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豈獨無故

1,孟子

豈獨無故 智襄子 1051 2020-11-26 13:00:00

  【一】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yǎng)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養(yǎng)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p>  在孟子的話語體系中,養(yǎng)身不僅指保養(yǎng)自己的形體。身是內(nèi)在精神與外在形體的整體,養(yǎng)身包括而且主要是指修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心,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那人的理解:要理性,要保持理智,多思多想。所以一些保持理智的策略要用起來。比如說:消極想象。

  那么次數(shù)應(yīng)該是多少呢?最低標準是三次。

  【二】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同:偕同,共同。善與人同,在向善的方面跟人們偕同,即跟他人一起向善。

  舍己:放棄自己。從人:跟隨別人。舍己從人,是說在與他人一起向善的過程中,看到自身的不足,能夠主動放棄自己的私見,轉(zhuǎn)而向別人學習。

  為(wéi)善:字面上可以理解為行善,實際包含的意思比“行善”更豐富,包括培養(yǎng)個人的善性并引導社會向善的風氣。

  宋代周敦頤說:“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guī),如護疾而忌醫(y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有錯誤、過失卻厭憎別人批評糾正,諱疾忌醫(yī)的結(jié)果必然是錯上加錯,甚至滋長更大的禍患。

  儒生的理解:要克服自己的種種不理智的想法,試著和這一想法進行辯論。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痹唬骸扳x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p>  物交物:前一個“物”指耳、目等人體感官,后一“物”指人體以外的事物。交:交接,接觸。

  儒生的理解:做決定的時候,試著閉上眼睛。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