部分為晉陽軍校學員,此時項羽身邊還有一萬六千親軍,和八千郡縣兵。
另有六萬救回的夏民,此時戰(zhàn)車還剩下二千乘及二千五百輛輜重牛車,九百多位兩校學員與二千工匠。
晉軍到達長城塞時,項羽又以五百親軍為骨干,八千郡縣兵與一千五百了無牽掛愿意從軍的輕壯夏民,分出為彰武軍萬戶,以潘鈞(某都尉)為彰武將軍,不設副將,授予戰(zhàn)車八百乘,輜重牛車八百輛,牛羊二十多萬只。
有夏四年十月底,項羽將北庭軍萬戶也留在長城以北放牧。
項羽自己僅帶著九百多位兩校學員、二千工匠、從烏桓人手里解救的六萬夏民男女與親衛(wèi)二軍一萬五千五百人跟隨臧荼入塞,駛乘的戰(zhàn)車有一千二百乘,輜重牛車一千七百輛。
這里說明一下,晉軍從北庭彈汗山出發(fā)時,五千輛牛車所運載的糧食只夠大軍吃兩個半月,九月份之后晉軍皆以牛羊為食,因此從烏桓人手中搶到的牛羊被吃掉了不少,而授予四個軍府萬戶的輜重牛車基本上是空車。十月在遼水邊碰到夫余人后,晉軍用金銀銅鐵牛馬跟夫余人換了不少谷物。
“微臣臧荼參見大王,大王萬福。”臧荼率一萬遼東軍士出塞二十里前來迎接。
“有勞遼東公出塞相迎,寡人甚是感激?!表椨鹛聭?zhàn)車對臧荼拱手道。
“不敢不敢,大王為被擄夏民疾苦,遠徙三千里營救,吾甚是欽佩。大王行軍三千里而來,糧草定是匱乏,微臣隨軍攜帶了不少糧草,還望大王笑納。”臧荼向項羽示意跟在其身后的眾多輜重糧車道。
“多謝遼東公美意,還請遼東公上王駕,孤要與將軍同乘入塞?!表椨鹞罩拜钡氖滞螅蝗萃妻o的將臧荼拉上了自己的戰(zhàn)車。
有夏四年十一月初,項羽跟臧荼回到了臧荼的都城襄平城。
“六萬夏民無辜,孤欲于遼東尋一地安置,不知可否?”項羽與臧荼相對而坐。
“不知大王中意何地?”臧荼聽著項羽此話有些緊張。
“沓氏(大連)如何?吾意于海邊建東部王庭,名號吾亦有決斷,稱洋京。遼東公可愿為我王庭大將軍?”項羽將自己的想法講了出來。
“沓氏縣(大連)地薄田稀,周圍盡是山林海洋,恐難以維系一國之都,大王說笑了?!标拜庇行┻t疑道。
項羽笑道:“遼東公可曾聽聞海上行船?秦始皇時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徐福請與童男女求之。于是秦始皇遣徐發(fā)童男女數(shù)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福是否求得蓬萊仙島未可知也,然寡人卻知海路西可通燕、趙、齊,東可通朝鮮,倭國,向南可至吳、楚。沓氏糧食不足,可以海運圖之?!?p> “臣雖不解大王之意,然沓氏之地微臣可雙手奉予我王,望我王笑納。大王有意拔擢微臣,微臣豈敢盤桓而有所推辭,愿為大王效犬馬之勞?!标拜卑葜x道。
“有愛卿護衛(wèi),我東部王庭無憂矣,哈哈哈。”項羽撫掌大笑道。
于是項羽以沓氏縣為東部王庭,號為洋京。用以安置從烏桓解救的六萬夏民,以司馬卬為洋京首相,鄭燁為洋京次相,以臧荼為洋京大將軍。
項羽隨后將王駕移到了洋京(大連),并在此指導工匠探索如何制造海船。
項羽先讓懂得造船的工匠先用木頭造了一艘當今的船樣模型,項羽觀察后,發(fā)現(xiàn)如今的船:帆、桅桿、平衡舵、船櫓、龍骨、水密隔艙、錨全都沒有,只能靠槳來人力驅動船只。
項羽只能指導工匠重頭開始制做船的模型。
船體主要由龍骨、底板、船舷板、甲板組成。
龍骨,是木船最重要的部位,又稱底骨,是大型木船夾置在底板中的縱向厚板材。它承受總縱彎曲和水壓力以及擱淺時的壓力與摩擦力等,對提高船舶縱向強度有重大作用。視船的大小和強度要求,設置一道至五道不等。龍骨多為粗大的好料。
底板,即木船底部由多塊縱向板料拼合的殼板。前后略收窄,以一定的外向弧線連舭板。底板上面與橫骨架下緣緊貼相接,是保證船殼水密和承受船體自重、裝載重量與總縱彎曲的重要構件。
船舷板,是身板。從下而上分別稱拖泥、出水棧、中棧、完口棧、出腳。木船兩舷側由若干塊縱向板料拼合而成的殼板。內側由橫骨架支撐。它的橫剖線常外傾或呈弧形。
甲板,木船艙面上沿舷弧線設置的露天殼板。下面由隔艙板和肋骨支撐,大船甲板下面還設托梁。除保證艙面水密和供操作行人外,并起增加船體整體強度的作用。分首甲板、尾甲板和舷甲板。
最后以苧麻、石灰和桐油為原料,按一定比例調和成“艌料”,嵌塞船艙木板之間的縫隙,使其密不透水。
然后再在船體上裝上桅桿、平衡舵、船櫓、錨,最后才能張帆。項羽又沒造過船,所以造船的過程十分艱難,項羽帶著晉陽大學畢業(yè)的五百學員和二千工匠根據(jù)制造海船的理念,不斷探索制造合適的海船模型。
經(jīng)過洋京所有八萬人的一同努力,直至四個月后,才終于造出了一艘有桅有帆,在海中不會翻的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