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說孔子贊賞齊桓公“正而不譎”。
提到齊桓公,必須要提管仲,沒有管仲,便沒有齊桓公的豐功偉績。
做的是管仲,收獲美譽的是齊桓公。
往往對齊桓公的贊美便是對管仲的贊美,同時,對管仲的批評大約也有對齊桓公批評的意味。
孔子對齊桓君臣的贊揚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酰俊弊釉唬骸盎腹藕现T候,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與仁者與(歟)?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p> 孔子的門徒中子路子貢是學識方面的優(yōu)等生,對于管仲有不同的看法。
子路提出管仲私德不好,公子糾被殺,管仲沒有盡到臣子的忠,反而投靠了自己的政敵齊桓公,但是后世對管仲的評價卻很高。
子路曰“未仁乎?”
意思是管仲似乎達不到我們推崇的“仁”的境界。
同樣,子貢也提出這樣類似的想法。
孔子指出,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車,這都是管仲的功勞,沒有管仲,我們的文化早就丟掉了,亡國是小事,文化沒有了是大事,亡國可以重建,文化沒了怎么辦?
沒有管仲,我們早就是落后民族了,跟那些蠻夷有什么區(qū)別呢?
怎么能以普通人的標準去要求管仲呢?
他們做的這些,完全合乎“仁”的境界。
這是孔子對齊桓君臣的贊美,這樣的評價非常高。
當然,對于管仲,孔子也有自己的批評,視角在子路子貢之上。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
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
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孔子對管仲的批評主要是在私的一面,一是不檢,有三歸,正式的夫人有三個,諸侯們才能有,大臣不可以,你找小妾行,正兒八經(jīng)的夫人居然有三個,不檢不符合禮制。
有反坫,越級享受,與國君的待遇一樣,不可以,不知禮。
兩相比較,公的面上,齊桓君臣功勞很大,對天下文化對天下不被分裂,維護了周朝禮制有莫大的貢獻,但是從生活上,管仲做的不夠,而且他明知不符合自己的身份,還去做,管仲不知禮。
你看孔子到了關(guān)鍵的地方,不管你功勞多大,不符合禮制就是不符合,就要批評你。
這是孔子的理論。
說到私德之外,孔子對管仲還有次評論,評價也很高。
或問子產(chǎn)。
子曰:“惠人也?!?p> 問子西。曰:“彼哉彼哉!”
問管仲。
曰:“人(仁)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p> 子產(chǎn)、子西、管仲
評述子產(chǎn),是一個惠及百姓的人,提到子西,孔子有一點不屑,沒說什么,簡單的表示“他呀他呀”或者“那個人啊那個人啊,不想說或者沒什么可說的”,而對管仲,極高,“仁也”,還舉例子說明,奪了人家伯氏的地盤,讓人沒好飯吃,但是伯氏到死沒有怨恨的話。
想想很有意思,你把人家的地盤奪了,人家沒齒無怨,說明什么呢?
說明管仲的政治工作做得好,很講究方法有藝術(shù),也說明伯氏對管仲是真心服。
這是管仲的本事。
這里的評價也是高的很。
事實上,齊桓公的偉大在于無限信任管仲,終其一生,能提的上桌面的大概就是聽鮑叔的建議,任命管仲為國相進行全面改革,而這個管仲恰恰是自己政敵的人,還狠狠地射了自己一箭,差點要了自己的命。
這是齊桓公可贊賞的地方。
尊管仲為“仲父”,用而不疑,是桓公最閃耀之處。
桓公手下有三奸,易牙、豎刁與開方,管仲在的時候?qū)λ麄冇泻芏嗉s束,即便桓公偏愛他們,他們也不敢擅權(quán),為什么?
管仲是國相,桓公之下,國人之上。
所以他們常常在桓公面前說一些壞話,但是桓公不為所動。
一次這三人在桓公面前表示,現(xiàn)在主公張口閉口說仲父怎么樣怎么樣,豈不是讓國人以為齊國無君了嗎?對管仲也太恭敬了吧。
桓公聽了笑了,你們是些什么玩意兒我還不知道?
仲父相當于寡人股肱,有仲父則有寡人,你們懂什么?
以后說說仲父的閑話,小心你們吃飯的家伙。
后人贊美桓公信任管仲:
疑人勿用用勿疑,
仲父當年獨制齊。
都似桓公能信任,
小人百口亦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