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雍涼風云

第三十八章 縱橫平陽、爭相聘問

雍涼風云 黃油之手 3853 2022-04-12 18:06:47

  而在平陽及其周邊,因慕容沖打破了當?shù)厥兰覍χ苓吷虡I(yè)活動的壟斷,平民百姓也獲利良多。

  郡治平陽縣西臨汾水,北面、上游是楊縣,也叫楊氏縣,得名于西周楊侯國,南面、下游分別是襄陵、汾城、新絳、曲沃,襄陵得名于晉襄公陵墓,汾城南部至新絳,就是軹關陘西側隘口。

  新絳往東是曲沃、故絳、翼城,曲沃南面是絳邑,絳邑南臨涑水,西面、下游是聞喜,越過涑水向南就是垣縣。

  涑水在聞喜流向西南匯入黃河,聞喜南面就是安邑,安邑向西就是解縣、蒲阪,涑水在蒲阪以東十里形成張揚澤,冬夏積水,湖波淼淼,時有盈耗。

  安邑是河東郡治所,北部有禹王城,也稱古安邑,春秋戰(zhàn)國時為韓、趙、魏三家分晉后的魏國國都。

  河東鹽池也稱解池,傳說是蚩尤戰(zhàn)敗被殺,身首肢解異處,流血化作鹽鹵,又因夏禹在此定都,解鹽也被稱作大夏之鹽。

  自管仲在齊國提出官山海政策,由國家對鹽和鐵實行專賣,齊國迅速累積財富,為齊桓公成就霸業(yè)奠定基石,因此自管仲之后,歷朝歷代對鹽課都極為重視。

  封建時代,山海之利,鹽鐵居首,官府壟斷經營,寓稅于價,征稅的同時又讓百姓感覺不到征稅,避免了直接征稅引發(fā)的民怨,是非常高明的財政方式。

  西漢之初,為休養(yǎng)生息,開放鹽鐵,放任民營,因此許多商人因經營鹽鐵而富比王侯。漢武帝時,以桑弘羊實行“籠鹽鐵”,不光鹽鐵經營收歸官府,酒也列入其中。

  漢昭帝時,因鹽鐵官營制度引發(fā)廣泛的不滿,在霍光主持下,各地推舉儒生,與朝廷官員圍繞鹽鐵官營存廢問題進行大辯論,史稱鹽鐵之議,在長約半年的討論后,罷除了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qū)的鐵官。

  東漢時取消鹽鐵專賣,改行征稅制,三國、兩晉恢復專賣,前秦在苻健時,開放關市吸引遠方商旅,苻堅引用王猛改革后,則實行國家專賣。

  可是在崤函以西,弘農、河東,乃至三輔,司隸校尉部監(jiān)察范圍,諸多豪強據(jù)險自固,與前秦的統(tǒng)治若即若離。

  蒲津渡下游,涑水過蒲阪匯入黃河,上游是汾水在皮氏匯入黃河,皮氏對岸是韓原龍門,舊稱少梁的夏陽,涑水、汾水之間是汾陰、猗氏、稷山、聞喜。

  稷山得名自稷王山,相傳上古時后稷在此出生,后來又在當?shù)厣街薪虒癖娂诜w。

  皮氏向北就是北屈、蒲子,蒲子春秋時為蒲邑,得名于曾隱居蒲子山的堯王帝師蒲伊子,三縣都屬平陽郡,壺口就在北屈境內。

  三晉有表里山河為屏,而平陽郡倚霍太、呂梁二山,內居汾水之畔,于中段把控上下,西臨黃河,東瀕沁水,交通雍、并,素稱重鎮(zhèn)。

  王猛執(zhí)政實行革新后,前秦實行鹽鐵專營,平陽豪望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河東大姓,雖多有南渡,但也分出族人留居鄉(xiāng)梓,除了筑塢壁自守,拒不接受征召,也憑借武力組織行商,把持鹽利又用以維持部曲。

  苻堅向來仁慈,在長安打壓豪強、勛戚也只是對內,對這些態(tài)度模棱兩可的漢人世家,則向來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慕容沖與之作對,可以說是做了苻堅想做卻不能做的事。

  平陽郡為司隸校尉部所轄,司隸校尉不管郡中行政,卻有監(jiān)察內外之權,慕容沖的舉措,苻堅也不是毫無所聞,但通過司隸校尉部屬吏的監(jiān)察參與,他只是覺得種種變化仍在掌握。

  慕容沖以段隨主政下的平陽,表面與苻堅的寬簡之政相合,實際上卻將王猛所推行的法治盡數(shù)更易,從向長安負責,改為依附于平陽郡府,或者說是慕容沖私人。

  簡單來說,同樣是推廣儒學,倚仗世家,來維護統(tǒng)治,王猛在世時是作為工具來利用,并以薦舉賞罰、選官標準加以限制。而失去王猛輔佐后,苻堅如同手足受制,反被工具操縱,雖廢除胡漢分治,卻不能彌合矛盾,一味的寬仁而不立威,又或者說他一廂情愿的認為,憑借統(tǒng)一北方的聲威就足夠使國中各方勢力敬畏。

  平陽此前,因為世家與前秦的面和心不和,在世家出身的郡吏寬縱下,控制專賣,損公肥私。

  而慕容沖依循段隨之策,一邊用利益從長安引入豪商代理專營轉嫁矛盾,另一邊還是以利益迫使鎮(zhèn)兵加強對各地道路、關市的監(jiān)察,破壞其與世家的聯(lián)合,而商業(yè)活動的繁榮,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激增的需求,又讓平民從中獲利。

  慕容沖倚賴的段隨,代理平陽專賣的商賈,要么出身京兆屬于勛貴集團,要么與前秦有著深厚的利益捆綁,加上兼并代國后,河套、隴西地區(qū)的動蕩,使得接手司隸校尉的權翼,注意力并沒有過于關注河東。

  商賈們以為慕容沖年少貌美,就刻意設法迎合,不光敬獻財貨,還以美姬相贈。慕容沖則是來者不拒,毫無顧忌的一概收下,又從這些年輕女子中選拔侍女,習練騎術陪同游獵,作為親隨,于是貪財好色的名聲經平陽世家之口,漸漸傳至長安,成為又一層保護色。

  想要組建私兵,就要招人屯田,平陽比起關中,耕地條件稍遜,但豐沃的川地也有不少,可慕容沖在段隨輔佐下,即便從世家手中奪回部分官田,卻沒有流民投奔,只能轉而招攬胡人。

  而除了商人饋贈,慕容沖也通過采買、雇傭,豢養(yǎng)侍女多達數(shù)百人,其中能夠騎馬的畢竟只是少數(shù),其他則大多是以歌舞、美色娛人,她們大多出身低微,入郡府前眼界十分有限。

  況且慕容沖尚未弱冠,就已是牧守一方,他姿容俊秀,又沒有婚配,于是這些少女們,反而幻想翩翩,沉迷于他的風姿儀貌。

  對于侍女中不能騎馬者,慕容沖在郡府置蠶房、織場,購置蠶種、機杼,以這些妙齡少女織造絹帛,市面上因為世家私鑄的惡錢難以遏制,絲織品雖然不便小額交易,但作為銅錢的代替也有一定的流通,他這一舉動變相促進了平陽的手工業(yè),對自行其是的塢堡經濟形成沖擊。

  而閑置的官田,又被以較低的田租,佃給因植桑優(yōu)待,接受招徠的山中逃戶,但大部分人口還是作為蔭族、蔭戶,聚居在世家的壁壘周圍,因為沒有能力進行清查,又要依賴世家穩(wěn)定地方秩序,這種隱匿等于是變相得到了法律認可。

  所以剩下的荒置官田,慕容沖一部分用來安頓隨自己出鎮(zhèn)平陽的鮮卑鎮(zhèn)戶,一部分則用來吸引、招納胡部,以供職奉公的方式羈縻,待利益牽絆加深后,面對來自世家、關中鎮(zhèn)兵的排擠,只能依賴于郡府。

  平陽世家雖掌握武力自守,拒絕前秦征召,卻也不敢攻殺慕容沖這個多番作對的郡守,如今北方統(tǒng)一,形勢逼迫之下,只能選擇輸送糧賦的方式,低頭妥協(xié),雖然只是按照明面的戶數(shù),但在長安方面看來,這卻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慕容沖所謀求的留任也就水到渠成。

  慕容氏在前秦是亡國宗室,雖受厚遇但處境尷尬,出于維系家族祿位的各方面考量,慕容沖選擇將個人感情壓在心底,配合段隨的拖延、斡旋,最終放棄與氐族宗室出身的苻桐締結婚姻。

  為了緩和與苻同成的關系,避免單純利用導致的敵對,以及慕容沖自身的意愿,段隨通過與遼東安氏的利益交換,為苻桐逃過遠嫁塞外的命運,但也因為議婚不成的風波,再度延誤了適婚年齡。

  滅前燕時,安屈同郡友人公孫眷之妹,為鄴城宮娥,慕容暐率文武投降后,公孫氏被歸入長安掖庭。

  安氏除了與前燕慕容氏、代國拓跋氏、遼東公孫氏分別交好外,還與同樣是粟特后裔的康氏交情頗深。

  康氏出自西域康居,康居西南與安息接壤,東南與大宛為鄰,漢代時康居王子康乘入朝,在西域都護府所在的河西待詔,就此定居繁衍。

  魏晉時,康氏一支內徙潁川,晉武帝時康居國曾遣使貢馬以示友好,西晉末年為了避亂,康氏從潁川遷往遼東,后來首領康遷率部歸附慕容儁,受封歸義侯,前燕滅亡后又被徙入關中。

  拓跋什翼犍在王后小慕容氏死后,漸漸重用世典畜牧的庾部,并拔為中部大人,取代安氏主導盛樂的供御事務,及至前燕滅亡、世子拓拔寔亡故,失去憑依的安氏在代國的境遇越發(fā)艱難,因此在拓跋什翼犍病重時,安氏通過商隊將消息傳遞給了鎮(zhèn)守幽州的苻洛。

  康氏入長安后,又與中山翟氏交好,翟氏出自康居東北的西丁零,明堂較射一事時,翟遼就覬覦苻馨美貌。

  因劉庫仁入朝,為破壞苻桐被賜婚的可能,慕容沖授意段隨,請安氏出手將此事攪黃,苻同成為了小妹不被遠嫁,只得暫時放下此前被利用的屈辱,再次進行配合。

  在安氏從中串聯(lián)下,已經六十七歲的翟斌親入長安,為孫輩向苻同成聘婚。

  時值攻打襄陽前夕,慕容暐采納許謙、段隨建議,以胞弟慕容泓出面,上表請命發(fā)燕地徙民從征,以獲取功勛感謝苻堅厚待,同時消弭關中上下各階層的不滿。

  暗中爭奪家族主導地位的慕容垂,同樣不甘寂寞,也為嫡出的四子慕容寶,向苻同成請婚。

  而加上此前的慕容沖,司馬、潁川公苻同成的府邸上,出現(xiàn)三家爭相聘問的情形,最終引來苻堅派人過問,介入調解。

  而屬意于慕容沖的苻桐,看似溫婉怯弱,實則性格剛強,又有主見,事態(tài)擴散難以收拾后,她并未如好友苻蕾一般惱恨,而是看破三家爭相聘娶的內幕,知道他們都只是假意作態(tài)。

  于是,苻桐私下請兄長苻同成全數(shù)拒絕,卻也因慕容沖阻撓她遠嫁的心意,從而收獲些許安慰,愈發(fā)難以從這段感情中擺脫,這也導致她此后多年未嫁。

  慕容寶是已故的慕容令胞弟,同為慕容垂元配妻子先段氏所出,此時已經二十二歲,雖尚未娶妻,卻已有了四歲的庶長子慕容盛,以及剛出生不久的庶次子慕容會。

  作為慕容垂嫡子,慕容寶在前秦的待遇也相當優(yōu)厚,被任命為太子苻宏的侍從官,以太子洗馬出任萬年令。

  萬年縣在高陵以北,北地郡所屬的富平以南,西面是三原護軍轄境,東面則是下邽,北地長史慕容泓所任職的僑置實土泥陽就在富平西北。

  高陵縣位于涇渭之會以北,長安東北,是秦孝公時所置,得名自縣南一道塬體高隆的土山,古人有“大阜為陵”之說,并非是埋了帝王。

  曹魏時,將陽陵并入高陵,陽陵埋著漢景帝,地處涇渭交匯夾角,位于高陵西南。

  前秦攻打襄陽,苻堅出于平衡勢力的考慮,慕容暐與慕容垂作為燕地徙民首領,分別接到南下任命,慕容垂為慕容寶求娶苻桐,只是橫插一腳,成不成則另說。

  叔侄間為了緩和關系,由慕容寶娶了慕容暐義妹孟氏,孟氏是為保護慕容暐而死的孟高之女,當時在慕容垂看來,為嫡子迎娶忠臣義士遺女,正好收攏故燕人心。

  不過后燕建立后,慕容寶卻依照家族傳統(tǒng),與段部鮮卑聯(lián)姻,立段氏為正室,而慕容寶與孟氏所生的女兒,后來因為成功手鑄金人,被拓跋珪立為皇后。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