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開頭便是大別墅的暗黑全景——陰森可怕,接著一個杯子的特寫,自帶翻譯:我的房子我的規(guī)矩我的咖啡。
女管家上樓梯送早餐的時候,鏡頭給到了哈蘭的各類小說,別墅中的各類裝飾,各種各樣的人,多種多樣的學科知識——門后面的人類器官圖等,一切都在顯示這個小說大師的成功與博學。
可是被發(fā)現(xiàn)死在了頂樓的書房中,地上掉了一把小刀——全篇由此展開。
警察在別墅中召集眾人又問一周前老人生日聚會——也是關于逝世當天的幾個問題,大多數(shù)的角色便逐一亮相,在這一次的談話中你可以了解他們各自的特點,有個基本認知。
警察再次問話這段很有趣:
主導對話的著名私家偵探——布蘭特:
1、從逗比警察對起身的杜蘭特讓路的細節(jié),還有警探在案發(fā)一周后的再次詢問,可推測這場對話的發(fā)起者是這位剛入場的偵探;
過去一周時間,還是這位警探來詢問,前面一周的時間足夠讓他們把該做的該問的都完成了,而且他的警員搭檔像是來逛街的,在工作的時候嘻嘻哈哈,與死者家屬聊得火熱,應該是警探臨時拉過來充數(shù)的,得力干將應該在那前面一周的時間干完活收工了,這個案件基本是要結案的狀態(tài);
2、為什么發(fā)起了這場對話卻躲在幕后,先讓警探問話?
這次對話問了四個人,偵探先生彈了三次鋼琴鍵,分別是:
①第一次在長女琳達回憶完,且沒有人接話的時候;
?、诘诙卧诠m最小的兒子沃爾特“吹完”自己父親的時候;
?、鄣谌卧趩棠菡f完自己公司的時候;
都是在人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的時候,彈了鋼琴鍵來突出自己的存在,唯一沒有彈的人是長女的丈夫理查德——因為他主動先提起了自己;
在警探先問話熱場后,只彈了三次鋼琴鍵,便讓自己這個事先沒有與他們有任何接觸的人,順利地融入到這次談話中,并且由于別人先提起自己,對自己接下來的問話更有利——掌握到了主動權——別人送上來的;
從這點可以看出,這個著名的私家偵探是有兩把刷子的;
3、問話的層層突破;
問話的順序先長女琳達,再女婿理查德,后兒子沃爾特,最后兒媳喬妮;
琳達:鋼琴鍵起手入場,利用白手起家為共同點作為突破點——先是拉近自己和琳達的距離,再利用成功的強者看不起依賴別人的弱者的心理套出信息——沃爾特全靠父親哈蘭的幫助——不算關鍵信息的信息——偵探自己先前肯定做過調查,再往下時,女強人意識到不對,沒有往下說,關鍵的生日聚會當天的眾人信息沒說;
理查德:你不說就讓我來,爆出沃爾特當天在與哈蘭爭吵,而且自己也被順利套出假話;
沃爾特:自己的事情不好意思說,拿了一個擋箭牌喬妮,她當天也吵了架,還有蘭森——琳達和理查德的兒子也吵了架;
喬妮:被問得掩面而逃;
4、這家人在哈蘭死亡當天也是矛盾重重,偵探的實力可見一斑。
工具人警探和警員——熱場用。
哈蘭的護士——瑪塔:
對于把她當做一家人的各位,琳達說是厄瓜多爾移民來的,理查德說是巴拉圭來的,哼哼,但大家有個共同的認識——這是一個非常有職業(yè)操守的護士。
白手起家女強人——琳達。
婚內偷情被發(fā)現(xiàn)——理查德。
全靠爸爸過日子——沃爾特。
爺爺幫我交學費——梅格。
雙倍學費我拿一半——喬妮。
還沒露面的孫子——蘭森。
只對蘭森說話——祖母。
警察對家庭成員的對話基本結束,除了特意被打電話喊過來的瑪塔。
女婿理查德一結束對話便去找秘密信件——結果是白紙一張,但是后面大女兒回憶往昔——與哈蘭父親一起玩的游戲,手里有一沓一樣的紙——只不過上面有火燒的痕跡,這會是個伏筆,在后面揭曉??粗@一對,作案動機都沒有。
嬌嫩嫩的梅格和她臉皮薄的媽媽喬妮作案動機也很薄弱。
倒是其中的沃爾特和蘭森稍顯可疑——當天都和哈蘭吵過架,尤其蘭森的吵架理由沒有公布,或者管家之類的人有什么其他的作案動機。
接下來是詢問護士瑪塔,哈蘭老爺子的貼身護士,親密的朋友,偵探布蘭特最后一個詢問她,是因為她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也是最能夠得到確切的秘密消息的人,況且還有個能夠證實的傳聞,瑪塔說謊就會吐。
出軌的理查德,騙學費的喬妮,得不到影視版權的沃爾特幾人的事情都在瑪塔這里得到進一步證實,但這些殺人動機都太牽強了。可以看出的是,哈蘭清理門戶的行為模式,結合他85的歲數(shù),這是要讓子女能夠獨立,不要依靠他了。
接著進入瑪塔的回憶,故事第一個高潮來了,基本結局也是在這一段能夠分析出來的。
首先哈蘭和瑪塔的一段對話,哈蘭稱自己不怕死,但想要在走之前糾正家人都靠自己的這種現(xiàn)狀,其中蘭森被主要提起,他又愛又恨的孫子,最像他的孩子,自信又愚蠢,游戲人生且不計后果。
打針的時間是電影時間35:26,在發(fā)現(xiàn)不對打錯藥的時間是37:40,過去兩分鐘,還剩八分鐘時間——電影中老爺子說的,電影的播放時間和電影內部時間基本對得上,而老爺子開始說計劃的時候是40:27——過去五分鐘的點——要開始出現(xiàn)出汗迷失的癥狀了,可老爺子繼續(xù)說完了計劃,時間又過來兩分鐘——老爺子卻沒有癥狀,配合老爺子的聲音是瑪塔在當天執(zhí)行計劃的畫面,中間有三個細節(jié):
1、瑪塔凌晨零點多過去的時候狗沒叫,而當天凌晨三點狗的叫聲把梅格吵醒了;
2、老爺子計劃中讓瑪塔停車的地方——雕像前后,都在監(jiān)控范圍內;
3、在聚會上只認蘭森的祖母看到瑪塔時來了一句:蘭森?你這么快又回來了?一句話兩個重點,很快,又回來,說明祖母在不久前看到了蘭森第一次回來,誤把瑪塔當做蘭森的第二次回歸。
在這段瑪塔真實的回憶中,老爺子自殺身亡了——看似為瑪塔脫罪,卻是疑點重重。
從前面身份的介紹上來看:
1、瑪塔——作為被大家共同認可的干了很久且職業(yè)素養(yǎng)很高的護士,打錯針的概率實在很小,可瓶子打翻落地且撿起抽藥的時候在聊天,是有可能導致打錯的,但后面配套解藥沒有了,兩者一起那這概率實在是低得可憐,劇中瑪塔沒有說完的話表達的意思估計是:他們是配套的,要是沒帶簡直是把生命當做兒戲;
2、哈蘭老爺子——史上最暢銷的推理小說家之一,這是可以換句話說的,電影《利刃出鞘》是由哈蘭的小說為劇本拍攝而成的,書中的每個人,說的每句話,一草一木都是作者在腦海中想象加工后寫出來的,而這還可能是老爺子在一天內寫完的;
這樣的一位大師,在瑪塔找解藥的時候還在記錄這個殺人手法并推算出各種情況,這一段反映出老爺子的思維清晰且完全信任瑪塔能夠救回他,當發(fā)現(xiàn)解藥沒有,老爺子還在計時并給瑪塔出謀劃策;
每個時間點都是老爺子在報,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說完計劃的時候接近十分鐘——卻沒有任何癥狀,但老爺子自殺了,自殺難道法醫(yī)就不會驗尸嗎?這樣瑪塔還是會有很強的作案動機作案,可以在毒發(fā)后偽造成自殺現(xiàn)場,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一個結果——老爺子沒有中毒。
老爺子為什么自殺?
沒有中毒的老爺子,可瑪塔看著藥瓶說打錯了藥,兩者一結合便知有人把藥掉包了,但是職業(yè)素養(yǎng)高且很熟悉的瑪塔在沒注意藥瓶包裝的情況下是打對了藥的,但是自己看著外包裝認為打錯了;
在打完藥到確定沒有解藥,過去三分鐘,老爺子就明白了一切,卻自殺了;
為什么,有什么用處嗎?
排除瑪塔作案——當時又是打了電話又是去找人——全被老爺子攔住,因為老爺子知道是自己的家人出手了,就算這次沒有得手,下次呢?下下次呢?
終究會有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在這種陰謀里受到很大的傷害,當此決斷自殺,便沒有以后了,家人、瑪塔都不需要擔任何責任,因為自己是自殺的。
為什么有人要借瑪塔的手殺掉老爺子?
故事進行到了一半,主要的人物除了蘭森,應該都出場了,各人物在生日宴會當天的情況也都清楚,除了蘭森——不知道為什么和老爺子吵了一架,再結合當天祖母的情況,八成就是蘭森動的手;
但他為什么動手?
老爺子也說,金錢已經(jīng)讓自己的家庭關系扭曲,在生日宴會上有四個人都被斷絕了金錢供給,可老爺子已經(jīng)85了,斷絕又能斷絕多久呢?
駕鶴西去后,家產(chǎn)還不是這幾個人的,可老爺子的愿望是讓他們自己獨立生活,由此可以推出老爺子并沒有打算留遺產(chǎn)給他們,這時遺產(chǎn)接收人最大可能就是瑪塔,老爺子晚年時,他的心地善良的好朋友。
分析到最后便可以推斷出整個事件的脈絡,生日宴會當天,老爺子清理門戶,想讓自己的各個子女都獨立,尤其是最像自己的蘭森,便把遺產(chǎn)給瑪塔的計劃告訴了蘭森,想要勸浪子回頭,結果卻是不歡而散;
蘭森在回去的路上便是心生一計,回去調包了藥——被祖母發(fā)現(xiàn),等到老爺子毒發(fā)身亡,晚上再來拿包,不想被狗發(fā)現(xiàn)——梅格凌晨三點聽到狗叫——自己人狗應該不會叫吧?但不排除狗不喜歡他。
電影才放了一半,相關的線索都有了,邏輯也能夠推理出來,但在看第一遍的時候沒有發(fā)現(xiàn),看了結局才恍然大悟,真是感嘆一句:牛皮!
就算知道了結局,看第二遍也是那么驚艷,演員的表情,各種小細節(jié),都不能不讓人感嘆——再來一遍?再來一遍!
還有瑪塔回憶中管家弗蘭的哭訴:我不相信,親人毒殺,有個做法醫(yī)的表親;還有她放大麻的鐘下抽屜——很難發(fā)現(xiàn),在后面都是會一一揭露的伏筆,而且瑪塔白色鞋子上的紅點——鏡頭特寫,相信以觀察力和頭腦當飯碗的著名私家偵探在交談時是不會漏掉的。還有最后瑪塔抱著的杯子,沒有翻譯了
電影看完一半其實結局都出來了,就算你看完一遍知道結局,你還可以看第二遍,第三遍,品之愈久,愈感彌香,而這還是一部以推理為主的故事,當它結局被揭露的時候,你還是能夠從中得到不一樣的樂趣。
這,便是經(jīng)典??!
歡迎留下評論一起探討劇情,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