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
帶隊巡查一遍鹽灶老爺宮和各類容易聚集場所,都沒問題,大門緊閉,疫情面前大家都很配合。
廿二,往年的今日下午,上社老爺場是萬眾矚目的中心區(qū)域,時間一到四面八方的人流蜂擁而至,共赴盛會。鹽灶老爺是廣義的叫法,其實拖的只是上社老爺,其他諸如港頭、上厝和中社的老爺屬于文游,坐在轎子上兜風。相對于中社,上社算是人多勢眾,不過老爺也有老爺們的規(guī)矩,要中社老爺巡巷后上社老爺才可以出來玩。同屬鹽灶,中社創(chuàng)鄉(xiāng)早,劉布袋最先來定居,然后慢慢的其他姓氏才過來,論資排輩,中社老爺也因此資歷最老。
鹽灶老爺是個傳說,通俗的說法是清乾隆年間有位漁民拖網時撈到一樽神像,那樣子很令人害怕,漁民趕緊扔回去,到別處捕魚。不久,那網又拖到,還是剛才那神像,這次心里就不那么恐懼了,感覺可能不單是湊巧。他慢慢解開,放下來,說你如果能夠幫我捕到一筐魚蝦,我就帶你回村里供人祭拜。
隨便說說,想不到當日果然收獲甚豐,漁民便把神像帶回。那時的例俗,社日之前鄉(xiāng)親們要抓鬮,輪流請客。不巧的是這位好事者居然抓到鬮,必須設宴請眾人。哪來的錢?漁民越想越惱火,認為都是神像給拖累的,干脆扔了,于是悄悄把神像抱下來拖到海邊,猛踩幾下,然后給埋在泥沙里,連夜收拾行李漂洋過海去南洋謀生。
那一年,該漁民在南洋發(fā)大財,他認為是應該是神在幫助,隔年回來后趕緊將神像挖出來打扮一番,補請客,大擺筵席請眾鄉(xiāng)親,并把前因后果告訴大家。大家也覺得奇怪,怎么當年鹽灶幾乎所有的漁民們都魚蝦滿倉,人人賺得盆滿缽滿。村民們經過一番熱烈討論,認為這老爺可能閑不住,喜歡拖磨,于是問卜,果然是勝杯,便擬訂了游戲規(guī)則,把老爺扛出來玩,從此社日拖老爺的風俗便傳開來、沿習下來。
古時的拖老爺很有講究,漁民們要奮力將老爺推向大海方向,而種田的都齊心協(xié)力拖向靠山這一邊,哪邊勝了哪邊就豐收。
大房敲、二房俏、三房去四房掠去吊,過去民間有這樣的順口溜。敲是窮的意思,俏即霸氣,二房因為出了些文人、訟師之類的,與官府關系好,所以強勢些。傳說中大房的村民捕魚為主,大房股也稱扮蓮股,扮蓮就是拉網捕魚。這樣分析起來,最先將老爺帶回來的漁民可能就是大房的鄉(xiāng)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