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業(yè)帝國之崛起

第三十四章 業(yè)滅劉宋之戰(zhàn)拉開序幕

大業(yè)帝國之崛起 王文夕 2996 2021-03-02 23:02:09

  公元426年(大業(yè)正華二年,劉宋元嘉三年)正月,皇帝劉義隆誅殺權臣徐羨之,傅亮。

  二月,坐鎮(zhèn)荊州的謝晦反叛,劉義隆拉攏檀道濟,令其統(tǒng)領北府軍剿滅謝晦。

  與此同時,業(yè)帝吳承宗下令,南下滅劉宋。

  這一次的戰(zhàn)爭在業(yè)初影響力極大,并且時間很長(426年-429年),縱觀大業(yè)帝國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一次出兵。

  吳承宗在去年年底就感受到了劉宋內部即將爆發(fā)出來的內亂,所以早已經準備好了足夠的物資的軍隊留在鄴城和三郡地區(qū)。

  吳承宗在長安祭天,并且任命齊王吳承名為東路兵馬大元帥,統(tǒng)領十萬驍騎軍南下,目標長江北岸。

  吳立炎因為在上一次滅北魏之戰(zhàn)取得巨大戰(zhàn)果,被吳承宗看重,于是命他擔任大業(yè)的中路軍,統(tǒng)帥五萬騎兵和十八萬步兵。

  于大文,宋得之兩人被任命為西路軍,統(tǒng)領,河西軍三萬騎兵,五萬步兵。

  三路大軍共計四十一萬人。

  浩浩蕩蕩,旌旗蔽日!

  戰(zhàn)略目的上,齊王吳承名的目標是長江以北的廣袤地區(qū),并且負責吸引宋軍主力。

  至于吳立炎就簡單一點,他的戰(zhàn)略目的是拿下洛陽以及河南地區(qū),再看情況能不能一口作氣南下荊州北部。

  于大文和宋得之從漢中南下,目標益州川蜀之地,或者到時候根據局勢做出調整,總的來說這一次南下大戰(zhàn)的主角并不是他們,而是吳承名和吳立炎。

  當然了,只要這三個戰(zhàn)略目的可以實現(xiàn),那么劉宋的領土就會壓制到和淝水之戰(zhàn)前的晉朝那樣,甚至于更慘。

  二月中旬,檀道濟率領大軍和謝晦在荊州開戰(zhàn)的同時,一張張緊急軍報從北到南,來到了健康。

  龍案上的軍報告訴年輕的皇帝劉義隆,北方出兵了。

  一時之間,吳承名大破濟南郡和泰山郡,吳立炎則是攻克宜陽,包圍洛陽。

  三月份,檀道濟平定謝晦之后,還沒來得及回健康,就被劉義隆派遣去抵御吳承名了。

  一時之間兩位元帥在山東地區(qū)碰面了。

  四月份,吳立炎在攻克洛陽未果的情況下,悍然分兵,留守步兵,自己率領五萬騎兵直接南下。

  短短八天,吳立炎悍然攻克襄城和魯陽,兵鋒直接指向南陽。

  留守南陽的將領懾于業(yè)軍的軍威,想放棄城池逃跑,然后左右官員告訴他,逃跑之后一旦被朝廷追究,那么必死無疑,還不如投降了吧。

  于是四月二十七日,吳立炎大軍進入南陽。

  你以為南陽就是他的終點了?并不是,吳立炎還要南下。

  這時候擋在他面前的是劉宋王朝久經沙場的老將王仲德,他統(tǒng)領一萬人鎮(zhèn)守襄陽,只要吳立炎想南下攻打新野或者義陽都免不了和他交上手。

  這時候吳立炎很清楚自己的實力,比起王仲德還是稍微遜色。

  更重要的是自己是騎兵南下,沒有多少糧草,一路上只能依靠攻破的城池里面的物資過日子。

  一旦和王仲德打起了消耗戰(zhàn),那么自己必敗無疑。

  所以他才沒有那么傻。

  于是王仲德在襄陽等來等去都沒有等到吳立炎攻打新野的消息,反倒是聽到了吳立炎攻克潁川,許昌的消息。

  緊接著,吳立炎下令,讓攻打洛陽的林眾率領兩萬步兵和他合圍滑臺。

  滑臺一戰(zhàn),吳立炎身先士卒,帶頭沖鋒,眾人一看,皇太子都上了,他們還有什么理由不上?

  于是僅僅五天,滑臺被攻克。

  至此,在黃河南岸的洛陽,滎陽,虎牢,均被合圍。

  六月中旬,業(yè)軍攻克洛陽,滎陽,虎牢關守將知道反抗已經沒意義了,隨后投降。

  獲得洛陽的吳立炎愈發(fā)囂張,整合十萬大軍,悍然南下,打算和王仲德開戰(zhàn)。

  七月二日,吳立炎攻克新野,渡過漢水,殺到了西部順陽,上庸地區(qū),并且北上上洛郡。

  王仲德又被耍了。

  吳立炎還是不和他打,反而是兩次聲東擊西,東一塊西一塊的敲打著劉宋的領土。

  劉宋塊頭太大,更何況那些和劉裕南征北戰(zhàn)的一代老將很多都還在,吳立炎這個二代人物并沒有盲目自信的和王仲德硬碰硬,而是消耗敵方有生力量,達到此消彼長的目的。

  面對業(yè)軍的騎兵,王仲德依然不敢出戰(zhàn),但此時此刻劉義隆的出戰(zhàn)文書已經到了,要求王仲德率領大軍擊敗吳立炎,收回洛陽地區(qū)。

  與此同時,東線齊王吳承名和檀道濟大戰(zhàn)于高平,雙方都是出動了最精銳的騎兵,大戰(zhàn)五天,檀道濟戰(zhàn)敗,損失三萬余人,業(yè)軍同樣是如此,并沒有占到太大便宜。

  隨后吳承名不管后勤問題,繼續(xù)南下,一路上攻克許多城池,整個山東西部,中部都被攻克。

  把戰(zhàn)線推到了彭城(今徐州)。

  七月十四日,王仲德率領襄陽內六萬大軍出城,和吳立炎軍相遇在城外二十里地區(qū)。

  這是一場遭遇戰(zhàn),吳立炎麾下大半士兵都是軍心動搖了,隨后被王仲德猛撲。

  為了挽救局面,吳立炎率領兩萬余騎兵奮力拼搏,隨之而來的業(yè)軍步兵見狀紛紛加入戰(zhàn)場。

  一場混戰(zhàn)連續(xù)了三天三夜,以吳立炎率領大軍撤退,退守新野結束。

  此戰(zhàn)是業(yè)宣帝吳立炎損失第二慘重的一戰(zhàn),四萬兩千騎兵損失了一半,前來支援的三萬八千步兵陣亡達一萬八千七百余人。

  王仲德方面相比之下小了很多,陣亡一萬一千余人,負傷三千七百。

  雖然獲得了勝利,但王仲德依然是堅壁清野,沒有和吳立炎決一死戰(zhàn)的念頭。

  劉宋王朝的主力軍在檀道濟手里,重點就是擊敗吳承名,只要穩(wěn)定東部,中部地區(qū)肯定是撐不了多久了。

  僅接下來大半年時間里面,檀道濟和吳承名都在彭城北部的高平,蘭陵,東海三郡展開拉鋸。

  最夸張的是僅僅蘭陵一地就在半年時間里面五次易手,你爭我奪。

  這時候于大文和宋得之一軍已經南下殺到了巴西郡,在四川盆地站穩(wěn)腳跟。

  但他的下一步并不是繼續(xù)入川,而是往東。

  八月下旬,在洛陽的吳立炎得知于大文軍隊攻克歸化,巴渠,即可出動步騎兵五萬。

  他們的意圖就是聯(lián)合一起,攻克荊州地區(qū)。

  但王仲德看穿了這個計劃,率領三萬大軍死磕上庸,一時之間竟不能克。

  九月三日,吳立炎大軍南下,與此同時上庸被王仲德攻克,隨后王仲德驚喜的發(fā)現(xiàn),吳立炎去攻打襄陽了。

  還不待他回防,宋得之率領一萬騎兵就已經壓到了上庸,雙方在野外血戰(zhàn),各自損失慘重。

  之后王仲德被迫撤退到上庸。

  緊接著于大文率領西路主力軍來到了上庸城外,包圍上庸,堵住王仲德。

  九月下旬,吳立炎攻克襄陽,調集八萬大軍悍然南下,逼近竟陵。

  這時候,于大文以王仲德的名義寫了一封請求支援的信到巴東,汶陽,兩地劉宋軍也是即刻出兵,結果大敗,宋得之接手這兩個郡城,業(yè)軍飲馬長江。

  十月十九日,宋得之率領三萬大軍水路并進,七天攻克宜都,震懾荊州城內士兵。

  十二月二日,吳立炎大軍攻克竟陵,和宜都形成了夾鉗之勢。

  荊州城陷入危機。

  吳立炎,宋得之合圍荊州的消息傳到長安,擺在皇帝吳承宗面前的路線有兩條。

  第一條就是攻克荊州,然后等待吳承名攻克彭城,兩路大軍水路并進,攻克健康,滅亡劉宋。

  第二條就是吳立炎,于大文放棄荊州,入益州,占領四川地區(qū),斬斷劉宋的生存空間和地區(qū)。

  正常情況下傻子都知道選擇第一條,但問題是第一條的風險極大,前前后后估計要面臨劉義隆派遣過來的十幾二十萬大軍。

  一旦吳立炎和宋得之撐不住,那么不僅僅是荊州得不到,他們好不容易吞下的河南地區(qū)都要吐出去了。

  長安內部也是爭論不休,很多人覺得劉宋家大業(yè)大,不容易滅亡,還不如占領益州地區(qū),穩(wěn)扎穩(wěn)打,效仿當年司馬炎滅東吳的路線。

  滿朝文武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想法,因為前秦苻堅的前車之鑒還歷歷在目呢,這年頭不能步子邁太大,要不然容易扯到蛋。

  不過丞相梁銳文卻力排眾議的支持攻克荊州,切斷劉宋和益州的聯(lián)系,然后水路并進,直取健康。

  為什么梁銳文要如此呢?他不明白這兩條路線孰輕孰重嗎?

  原因很簡單,在《業(yè)宣帝傳》里面有記載。

  吳立炎在包圍荊州之前就已經給梁銳文寫信,提到入蜀不難,但損失太大,還不如賭一把荊州,就算是輸了,充其量就是失去洛陽南部的河南地區(qū),問題不大。

  這段話并不能左右梁銳文的看法,雖然梁銳文雖然是太子一黨,但還是具有很強的獨立性的,不至于什么事情都聽吳立炎的。

  真正左右梁銳文的是這段話背后隱藏的信息。

  這個消息歸根結底還是和兩個字分不開。

  黨爭!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