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家》·(2)
從太史公三晉世家的記載篇幅來看,韓國最少,趙國最多,其次魏國,據(jù)不準(zhǔn)確統(tǒng)計,趙國洋洋灑灑有一萬四千多字,魏國七千多,韓國只有三千左右,比較來看,韓氏的春秋戰(zhàn)國史在三晉來言,是最沒有存在感的,或者說平淡無奇,大體上處于一個弱勢的狀態(tài)。
趙氏最燦爛,無論是晉國時期,還是三家分晉以后,都起到一個主導(dǎo)的態(tài)勢,魏國來看特別是進(jìn)入戰(zhàn)國之后,達(dá)百年都屬于天下雄國,只有韓國默默無聞,回頭看,幾本沒有什么波瀾,更別說左右天下的光環(huán)角色。
韓國總的印象是一個追隨者,一個不得不面對四面強敵且無力反抗的一個弱者,毗鄰魏國與秦,受盡了魏國與秦國的欺凌,只能是被動挨打,幾乎沒有奮起的階段,除去申不害在韓國短暫的一次變法之外,找不到亮點,太史公記述申不害變法的結(jié)果也不過是“國內(nèi)以治,諸侯不來侵伐”,所謂的”不來侵伐”也不見得就是韓國自身的強大威懾,畢竟那十幾年的時間各國都各忙各的,形勢所然,即便沒有申不害的變革,估計也是”不來侵伐”,差不多說這次變革對韓國的國際地位影響不大。
可以說,韓國是戰(zhàn)國二百多年最不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基本上都是憋屈、茍延的狀態(tài),秦國統(tǒng)一的步伐第一腳就踏在韓國的土地上。韓國始終是魏國的一個跟班,從沒有直起腰過,唯一的一次韓趙聯(lián)盟圍困政治不穩(wěn)的魏國,還因為兩家沒有談攏不歡而散,成為一個頗為滑稽的事情。韓國出于自身長遠(yuǎn)利益的角度希望將魏國瓜分,趙國不同意,只要求魏國割地賠款,韓國覺得這樣不行,給我的土地少不得還讓人家拿回去,還賺一個惡名,不干,私自退兵,于是魏惠王得以順利即位,成功反殺。其實韓國的想法沒有問題,只有從根本上瓦解魏國才有機會自保乃至圖強,因為韓國太難了,國土小人口少,打一個二三流的鄭國還被一頓揍,終于把鄭國給滅了,大部分的勝利果實都被魏國拿去了,自己得到的那一塊還不能有效控制,人口太少。
不過也有人說韓國聽上去也不錯,聽得是蘇秦的話:
韓地方千里,帶甲數(shù)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帶利劍,一人當(dāng)百,不足言也。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欲西面事秦,夫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過此者矣。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翊笸跷髅娼槐鄱际虑?,何以異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表n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劍,仰天太息曰:“寡人雖死,必不能事秦。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詔之,敬奉社稷以從?!?p> 看看蘇秦的話韓王聽了不壯懷激烈才怪呢,霎時間覺得自己就是天下之雄。蘇秦的話沒有幾分可信的,無非就是見面幾頂高帽子甩過去,哄得你心旌搖蕩,最后“敬奉社稷以從”,蘇秦跟那一個國家也是同一套說辭,所以拿蘇秦的話來說事,就是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