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我在中唐當皇帝

第051章 大力發(fā)展造紙業(yè)

我在中唐當皇帝 博帶青衫 2202 2021-02-23 22:30:00

  書籍印刷方面,李寧已經(jīng)發(fā)明了蝴蝶書、包背書、線裝書和活字印刷等諸多技術(shù),是目前他最主要的掙錢之道。

  除了改進印刷術(shù),李寧也發(fā)展了李紀書鋪的造紙業(yè)。

  造紙方面本是紀家弓箭祖業(yè)的一個小分支,規(guī)模很小,起初甚至只是將一些桑麻木屑賣于專門的造紙作坊。后來李紀書鋪做起來之后,需要大量紙張,這才開始自己作紙。

  自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shù)后,紙就逐漸取代了逐漸成為書寫工具。雕版印刷術(shù)發(fā)展起來后,大大刺激了造紙術(shù)的發(fā)展。唐朝的造紙技術(shù)已經(jīng)不斷發(fā)展改進,十分興盛。麻紙、藤紙、宣紙、紙、瑞香皮紙等各式各樣的紙都已出現(xiàn)。

  唐朝用的最多的就是麻紙。長安是漢唐都成所在,造紙技術(shù)悠久。洋縣、眉縣、鳳翔等地的造紙技術(shù)都頗有規(guī)模,多制造黃麻紙。楮皮紙、桑皮紙、檀皮

  南方木材廣泛,造紙技術(shù)更佳。劍南蜀地盛產(chǎn)著名的黃白麻紙,江浙的剡溪藤紙深受追捧,宣州的宣紙、硬黃紙倍受喜愛。

  所以李寧先買下曾經(jīng)和紀家做過生意的一家鳳翔造紙作坊,得以獲取大量黃麻紙,降低了紙張的成本。

  李寧最初印書所采用的都是北方的黃麻紙,但他總感覺效果不是很好。黃色紙張的書本讓李寧總是感覺怪怪的。但蜀地的黃白麻紙和江南的白藤紙的價格在長安一個比一個高,制成書籍的成本太貴。

  李寧的李紀書鋪剛在長安有一席之地后,便不惜前往南方花費不少金錢購買好紙。一來二去之后,便耗費巨資相繼在益州、揚州、杭州開了三家李紀書鋪分店。

  其實李寧開書鋪倒是其次,最主要的目的是在南方造紙。這樣不僅可以節(jié)約很多成本,還能防止被別人拿捏主供貨渠道。

  在平西郡王家的幫助下,李寧這才艱難的在益州成都府和李珩一起開辦了第一家分店。

  李寧深感自己身邊沒什么人幫助,他只好不斷物色人才。只可惜李寧還太小,并沒有什么人投效與他。李寧只好以紀家的名義通過牙人買了一些十五歲左右的機靈仆人。

  這些人都是走投無路之人,有的是因為天災人禍,家人全部去世的,還有的是家里兄弟姐妹太多無奈發(fā)賣的。李寧這兩年總?cè)ヒ恍┵I賣仆人之地閑逛,畢竟能救一個是一個。他現(xiàn)在不缺錢,缺的就是忠心可靠之人。

  現(xiàn)在,李寧已買了二十九名十歲到十六歲的仆人,十八男,十一女。為此,李寧還專門買了一個院子給他們居住,又請了一位老經(jīng)生簡單叫他們認字讀書。他們上午在院內(nèi)學習讀書寫字,下午到書鋪作坊幫忙做工。

  至于一些年紀更小的,李寧見后更是于心不忍,又專門辦了一座“孤獨園”收容一些孤寡幼童。

  李寧感覺自己仿佛辦了一所小學和中學,倒也算為大唐真正盡了一份力。

  現(xiàn)在已有三名較大的仆人,兩男一女,被派去分店當個小管事。

  李寧讓南方的各家分店不斷吸取有造紙之技的人才,努力深鉆造紙之術(shù)。李寧要求各分店每一季度都將所造紙之數(shù)目如實核對上報并抽樣檢查。抽樣檢查由兩個不同分店互查。

  成都府和梓州的兩家分店互查;蘇州和越州的兩家分店互查;揚州和潤州的兩家分店互查;河南府和汴州的兩家分店互查,河中府和河東府的兩家分店互查。

  所造之紙產(chǎn)量和質(zhì)量最好的兩家分鋪會受到獎勵,反之最差的一家將會受到懲罰。

  李寧這么做的目的是想快速掌握基本的造紙技術(shù):分離、打漿、抄紙、干燥,他也不指望這些分店能有什么建樹。

  技術(shù)上的創(chuàng)新還得李寧親自操刀,黃麻紙是最普遍的紙,黃白麻紙較為普遍,白紙則較為稀少。李寧最喜歡剡溪藤紙,它具有薄、韌、白、滑的特點,人稱為“玉葉紙”。京中名門士族以能用得上溪藤紙為榮。

  李寧在長安城外的造紙作坊嘗試制造竹紙。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初夏,李寧帶領(lǐng)李振、紀逸、紀昆等人在芒種時節(jié)在秦嶺山脈里砍了數(shù)十萬根新生竹子。這個時節(jié)的竹子將生枝葉,纖維足夠細長又尚未堅硬,是最好制紙之機。

  隨后將這些新竹截成六尺長放入水塘中浸泡三個月,等到初秋時再取出。然后將竹料放入盛有石灰水的大木桶中連續(xù)蒸煮八個晝夜,再將竹料用清水漂洗,使竹料纖維除去雜質(zhì),變得松軟。反復三次,使得竹子纖維逐漸分解。

  下一步將竹料纖維搗爛并加入適量的水,等其成紙漿懸浮液后,再用細竹簾撈出,最后將濕竹紙透火烘干即可。

  貞元十七年秋天,李寧又要親自制造竹紙,又要監(jiān)督盧砧盧槐父子制造活字模板,甚是辛苦。

  而此時李寧的老師趙宗儒又不斷增加《九經(jīng)》課業(yè),忙得李寧是團團轉(zhuǎn)。他整日在東宮、永安坊、城南莊園三點一線的跑。關(guān)鍵是這三處都相聚甚遠,李寧就像是跑馬拉松一樣。雖然他不要親自跑,但光坐車都讓他做吐了。

  如此半個月下來,李寧的身體徹底吃不消了。他只能每天去一處,后來又變成兩天去一次。

  此時是做成竹紙的關(guān)鍵時期,李寧不得不親自盯著。但還是在最后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此時造紙的工藝,一般是將濕紙晾曬而干。

  但最近的幾天突然變冷,連續(xù)陰天。一日早晨,李寧醒來后發(fā)現(xiàn)被窩有絲絲涼意,外面已是雨水連連。他最擔心的事還是發(fā)生了,下雨了。

  李寧顧不上今日的課程,急忙趕去城南的莊園。這座莊園本來是,李寧為了造紙方便特意買下,因為離終南山不足十里,所以價格并不昂貴。但此時李寧卻后悔選這么遠的地方了。

  等李寧趕到時已過巳時了,李寧進到莊園后,發(fā)現(xiàn)一片狼藉。地面上曬得紙雖已大多搬至屋內(nèi)。但地面上仍能看出一些散落的紙張。

  李寧遠遠地看著屋檐下站滿了工匠,一造紙老匠上前跪下道:“大雨夜間突至,我等未護好紙張,愧對東家?!?p>  此人是李寧從鳳翔請來的,他買下了這位造紙老匠人的作坊。李寧連忙扶起他道:“老天如此,不怪你們,感謝諸位全力救紙,這月大家辛苦了,每人多領(lǐng)五天工錢。”

  隨后,李寧進屋去看這些紙張,只見屋內(nèi)擺滿了晾紙架,根本無從下腳。不少紙張因為雨水的洗刷,已經(jīng)留下了印記,出現(xiàn)了變形。

  李寧隨后指揮眾人將一些毀壞較大的紙張回收,將其他小損壞和微損壞的紙張分類放置,把損失降到最小。小損壞紙張一分為二,取好除次。

  李寧吸取此次教訓,改進了晾曬之法。濕紙撈出后先摞成一疊,然后壓出多余水分,裁成統(tǒng)一大小,隨后將紙分取,光滑的墻上透火烘干,這遠比一張一張地先烘烤再晾曬來得方便,即節(jié)省時間,又減少空間。

  李寧終于做出了第一批竹紙,這種紙比藤紙還要輕薄、光滑、堅韌、白凈,真可謂是名紙。其實遠在韶州的一些地方,在李寧之前就有了做成過初步的竹紙,只是竹子堅硬不好處理制作,這才沒有普及開來。

博帶青衫

新書求收藏推薦!希望大家喜歡李寧、支持正版閱讀!   感謝未歸人、墓墻、可達鴨弟弟、九姜、大人53、曾經(jīng)還是那個少年、問你討蘑菇等讀者昨日投了推薦票!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