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35年,在太陽系之外,“探馬號”宇宙飛船發(fā)現(xiàn)一顆奇怪的天體。其表面有如彗星般覆蓋冰晶,形似橄欖,最長徑約莫300米。因其小,以致為人類所不察。
這還不算最奇怪,奇怪的是其忽隱忽現(xiàn)。
這顆天體以一虛空點為圓心,作圓周運動,會在某一固定的位置消失,隔了一段固定的時間又在消失處重現(xiàn)。經(jīng)過“探馬號”對引力流的測試,那一固定的位置是一“干涉漩渦”,某種能量失衡的表現(xiàn)。好比湖面上的水渦,若湖底是水平一致的,那么漩渦中心距離湖底最近。也就是說,干涉漩渦“拉近”了此一空間與彼一空間的距離。那顆天體能夠完好重現(xiàn),一者說明此干涉漩渦具備穩(wěn)定性;再者其破壞力相對而言處于低值,第三此干涉漩渦的另一頭有一個相對的漩渦,就好比沙漏。
為什么會在這里出現(xiàn)干涉漩渦,人類尚未得出結(jié)論。不過探索的欲望使人類敢于冒險,穿過干涉漩渦,并將之稱呼為“天門”。穿過天門,竟抵達獵戶星座。
可喜的是人類很快找到一顆類地行星,體積比地球略小,自轉(zhuǎn)一周約為25小時,公轉(zhuǎn)一周約為510天,大氣環(huán)境與地球相當,氣候溫和。整塊陸地被海水包圍,恰似盤古大陸,故名此星球為“盤古星”。又因內(nèi)陸荒漠有赤鐵礦形成紅色圓斑,令人離離亂惑,別名“惑星”。大陸的邊緣因海風帶來的雨水而生機勃勃,存在著原生動植物。
相比地球資源枯竭,環(huán)境日益惡化,盤古星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人類開啟了大舉星外殖民和環(huán)境改造,不光自身站住腳,也將地球上的動植物也搬了來,連帶病毒、細菌。這嚴重摧毀了盤古星原有的生態(tài),陸地上的原生生物幾近滅絕,而水中的生物憑借環(huán)境不同得以幸存。
百年間人類在“盤古星”上建立起十數(shù)個國家,如合虛國居大陸之東,諾亞國居合虛之南,閻浮國居合虛之西,哈米爾克居合虛、諾亞之間。
哲人曾言:“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人類總被欲望迷失心竅,國家之間紛爭漸起。盤古紀年82年合虛國以哈米爾克違反國際法,出兵征伐,攻破哈米爾克都城。后因諾亞國相威脅而退兵,合虛國另派警察維護哈米爾克戰(zhàn)后治安。
誰料爾后哈米爾克爆發(fā)極具傳染性的致命病毒,導致其國內(nèi)三分之一的人民死亡,連同合虛國留駐的警察也盡沒。
因為生命的重要性,其實人類已不參與一線戰(zhàn)斗,而由機器人替代。由科技文明戰(zhàn)勝對方,獲取資源。如果能掌握別國資源,也就無須殺戮其人民,使人類的火種得以延續(xù)。
但由于戰(zhàn)斗機器人極具破壞性,其智能尚未達到能分辨青紅皂白,所以進入敵方城鎮(zhèn)之后,需要人類前往維系治安,機器人只作為輔助力量。這也是國際法的約束,不能輕易違背。
盤古紀年85年,合虛國與諾亞國在五龍澤爆發(fā)爭奪戰(zhàn),合虛國先敗退后又小勝。此戰(zhàn)并無人傷亡,損失的只有戰(zhàn)斗機器人。
戰(zhàn)后,合虛國與諾亞國簽下一紙合約,但兩國間爾虞我詐并未消停。
又五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