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世家》·楚靈十二年(完)·志小天下
楚靈王方會諸侯於申,誅齊慶封,作章華臺,求周九鼎之時,志小天下。
看《楚世家》的太史公曰,僅提到楚靈王與楚平王這兩位楚國君。對楚靈的評論讀來頗有贊賞之意,“志小天下”,看不到有貶斥的味道;相反,對于楚平王則抱有不屑,“棄疾以亂立,嬖淫秦女,甚乎哉,幾再亡國”!比較的說,太史公對楚靈貶譽各半,一方面贊賞他雄心勃勃,大有吞天下之志,一方面又嘆息“操行之不得,悲夫!”“及餓死于申亥之家,為天下笑?!?p> 太史公的態(tài)度算是比較公允,沒有對楚靈進行一味的撻伐,或者褒揚楚平貶斥楚靈,這與《左傳》的態(tài)度相異。《左傳》完全是儒家史家所著作,對楚靈采取一種貶斥的意味,同時有對楚平王多一點褒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楚平王即位后復國陳蔡,如果說楚平有一點值得儒家贊賞的地方,無疑便是恢復了陳國與蔡國。但是對楚國而言,這不見得是好事。
太史公最終的論斷“勢之於人也,可不慎與?”,并不是完全從道德上來評判楚靈,因為對一個重要的歷史政治人物,很難從道德上來進行議論。試問,過往的霸主譬如桓公,私德上往往亂七八糟,桓公的結局更是慘不忍睹,桓公沒有被罵,就是因為他施行的“尊王”路線,這點恰好符合孔子儒家的“復周禮”的政治理念。
十一年,伐徐以恐吳。靈王次於乾谿以待之。王曰:“齊、晉、魯、衛(wèi),其封皆受寶器,我獨不。今吾使使周求鼎以為分,其予我乎?”析父對曰:“其予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蓽露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齊,王舅也;晉及魯、衛(wèi),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周今與四國服事君王,將惟命是從,豈敢愛鼎?”靈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今鄭人貪其田,不我予,今我求之,其予我乎?”對曰:“周不愛鼎,鄭安敢愛田?”靈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吾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諸侯畏我乎?”對曰:“畏哉!”靈王喜曰:“析父善言古事焉?!?p> 這一大段的對話,從楚國的角度看,無疑楚靈時期讓楚國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楚莊曾經(jīng)問鼎,而楚靈直接有了分周天下的野心,對于自己的功績,楚靈也很是滿意,靈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吾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諸侯畏我乎?當初晉國壓制我們大楚那么多年,現(xiàn)在天下諸侯都怕我們楚國,曾經(jīng)爺爺楚莊沒敢拿下的陳蔡二國,現(xiàn)在也被我納入國家版圖,天下怕我們否?——這便是太史公所言“志小天下”!讀來,楚靈的志得意滿如在目前,要說歷代楚君誰最有魄力,我看大概是楚靈了,畢竟他的爺爺楚莊沒有做到的,楚靈做到了。譬如率諸侯兵伐吳,譬如設陳蔡為縣,也正是這種種,刺激的楚靈大建章華臺,以炫耀國力。
對楚靈的論調(diào),比較的看,太史公最為公允,不像有的史家,圍繞楚靈“無禮”,完全采取貶斥的態(tài)度。而太史公更多的是從一個楚國歷史政治人物的角度予以論斷,這種態(tài)度對得起“信史”二字。古今史書,太史公《史記》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