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別名苗嶺明珠,“凱”苗語為“木佬人”、“里”為“田”。
苗族板凳舞:是凱里苗族婦女酒后即興的一種舞蹈,與酒相存,無酒無舞。
板凳舞是苗家人喝酒助興的舞蹈,婦女們借酒興而起舞。
舞時,腳踩腳,板凳和屁股相撞,妙趣橫生。
同時,舞興助酒興,直到人醉興盡。
因此,板凳舞又是苗家人的醉舞。
在凱里苗寨里,每逢“滿月”酒、過春節(jié),酒后,就興跳板凳舞。
跳舞的苗族婦女,上穿對襟衣,下穿中短裙,每人雙手各拿一只小板凳,邊敲板凳邊從場壩的兩邊跳向中央,圍成圈。
舞蹈的動作是:先出右腳向前,腳跟踩三下(有的地方只點兩下),手中的板凳也敲三下(有的地方只敲兩下),然后換左腳重復右腳的動作,節(jié)奏是3/4拍或4/4拍。
之后,隊形變成兩隊,面對面地跳,跳的動作和節(jié)奏如前,邊跳邊伸出手中的板凳相互擊兩下。
跳舞時,舞者故意相互踩對方的腳,屁股對屁股相互撞擊,身上的裙子飛揚,妙趣橫生,如此反復狂舞狂敲,手中的板凳有的被敲破??吹接邪宓是闷疲魅思腋吲d地來敬酒助興,意思是板凳打破是“打發(fā)”。
跳舞之中,誰的腳步錯了,走錯了隊形,就要被罰酒。喝了酒后,婦女們借著酒興又狂跳起來,直到盡興方休。
凱里板凳舞的舞蹈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只跳不唱,以爐山鎮(zhèn)為代表;另一種是又跳又唱,分別以旁海、三棵樹兩地為代表,唱的內容大致有:“親家喲/親家喲/親家真親喲/親家的鼻子又長又長/傻乎乎去扛木頭/扛不動喲/用力扛……”意思是窮親家攀富親家,攀不上也用力攀。
凱里的苗家人認為,板凳舞是慶賀喜事和節(jié)日的舞蹈,只有嫁娶、生子“做滿月”以及“過年”等喜事和節(jié)日跳。
苗族板凳舞發(fā)源于原始社會,生長在民間,是一種原汁原味的古代舞,是苗族婦女酒后自娛性的一種舞蹈。
它因酒興而起,它的動作粗獷,激越、表情熱情奔放,表現了苗族人民不屈不撓的性格,吸引遠鄉(xiāng)近鄰親朋好友或喝酒或跳舞,使感情得到釋放,親情更加融洽。
因此,它是增進民族團結,建設農村和諧人際關系的紐帶。
凱里市,萬博廣場。
阿布與非非經過幾天長途跋涉,分別去了丹寨萬達小鎮(zhèn)觀賞了錦雞舞,雷山享受了聽覺盛宴苗族飛歌,臺江施洞吃了姊妹節(jié)的五色糯米飯,于凱里苗侗風情園科普苗族板凳舞。
QDN州民族博物館。這是阿布人生中進入的第一座博物館,非常期待與閨蜜的分享。
有《州情館》、《民族文化館》、《服飾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四個基本陳列展和一《臨時展館》,共有藏品12000多件,收藏有元、明、清等時期的苗族、侗族民族服飾及部分祭祖和生活用具,館藏文物分為出土類、革命社建類、生產生活類。
州情館位于博物館一樓西側展廳,以珍貴文物為主要見證,以“遠古QDN”、“悠久的歷史”、“木材東流-文化西漸”、“農民戰(zhàn)爭”、“中國工農紅軍在QDN的活動”、“奧運火炬在QDN”、“QDN旅游資源”等7個部分全面展現QDN文明持續(xù)不斷的發(fā)展和全州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多民族聚居的歷史進程,彰顯QDN苗、侗等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
服飾館位于三樓西側展廳,精選了QDN州以苗侗為主的少數民族服飾、繡片、背帶、銀飾等精美華麗的展品展示給觀眾,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體現了QDN州少數民族服飾多民族、多元化的特點。服飾品種較多,風格各異,它們是中國服飾中較為古老,保存相對完整的服飾之一。
QDN州民族博物館對QDN州的人文地理及少數民族風情有一個比較詳盡的介紹,文字、圖片、實物都有陳列。
博物館的外觀融苗侗建筑藝術風格為一體,中央塔樓采用侗族鼓樓重檐形式,東西塔樓采用苗族吊腳樓形式,以外觀來強調QDN是“苗侗之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