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韜有點失望的看了次輔一眼,這戰(zhàn)斗力不行??!
他看到次輔挑戰(zhàn)首輔還是很開心的。要是下面的文官都一團和氣,什么事他們商商量量就能決定了,那還要皇上做什么?
可惜的是首輔還是更加老謀深算,一句話就把次輔鎮(zhèn)壓住了。看來還是需要給次輔點支持,平衡一下他們的力量。
姜韜親自下場和稀泥:“太上皇自然圣明無比,但是次輔的推論也不無道理。勞煩首輔攜內(nèi)閣諸位大學士親自去審問一下忠順親王,再做定奪。”
他雖然說得很客氣,但卻是直接下命令,不給首輔反駁的機會。
首輔也確實不好不給新皇面子。再說了他跟忠順親王又沒啥關(guān)系,之前和稀泥只是不想摻和皇家的內(nèi)部斗爭,用太上皇的話反駁次輔也只是正常的政治爭論。
現(xiàn)在新皇直接吩咐他去審問忠順親王,就不好推脫了,自然也不會再為忠順親王遮掩。
……
太上皇看見內(nèi)閣五位大學士一同到來,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的處置還是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
首輔帶頭給太上皇磕頭行禮后,說道:“啟稟太上皇,微臣等人覺得還有些問題沒有搞清楚,想請忠順親王殿下解解惑?!?p> 封建社會皇權(quán)至上,首輔也沒敢當著太上皇的面說要審問忠順親王。
太上皇也不好阻止,否則就顯得他太過偏袒了,而且他向來很重視文官,所以就點頭同意了。
可惜忠順親王也非常狡猾,這么長時間已經(jīng)想好各種問題該如何回答了。面對首輔們的詢問居然回答的滴水不漏。
盡管大家都知道他肯定有問題,卻拿不到關(guān)鍵證據(jù)。
當然了,能做到大學士的人都不是簡單人物,忠順親王要真是個老百姓,或者不是太上皇的愛子,他們也有一百種手段讓他認罪伏法。
但是當著太上皇的面,大家都是“正人君子”,自然不好耍弄手段,更不敢用刑,所以審了半天,還是老樣子。
這下麻煩大了,大家剛剛定下君臣名份,新皇交代的第一件事就辦砸了,顯得大學士們水平不高??!
最后大家商議一番后,還是決定請?zhí)匣氏劝阎翼樣H王圈禁在王府,然后讓刑部派出偵探去查一下最近忠順親王有沒有跟顧二聯(lián)系。大學士們指揮不動皇城司的人,刑偵方面只能依靠刑部了。
當然了,偵查需要時間,大學士們還要回去接著守靈,圣旨就先不著急寫了。
大學士們回到靈堂,一臉慚愧地跟姜韜告罪。姜韜此時非常大度地道:“辛苦幾位先生了,你們的處理方案很穩(wěn)妥。其實朕也不希望不是三皇叔指使的,畢竟骨肉相殘的影響實在是惡劣了?!?p> 大學士們一想也是,儒教還有一個教條是“親親相隱”,意思是說親人犯了罪,應該相互遮掩。到了明清以及紅樓夢中的大華時代,甚至發(fā)展為:親人犯罪,必須相互遮掩。
忠順親王是新皇的親三叔,所以按照儒教教規(guī),即便他犯罪了,姜韜也必須替他遮掩。
為什么歷史上清朝的時候,皇家子弟敢直言:“今天咱們上街去殺個人玩玩?!?p> 一方面是因為清朝時漢人是四等民族,地位低下,殺掉一個最多賠點錢就了事;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皇家子弟犯故意殺人罪,皇上有責任替他們遮掩?;噬隙家H自遮掩的事,大臣們敢下死力去查嗎?
其實姜韜根本就沒想到“親親相隱”的問題,他是知道這事跟忠順親王基本無關(guān)。他找忠順親王的麻煩主要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孝心”,顯得自己不愿意輕易放棄對兇手的追查;輕輕放過是為了展示自己的“仁善”。
既然皇上沒意見了,大家也就松了一口氣,慢慢查唄,要是真查到是忠順親王干的再說吧。
……
盡管忠順親王把自己摘的很干凈,但是太上皇知道很多人都不服,只是礙于他的面子沒有再深究。
其他人可以先不管,但是自己的嫡長孫,新皇姜韜就不能忽略了。
否則,即便新皇現(xiàn)在不發(fā)作,等自己駕崩之后,老三恐怕性命難保。
所以太上皇只好親自來到靈堂,找姜韜到偏殿開誠布公的談話。
“韜兒??!朕知道你三叔在刺君案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最大的罪行就是把顧二送進了御膳房。他應該是知道顧二跟你父皇有仇,送顧二進來就是寄希望于顧二能夠自己報仇,害死你父皇。根據(jù)朕對他的審問和判斷,他并沒有指使顧二下毒。”
姜韜其實心里啥都明白,但他還是假裝沉默了一會兒,然后才回道:“孫兒自然是相信皇爺爺您的判斷。不過三皇叔確實沒安好心,父皇駕崩,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p> 太上皇點點頭,表示贊同新皇的看法,接著說道:“朕的初步意見是把他貶為庶民,無旨不得出王宮。相當于把他圈禁起來了。”
姜韜想了想,道:“皇爺爺處理的很好?!?p> 頓一頓,姜韜假裝猶豫了一下,接著道:“我聽說皇三叔在京營安插了很多人手。他當王爺?shù)臅r候本就不該與軍中將領(lǐng)來往密切,現(xiàn)在當了庶民就更不應該跟這些將領(lǐng)來往了。
這些將領(lǐng)跟一個王爺來往密切,也說明他們對我父皇和我已經(jīng)毫無忠心可言了。
皇爺爺,不知這些將領(lǐng)該如何處理呢?”
太上皇眼睛閃了閃,孫兒這是要跟自己做政治交換了。
孫兒同意按自己的意見處理,但是希望自己能夠替他掃除忠順親王在軍中的親信。
太上皇心里還是挺欣慰的,自己畢竟半截身子入土了,繼承人面對自己沒有唯唯諾諾,敢于搞利益交換,已經(jīng)很不錯了。
自己兒子當皇帝時,只敢暗地里收買,不敢跟自己光明正大的爭,其實自己心里也是不滿意的。當皇帝還是要有和任何人光明正大爭的氣度。
而且孫兒提的交換條件非常有分寸。能被老三收買的人,職位都不會太高,處理起來不難,交換條件很合適。他還很大度的先同意了自己的處理意見,更是一個加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