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豈獨無故

13,傳習錄

豈獨無故 智襄子 1511 2021-02-17 14:45:15

  先生曰:“為學大病在好名?!?p>  侃曰:“從前歲自謂此病已輕,此來精察,乃知全未。豈必務外為人?只聞譽而喜,聞毀而悶。即是此病發(fā)來?”

  曰:“最是。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實不稱名,生猶可補,沒則無及矣?!氖迨鵁o聞’,是不聞道,非無聲聞也??鬃釉疲骸锹勔?,非達也?!部弦源送??”

  “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出自《孟子》: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p>  “四十五十而無聞”出自《論語》: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不聞焉,斯不足畏也已?!?p>  “是聞也,非達也”出自《論語》,子張問什么是達人。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弊釉唬骸笆锹勔玻沁_也。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p>  質(zhì)直而好義,他不是有心求別人知道自己,而是為人質(zhì)樸正直,行事好義,事必求當其理。合乎義理就做,不合義理就不做,篤實力行。

  對別人呢,察言觀色,時刻注意照顧別人的感受,反觀自己說話做事的得失。

  慮以下人,是常存謙退之心,不敢怠慢他人,總是注意把自己處在別人之下,不行我就退一退。

  聞,是“色取仁而行違”,簡單地說,就是“裝”!張居正說,德修于己,而人自信之,這叫達。而聞人呢,存心就要聞名,矯飾情貌,做出個善人君子模樣,這叫“色取仁”,而實際卻“行違”,做的不是那么回事。

  【一】

  侃多悔。

  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fā)病。”

  可以后悔,不可糾結(jié),如果悔恨之情糾結(jié)在心中,那又因藥而病了?!?p>  問:“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p>  《論語》:

  子曰:“性相近,習相遠也?!弊釉唬骸拔ㄉ现c下愚不移。”

  【二】

  問“子夏門人問交”章。

  先生曰:“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張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p>  “子夏門人問交”,出自《論語·子張》:

  子夏之門人問交與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弊訌堅唬骸爱惡跷崴劊壕幼鹳t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鼓勵好人,也同情扶助無能的人。如果我是一個大賢,我對別人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呢?如果我自己就沒有賢德,按子夏老師的道理,別人就已經(jīng)先拒絕我了,哪里輪得到我來拒絕別人呢?”

  《呂氏春秋》記載,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唯賢者必與賢于己者處。”這個意思很直白了,朋友是進步之師,良師益友,指的不是良師和益友,而是說,良師才是益友。

  《中庸》講:“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嘉獎有才有德的,扶助能力差的,是我們懷柔遠方人民的方法

  【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p>  貫,有三層含義:

  一是貫穿、貫通,一個思想貫穿所有的思想,融會貫通,所有的道理都是一個道理。

  二是貫徹,把一個東西貫徹到底,不要東想西想。

  貫,還有第三層含義,一以貫之,就是一貫如此,專注堅持。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