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呂兵只需從既定的結果中去找尋原因:“漢末天子大多年幼,君權旁落,外戚和宦官輪番掌權,但外戚和宦官的權勢亦來自皇權,說明皇權本身并未衰落,天子的威嚴仍在,也在各地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而大唐自安祿山起兵造反后,地方便藩鎮(zhèn)割據(jù)、擁兵自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現(xiàn)如今的藩鎮(zhèn)上,僚臣、士卒、庶民都只知本鎮(zhèn)節(jié)帥,哪里還識得李唐的天子是誰,又何來天子的恩威呢?”
“所以我的觀點恰與李先生相反,高都帥深得朝廷和天子的信賴,非但不能為其匡扶天下助力,反倒會成為他縱橫天下的羈絆。”
李襲之聽見這番話,腦中如驚雷炸響。
因為呂兵講出的道理,正道出了他心里長久以來的困惑。
論功勞,除卻高駢和鄭畋二人,高仁厚不在其他藩鎮(zhèn)節(jié)度使之下;論統(tǒng)兵打仗的本領,高仁厚未必便弱于任何當世名將;論對朝廷的忠心,高仁厚一片赤誠,當世更是無出其右者……
可為什么其他諸侯都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地盤,紛紛登上了逐鹿天下的舞臺,而高仁厚還在為了一個節(jié)帥之位四處奔波?
難道朝廷就看不明白當今天下的形勢,就不愿意給忠心的高仁厚一塊地盤,或在地方上安置如高仁厚這樣的忠誠的節(jié)帥嗎?
……非不愿也,實不能耳。
現(xiàn)如今的天下,李唐皇帝只頂著一個共主的名分罷了,是諸路藩鎮(zhèn)互相鉗制的一個道具,實際上已指揮不動藩鎮(zhèn)上的一兵一卒。
某說皇帝妄想從諸路藩鎮(zhèn)的嘴里銜塊肉出來,恐怕皇帝身邊但凡有點風吹草動,反倒會成為諸路藩鎮(zhèn)首先討伐的目標……
據(jù)此再推論下去,死守君臣之道的高仁厚又會走向怎樣的結局呢?
李襲之越想越覺得恐懼,止不住額頭上已有冷汗?jié)B出……
其實呂兵所說的,他未嘗沒有意識到過,否則他也不會多次暗示高仁厚與朝廷決裂,只是……他也只偶爾想想,并沒有、也不敢篤信。
他同時也在心里抱有期待,高仁厚忠于朝廷,有了朝廷的支持,肯定會得到回報。
現(xiàn)在經(jīng)呂兵點醒,他再在心里反問自己,真的會有回報嗎?
再想想近些年被誅殺的那些地方節(jié)帥們,段文楚,薛能,支詳,極可能還包括鄭畋,他們身上恰好都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忠于朝廷。因為這些節(jié)帥本身就是朝廷委命的,他們的合法性來自于朝廷,所以他們也會遵從朝廷的旨意,所以……他們都被殺了。
這也正驗證了呂兵的觀點,得到圣上和朝廷的信賴,打著它們的旗號,非但不會成為逐鹿天下的優(yōu)勢,反倒會是一種羈絆。
因為朝廷和地方,已經(jīng)站到了各自的對立面上……
李襲之痛苦地想著這些問題,早忘記了他此次前來的使命,待他清醒過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癱坐在了地上,而呂兵正擔憂地注視著他。
“李先生……你沒事吧?”
呂兵確實很擔心,因為剛才李襲之失了神一般呆在原地,忽而猛烈地搖頭,忽而憤怒地握緊了雙拳……到最后啪的一聲跌倒在地上。
呂兵一度擔心這個瘦小的文人會神經(jīng)崩潰,或猝死過去,那他該怎么給高仁厚解釋呢?
“沒事……”
李襲之說著便要站起來,畢竟坐在別人家的地板上著實不雅,可他竟全身脫力,連站都不能站起來,最后還是呂兵趕緊抱住他,才將他扶了起來。
“讓小郎君見笑了?!崩钜u之訕訕道,又想起他此來的意圖,可到最后他卻連提也沒提,道了聲告辭,便狼狽離去。
因為他用來招攬呂兵的資本就是高仁厚的前途,可經(jīng)呂兵一點醒,他自己都快失去了對高仁厚未來的信心,又怎么可能拿來說服呂兵呢?
直到看見李襲之瘦小的身影在黑幕里被完全淹沒,呂兵才意識到,或許他不該對李襲之說出那些話。
…………
高仁厚大軍在渝州城休整五日后,繼續(xù)朝峽路的涪州、夔州等地進兵,歸義都因立大功,得以暫駐渝州城,負責后方糧草器械的運輸即可。
呂兵也終于有時間可以訓練他的弩兵隊了。
按之前的約定,弩兵隊共招收士卒一百人,應下設十個什,其中一個什為親兵,但呂兵久在行伍,對于軍隊的基層建制有著他自己的理解。
古代軍隊基本上通行以五或十為進制的什伍制,但這種建制出現(xiàn)在夏商時期,實在太久遠了,歷時近兩千年,戰(zhàn)爭的形式早已變得與遠古時期不同,主戰(zhàn)武器更是不斷地推陳出新,除了后勤補給方便計數(shù)、方便戰(zhàn)后論功封賞、和方便高居廟堂的人遠程操控之外,呂兵并不認為這種什伍建制有何優(yōu)勢可言。
但他也不會盲目采用現(xiàn)代軍隊的三三建制,他現(xiàn)在身處冷兵器時代的古代戰(zhàn)場,胡亂套用熱武器時代的軍隊建制顯然是不合理的。
到底應該如何建制,得與戰(zhàn)爭形式有關,得與兵種類別有關,更得與手里的武器有關……
最終,他從一百人中抽出十人作為自己的親兵,親兵同樣得參與日常訓練,兼具掌旗、擂鼓、傳令、喊號等閑職。
10人親兵不設什長,直接聽命于他。
余下90人分作三支分隊,以天干順序為號,分別為甲分隊、乙分隊和丙分隊。
呂兵的考慮是,他們的主武器是弩弓,而弩弓當近戰(zhàn)平射,以百步內為最佳射程,因此就要求陣型必須密集,必須多人同時發(fā)出箭矢才更具殺傷力。所以,90人的弩弓隊,至少得有30人站成一排同時射擊,才能形成應有的火力覆蓋。
而分作三支分隊,則純屬戰(zhàn)場分工的需要,一支分隊專職射擊,另外兩支分隊分別負責開弦上箭和傳遞,方可保證火力不間斷。
既然如此,他實在沒有必要再將30人的分隊繼續(xù)拆分成若干小隊,因為他們在戰(zhàn)場上執(zhí)行的是同樣的任務。
至于弩箭放射完畢,敵人沖到身前后肯定得換成刀盾作戰(zhàn),那已經(jīng)是使用刀盾時候的陣型,暫時還不在他的操練范圍內,所以暫且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