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家有天家的煩惱,普通人家也有普通人家的幸福,今日,崔寧的祖父祖母來到了梁京,平心而論,京中的這三位年輕人,應該是既有親人重逢的喜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拘束生活的煩惱。
兩位老人家是在通州上的岸,崔明舉早就派了家下人在碼頭等了好幾日,原來,近日從運河北上的漕船特別多,堵在碼頭,崔家的船掛著侍郎府的燈籠,也是等了兩日才靠上岸,崔四爺接到家人傳報后,領著妻子和妹妹,一早就在城門外等著了,過了好一會,才見崔家的馬車向城門而來,他們連忙走過去,跪在地上道,
“不孝孫在此給祖父祖母請安了!”“寧兒給祖父母請安!”
簾子拉開,露出崔四太爺和崔老太太慈祥的笑容,老太爺滿意地說,
“起來吧,地上涼,讓你們祖母看看你!”
幾個月不見,兩位老人家的白發(fā)似乎又多了少許,真是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p> 正是寥寥數(shù)語說不盡親人重逢的喜悅啊,正說話間,只見城門口出來一小隊人馬,簇擁著的當中這人騎著一匹棗紅色馬,身穿一襲白色箭袖的長袍,腳上穿著白鹿皮靴,端的是玉樹臨風,風流倜儻,可惜的是冰冷孤傲的眼睛仿佛沒有焦距,原來是這段日子行走在地獄邊緣、人見人怕的鎮(zhèn)國公爺,崔寧一見是他,本著避其鋒芒的原則縮了回去。
趙望江其實早就看見她了,這時見她慌慌張張地上了路邊的馬車,心中一陣隱痛,這時崔明舉也認出了他,連忙過來見禮,把他引薦給自家祖父和祖母。
崔老太爺見這位鎮(zhèn)國公爺舉止文雅,雖是皇親貴戚但謙恭有禮、進退有據,對他印象頗好,崔家老太太見自家孫女象只避貓鼠似地逃上馬車,心想,這五丫頭怎么還是和從前一樣畏手畏腳的,這在宮里是怎么侍候太后的呀!真是頭疼啊,這段時間得好好教導一番,免得墜了崔氏之名!
崔寧不知道自家祖母已經制定了對自己的操練計劃了,她還在想著剛剛的匆匆一面呢。看來這位趙大人已經認命了,做皇帝的外甥也不容易啊,前一分鐘還在向自己心儀的女孩子表白(她自動忽略了自己就是那個女孩子的事實),分分鐘就被塞了另外一個女人,雖然寶鏡也不錯,可是這種身不由己的感覺實在不好,自己的婚事也不能象這樣被人任意操縱了,即使那人是自己的至親,想到這里,她才后知后覺地發(fā)現(xiàn)祖母的眼光已經開始不對了,好怕怕?。?p> 崔老太太一進宅子,還沒有顧得上休息,就開始四處巡視了。
崔寧實在是佩服她老人家的精力,她自己一大早起來去城門口等著,折騰到現(xiàn)在都有點犯困,崔老太太舟車勞頓了這幾日,卻還是精神奕奕,她從宅門開始看起,迎面是一個影壁,雕著手拿仙桃的老壽星立于松鶴之中,她滿意地點點頭,穿過垂花門,來到正院中,只見院子種著兩棵高大的桂樹,崔老太爺捋一捋胡須,微微頷首。
崔老太太審視著院子里的金魚缸說,
“這是正院,怎么把金魚缸放在這里呢?”
“祖母,梁京這邊風俗如此,在院子的東邊擺個金魚缸,養(yǎng)些金魚。一來因為魚缸的位置剛好是四神位的青龍位,而青龍喜水,此處有金魚缸的話有利于此位的生發(fā),會有財運,另一方面,金魚活潑游動,象征財運的風生水起?!?p> 崔老太太很滿意孫女的解釋,雖說崔家是讀書人家,但誰說君子不愛財呢?族中為崔四爺購買的這個宅子只有三進,最開始考慮的是崔四爺小兩口在京中居住,房子比較逼仄,只有一個主院和一個小跨院,如今崔老太爺和老太太來了,崔四爺自然是將主院讓出給長輩,自己和四奶奶居小跨院,五弟過來時,就住在主院的東廂房,主院的南房一間用作書房,一間是客廳。崔寧呢,便從小跨院移出來,住到后罩房去了。
崔老太太雖然也知道梁京居、大不易,但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和孫子、孫媳同居于一個大院落,雖說孫媳婦是在小跨院,可是出來還必須經過主院,甚是不便。想想清河老家的院落,連綿不絕、庭深木廣,雖說目前自己只是暫居于此,也難以忍受,而且四房的長孫在京為官,也穩(wěn)定下來,過幾日老三家的五孫子也要來國子監(jiān)讀書,總不能和嫂子住在一個大院子里面吧,而且四房這次進京,本就有置產的打算,現(xiàn)在看來這事情還比較急迫?。?p> 兩位老人家剛安頓好,侍郎府那邊的晚輩們就來請安了,一大家子拜見完,也花了一點功夫。崔老太爺是老一輩兄弟中僅存的長輩了,他在外為官多年,前幾年因腿疾告老還鄉(xiāng),沒有想到在鄉(xiāng)中幾年,身體反而越來越硬朗了,他自覺還有余熱為家中后輩指點指點,才不辭辛苦來到京師,如今見到大侄子已是身居侍郎之位,依然對自己恭敬有加、謙虛有度,不禁滿意地笑了。
老少爺們在書房里議論著朝廷時政。崔老太太和柳氏、崔敏等一幫女眷在正房的明間內說話。崔老太太見崔敏比去年離家時清減了不少,雖然依然是華服淡妝,但整個人沒有什么精氣神,不禁暗自嘆息,這個侄孫女,她一直看好的,算是這一輩孫女中的佼佼者,可惜有了這么一對急功近利、眼睛只往上看的父母,婚事如此不順,如今在京中一番折騰不成,只得緩上兩年才好重新相看,可那樣年齡又拖大了。崔氏族長這兩口子見識如此淺薄,實不為家族之福?。?p> 柳氏也在暗暗打量這位四嬸,柳氏因一直隨大老爺在京中,只在節(jié)慶時才返鄉(xiāng),其實和這位嬸嬸接觸不多,印象中不茍言笑、略微古板,這會兒相見,只見她笑容和熙地溫聲安慰著崔敏,和從前的感覺有點不一樣了,也是,畢竟都是一家人,又在異鄉(xiāng),自然是休戚相關、守望相助了。這位嬸嬸也是命苦之人,本來是生下三子一女的有福之人,可長子夭亡,二兒子本是鄉(xiāng)試解元,功名在望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再也不肯科舉,一直在家鄉(xiāng)著書,三兒子也是在清河打點家族庶務,唯一的女兒已經長成,據說本是傾國之色,更是才情過人,學問見識連當初自己公公在世時都夸獎過的,可惜在四叔湖州任上時一病而亡,四嬸幾乎崩潰,一個人從湖州返鄉(xiāng),過了好幾年才緩過來。兒女不順,才是做父母最痛心的事情。還好這幾年四侄子科舉成名,又在禮部扎下根來,他堂弟也取得舉人功名,不日進京入讀國子監(jiān),四房眼見得也要翻身了。四叔四嬸這次進京,看來也是準備好好支持一下孫輩了。
侍郎府的晚輩們說話至掌燈時方回去,一宿晚景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