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算是陰陽相生嗎?
新任秦使到來前不久,紫蘭軒內(nèi),莊曉與韓非相對而坐。
“這個速度明顯有問題。”莊曉說道。
韓非喝了口酒,不說話。
他當(dāng)然也知道有問題。
不過三日就集結(jié)了大軍,上任秦使死了沒多久,新秦使就出現(xiàn)在了韓國境內(nèi)。
這種速度,必然是提前做了準(zhǔn)備。
“可是,天澤應(yīng)該不可能和秦國有所勾連?!表n非提出了疑問。
“也許,天澤只是一個意外。”莊曉給出了一個答案。
韓非沒有吃驚,這也是他心中的猜測。
秦國故意派了個炮灰過來送死,暗中準(zhǔn)備好了集結(jié)大軍的準(zhǔn)備,并同時在暗中派了新的使臣。
恐怕就算天澤不動手,那個前任使臣也會死于非命。
這些,韓非很容易就可以想通。
暫時還想不通的是:
“秦國的目的是什么?”
“確切的說,是那位文信侯的目的是什么?”
現(xiàn)今秦國的軍國大權(quán)盡攬與相國呂不韋之手,這件事也必然是出自他的手筆。
莊曉搖頭,“目前信息還太少,對方的目的難以推測,只能見招拆招了?!?p> “現(xiàn)在的首要之事,是擺平那位新使臣。秦國盡起大軍,幾乎圍住了所有秦韓交界之處,不解此圍,你爹估計覺都睡不著?!?p> 韓非點點頭,“是啊。”
兩人雖沒有說,但也都意識到,秦軍的動向也是極不正常的。
就算要打滅國之戰(zhàn),也沒必要圍死秦韓兩國的所有通路吧?
不提二人心中的疑惑,張良急匆匆走了進(jìn)來。
“韓兄,新一任秦國使臣已經(jīng)到了?!?p> 韓非頷首,起身隨張良離開,入宮去了。
至于秦使是誰?早已查明,正是韓非師弟,李斯。
……
韓王宮大殿,群臣畢至,位列兩側(cè)。位置最前者,正是姬無夜、張開地、白亦非、韓宇以及韓非五人。
他們五個,不是位高,就是權(quán)重,甚至是二者皆有,也最得韓王安信任,自然位列前茅。
緊接著,李斯持節(jié)杖,孤身進(jìn)殿,毫不客氣地對著韓國朝堂,一干君臣上下,明嘲暗諷。
韓非等一干重臣,自然不會放任其在韓國朝堂上,大放厥詞。幾人與之一番引經(jīng)據(jù)典,唇槍舌戰(zhàn),可以說互不相讓,難分高下。
順便注明,姬將軍是全程沉默的,上演了一出標(biāo)準(zhǔn)的呆若木姬。
這些人在說什么?本將軍完全聽不懂?。?p> 半晌的口舌之爭后,雙方人馬都停止了這種行為。
廢話說說就行了。
李斯說這些話也只是為了壓下韓國的氣勢,以此在談判中占據(jù)主動罷了。
可既然對方的人實力也很不錯,尤其是韓非,嘴炮比自己還厲害,那也不必強(qiáng)求。說多了,反而會落在下風(fēng)。
接著,李斯直入正題,開了一個韓國不會接受的價碼。
“李斯懇請,韓王能夠紆尊親送使臣遺體歸秦。”
此話一出,眾臣嘩然,張開地,韓宇,韓非立刻一人一句把他頂回去了。
李斯也不失望,本來對方就不可能同意,他只是先開一個對方不接受的價碼,以此讓自己的下一次開價,難以被拒絕罷了。
“既然此法貴國不肯,那就請韓國效仿昔日燕莊齊桓之舊事,以使臣遇害之處為界,割讓國土給秦國,來平息兵戎之災(zāi)?!?p> 圖窮匕見,李斯微笑著說出了真實的目的。
一時,朝堂上下,無人應(yīng)話。
這個條件一樣不能同意。
使臣在新鄭城外不遠(yuǎn)遇害,以那里為界割土,就等于把韓國送給秦國。
可秦使在韓國遇害乃是事實,韓國此時確實理虧,已經(jīng)拒絕過對方的一個條件,若是再拒……秦國大軍可就在國境線上。
是以此時既無人敢貿(mào)然出言反對,也無人敢出聲應(yīng)和。
韓王安也只能高坐在王座上,直冒冷汗。
不過此時韓非卻嘴角微翹,直接出列走到李斯近前,問了個不怎么相關(guān)的問題。
“請問使臣從秦國至此,走了多久?”
李斯知道韓非絕對有詐,但不答不行。
“十日左右。”
韓非笑意更甚,“那我們以十日為限,若十日內(nèi),破不了此案,那就依李大人所言,割讓土地。”
韓非話一出口,韓王安頓時色變,剛想呵斥,李斯就開口追問道:
“此話當(dāng)真?”
不過李斯面上平靜,心中卻暗自緊張起來,他很清楚自己這個師兄有多難纏,前面指不定有什么坑等著自己呢。
韓非立刻答道:“自然當(dāng)真。不過,既已十日為限,若是早于十日破案,是否應(yīng)該減少割讓的土地?”
李斯心里更感不妙,但話還是得回答,“當(dāng)然應(yīng)該減少?!?p> 韓非緊跟著再度發(fā)問:
“使臣在這十日里,五日在秦,五日在韓,若是破案之日少于五天,是否應(yīng)該割讓相應(yīng)的秦國國土?”
將軍!
李斯眉頭緊皺,不敢接話。
這個條件,李斯不接受的話,先前所說的效仿先人,也就不成立了,割讓國土就成了空話。
可若是敢答應(yīng),韓國之后會怎么樣不好說,他回去之后估計是要車裂了。
無論韓國多少天破掉案,他敢擅自把秦國國土搬上談判桌,就是死罪。
秦國國法嚴(yán)苛,即使韓國破不了案,盡割國土,讓李斯看起來有大功于秦,也得死。
至于韓國真的五日內(nèi)破案,就更不用說了。
此時,李斯完全進(jìn)入了進(jìn)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李斯緊盯著韓非,心中思緒翻動。
“好個韓非,三言兩語就將我逼入絕境。”
其實韓非此舉可以奏效是因為,他把使臣和秦軍割開了。
對于韓國諸臣來說,以花言巧語來搪塞李斯不是問題,總能想到點子。
但使臣可以搪塞,邊界線上的秦軍可不能。
觸怒了秦使,人家一走了之,不談了,直接大軍攻城,誰來擔(dān)責(zé)?
可韓非了解自己的師弟,他第一次作為使者出使,是其仕途的開端,必須帶功回國。
若是無功而返,不管秦國大軍能攻占韓國多少國土,都與其無關(guān)了。
他回國后,必然會被注上無能的標(biāo)簽,仕途也就到此為止了。
這是李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所以韓非很痛快的給他下套,也不怕他生氣。
韓國君臣希望能通過與使臣談判消解兵戎,李斯這個使臣同樣也希望能通過談判立功。
雙方,其實都離不開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