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豈獨(dú)無故

4,作為一個主權(quán)者(二)

豈獨(dú)無故 智襄子 1372 2021-04-02 08:10:00

  (眾人的力量)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zhì),禽獸有知(zhì)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zhì)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qiáng),強(qiáng)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埂盾髯印?p>  【筆記】

  王守仁的答復(fù)很簡潔:“惡人的心,失去了心本來的樣子。”孟子有過一個很好的比喻,說牛山曾經(jīng)樹木繁茂,是個郁郁蔥蔥的好地方,但它旁邊就是一座大城市,結(jié)果很多人到山上砍樹,牛山漸漸變成光禿禿的了。自然界確實有自我修復(fù)的能力,隨著雨露的滋潤,山上又生發(fā)出一些嫩綠的枝條,但禁不住人們又去放牧牛羊,所以牛山才變成現(xiàn)在這樣光禿禿的。我們看見這座光禿禿的山,很容易誤以為山上從不曾生長過樹木,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人也是一樣的道理,壞人不是生來就這么壞的,只是天生的良善就像牛山上的樹木一樣,天天被斧頭砍伐,被牛羊踐踏。每天黎明,他心里也會萌生一點點和普通人一樣的善念,但日間的所作所為又把這一點點善念消滅了?!耙箽狻奔炔荒艽媪?,人也就和禽獸相去不遠(yuǎn)了。別人看到他那副禽獸的樣子,會誤以為他從不曾有過善良的資質(zhì),但這難道就是他的本性嗎?(《孟子·告子上》)

  不妨從“夜氣”入手,即便是大奸大惡之輩,也不會在清早一睜眼的時候就生出無數(shù)禍國殃民的盤算,當(dāng)然,最好還要有“自然睡,自然醒”這個前提,并且睡前切忌多喝水?!芤?p>  從“夜氣”可以發(fā)現(xiàn)善端,但如何才能培育善端呢?孟子給出過一個經(jīng)典答案:集義。

  所謂“集義”,顧名思義,就是不斷在心中積累正義,具體方法就是永遠(yuǎn)依照道德的指引做事,絕不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因為只要做了一件,心中那充沛的浩然之氣就會泄掉。

  【陽明心學(xué)】

  王守仁接下來的話更有佛教味道,為自己的畢生學(xué)問總結(jié)出四句宗旨,仿佛佛陀要門人弟子牢記“三法印”,即佛教三大基本原則,即便自己的思想在將來越傳越歪,越傳越雜,但所有人都可以通過“三法印”驗證所謂的佛法到底是真是假。

  這四大宗旨,亦即思想史上著名的“四句教”,是非常簡單質(zhì)樸的四句話: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

  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所謂“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意即心的本來面目或初始狀態(tài)是一種宇宙一般的“空”的狀態(tài),并沒有善惡之分。所謂“有善有惡是意之動”,意即當(dāng)意念在心里發(fā)動之后,裹纏著私欲,這才有了善惡之分。所謂“知善知惡是良知”,意即良知是判斷善惡的唯一準(zhǔn)繩。所謂“為善去惡是格物”,意即扭轉(zhuǎn)錯的意念,消除惡的意念,不斷“存天理,滅人欲”,這就是“格物”。

  侃去花間草,因曰:“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先生曰:“未培未去耳?!保⒅荆┥匍g,曰:“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便會錯?!辟┪催_(dá)。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fù)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保ㄓ猩朴袗菏且庵畡樱?p>  薛侃問道:“如此說來,難道無善無惡才是對的?”

  王守仁答道:“無善無惡是理之靜,有善有惡是氣之動。不動于氣,就是無善無惡了,也就是至善。”(無善無惡是心之體)

  理與氣原是程朱理學(xué)里一套成對的概念,理即天理,是抽象的規(guī)則,氣則是具體的物質(zhì),萬事萬物都是理與氣的結(jié)合。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